学科分类
/ 9
172 个结果
  • 简介:“印宗秦汉”思想自元明以来被树立后,“秦汉印”一直是明清篆刻流派乃至现代印人赖以取法的最高典范。但现今印学理论界有一种看法,认为缪篆是谬误的篆书。若以汉印文字为讹误之篆书的观点成立,势必会影响到人们对秦汉印章、篆刻艺术所取得的高度艺术成就的认识,对当今篆刻艺术的发展恐亦有影响。本文力求从缪篆产生的时代,缪篆的性质及与篆书的关系等方面,证明缪篆并非是讹误的篆书,以使我们更好地领悟秦汉印的艺术魅力及其艺术价值。

  • 标签: 汉印 篆书 篆刻艺术 印学 讹误 艺术价值
  • 简介:清圣祖康熙不仅施政有方,善理朝纲,使天下太平,而且还是一位十分注重学习之皇帝。其万机余暇,怡情翰墨,无一日不读书,无一日不练字。他的书法结构严谨宽博,意态浑成,线条通劲有力,兼王羲之之秀,苏、米之犷,造诣极深,自成一家。

  • 标签: 康熙皇帝 书法结构 书法艺术 高士奇
  • 简介:一提及“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世人惯常地会想起王羲之的书法,这已成为了一种思维的定势,似自然而然无可非议。然而真是这样吗?其实不然,“飘若”句最初是形容王氏的容止.即仪表风度的,最早出于《世说新语·容止》,原句为:“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浮云,矫若惊龙”。

  • 标签: 考辨 仪表风度 世说新语 王羲之
  • 简介:本文在具體分析古今人對'隸書'解讀的基礎上,從字源的角度切入討論,認爲'隸書'本應該是'隶書',所謂'隸書'即'徒隸之書'的説法當是東漢時期人們將'隸'字取代'隶'字之後的一種誤解。'隶書'本就是'史書',也就是用筆寫的書,它是相對于銘刻之書的'篆書'而存在的一種簡便易用又有'輔佐'意味的書體。

  • 标签: 隸書 隶書 史書 佐書 名義 考辨
  • 简介:鉴定专家陈佩秋先生和陈启伟在《名画说疑——陈佩秋谈古画真伪续编》一书中,质疑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马远《踏歌图》的真伪,认为其是一幅冒马远之名的伪作。笔者通过对马远《踏歌图》之构图、人物、柳树、书法印章、古籍文献的使用进行析,以及比对马远《踏歌图》与戴进《临〈踏歌图〉》的异同,从而认证《踏歌图》并非伪作。

  • 标签: 《踏歌图》 真伪 《南阳名画表》 《临〈踏歌图〉》
  • 简介:古代书论经前人和当今一些学者为伪托者,至少已有以下一些篇目:

  • 标签: 考辨 书论 篇目 学者 古代
  • 简介:颜真卿《自书告身墨迹》是迄今为止所能见到的颜真卿唯一的大字楷书墨迹。如为真迹,则其书法艺术价值弥足珍贵固不待言。但于此帖历来存在着颜氏后人、省吏所书及颜真卿自书三种截然不同的说法。当代学者中又有启功先生及曹宝麟、朱关田等先生相继提出置疑。故笔者认为于此大有深入探究之必要。因为此事不仅关乎作为唐代历史文献的“告身”的时代特征问题,同时也关乎颜真卿楷书艺术成就的评价问题。

  • 标签: 颜真卿 楷书 真迹 书法艺术 书艺 艺术成就
  • 简介:郭尚先是清一代贯穿帖学的著名书法家之一。其八法曾得到嘉庆皇帝的赏识。由于其传世作品较少,鲜有研究者,加上各种史料中郭尚先的字号及生卒年说法不一,故本文对其代表作品稍加研究,并就郭尚先字号、生卒年加以

  • 标签: 郭尚先 书法艺术 字号考 人生观 文化传统
  • 简介:古碑是先书刻后立石还是先立石后书刻,前人有不同的观点。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材料说明在宋代以前碑可以先书刻后立石,也可以先立石后书刻,宋代以后碑都是先书刻后立石。古碑书刻与立石次序的改变与书写方式的改变有关。

  • 标签: 书刻 立石 书写方式
  • 简介:在中国古代的"五色体系"(青、赤、黄、白、黑)中,"青"作为"东方木"之色,代表了一种蓬勃向上富有生命力的颜色;而在中国古代的青绿山水画中,"青"作为"点睛"之色,也发挥着统领画面色彩的重要作用。历来对青色的研究多关注其象征文化的内容,本文则试图回到青色的物质基础,选取最具色彩感的唐代敦煌艺术为例,探讨其中的青色调的物质构成、颜料制取以及来源等问题。

