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2 个结果
  • 简介:罗马美术是欧洲古代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吸收了古希腊的艺术成就,并在保存和继承的基础