  • 标签: 唐代 敦煌 艺术 青色 颜料
  • 简介:榆林窟与东千佛洞两个石窟壁画遗存中所保留的“水月观音+玄奘取经”壁画,以“形”“意”释怀表现、以“隐”“寓”糅合说图,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新型图式与形象。它亦反映出西夏民族文化的图腾原型,以及壁画“激励式”母题意蕴的一种成功创作实践等诸方面因素。

  • 标签: “水月观音+玄奘取经” 图式与形象 考辨
  • 简介:画史对于马和之的记载简要,提供的信息有限。对其生卒年的推断,身份信息的猜测,往往有不准确与矛盾处。这对于考查马和之的一系列绘画作品,特别是《毛诗图》卷的创作背景造成不小的困扰。本文从关于马和之的相关画史记载着手,结合宋代相关史料,再辅以对马和之相关绘画的解读,尝试尽量准确地还原马和之的活动年代及身份的相关信息,以期推进南宋绘画史的相关研究。

  • 标签: 马和之 活动年代 身份考辨
  • 简介:《灵飞经》全称《上清琼宫灵飞六甲左右上符》、《上清琼宫灵飞六甲录》,共两种。小楷《灵飞经》为二者之节录(金学智语)。它是记载道教内容的唐人写经,是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玉真长公主奉敕纂写,书者不详,元袁榷、明董其昌以为锤绍京书,清王澍、钱泳则以为唐经生书(金学智语)。现流行的本子有“渤海摹刻本”、“望云摹刻本”和纸本墨迹43行。据启功先生考证,《灵飞经》在明代晚期发现,曾由董其昌收藏,后来海宁陈元瑞借出摹刻上石,但中间脱漏了12行,陈元瑞归还董其昌时又扣留了43行,清嘉庆年间喜善人谢恭铭获取陈元瑞所扣留的43行墨迹,刻入“望云楼帖”。

  • 标签: 《灵飞经》 墨迹 刻本 渤海 考辨 董其昌
  • 简介:《灵飞经》全称《上清琼宫灵飞六甲左右上符》、《上清琼宫灵飞六甲录》,共两种。小楷《灵飞经》为二者之节录(金学智语)。它是记载道教内容的唐人写经,是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玉真长公主奉敕纂写,书者不详,元袁榷、明董其昌以为锺绍京书.清王澍、钱泳则以为唐经生书(金学智语)。现流行的本子有“渤海摹刻本”、“望云摹刻本“和纸本墨迹43行。

  • 标签: 《灵飞经》 “渤海摹刻本” 小楷 考证 墨迹纸本 书法
  • 简介:友人整理旧物,无意中发现了一本签题为《褚河南墨宝》的残册,即史书所称的褚遂良书《唐太宗文皇哀册》(以下简称“哀册”)。惜册页锦饰已糜烂脱落,通册水湿,页有霉生。污染严重的部位,遮盖着墨迹和钤印,局部有残失,令人难加辨识。经适度清洗重装成册,千年故物得以焕然神采,弥足珍贵。

  • 标签: 褚遂良 考辨 唐代 唐太宗 墨迹 神采
  • 简介:重庆涪陵白鹤梁题刻“元符庚辰涪翁来”七字向来被认为是北宋著名书法家黄庭坚于元符庚辰年蒙恩东归路经涪陵游览白鹤梁时所题,但笔者在认真考察黄庭坚在涪陵的行迹、该题刻的内容、有关白鹤梁题刻的文献记载和山谷书体风格、题款纪时的惯例等情况后认为,黄庭坚在元符庚辰年根本不曾来过涪陵,“元符庚辰涪翁来”亦非山谷所题。

  • 标签: 黄庭坚 白鹤梁题刻 “元符庚辰涪翁来”
  • 简介:沙孟海先生在1989年纪念陆维钊先生诞辰90周年的一次座谈会上曾说:陆维钊先生于书坛的重要贡献有二:一、与潘天寿先生一起开创了浙江美院的书法专业,一切计划均出其草创手订;二、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书体蜾扁书。言筒意赅,甚得要领。此旨于浙江美院庆祝沙先生九十华诞时重复言之,并一再声言:在美院书法专业的建立上,他是在旁边敲敲边鼓的。

  • 标签: 考辨 名称 座谈会 沙孟海 美院 潘天寿
  • 简介:一篆书作为汉字的字体之一,大致是指通行于秦代和秦代以前的正体文字,也指后世以此风格生成的文字。但对于"篆书"之得名,前辈学者的理解并不相同。比如,郭沫若先生由隶书"施之于徒隶"推断:篆者掾也。掾者官也。

  • 标签: 掾吏 郭沫若先生 掾属 诸曹 徒隶 前辈学者
  • 简介:历代史书、文字学、书印论著中有关缪篆的资料综述与分析。缪篆是西汉与新莽时律定用于官印的书体。秦汉私印中,缪篆不是主要书体。“缪”字通“穆”,缪篆即“穆篆”,驳“绸缪”“纰缪”诸说。疏理缪篆之起始、成熟、拓展、衰退的各发展时期。

  • 标签: 缪篆 书法 印章 书体 使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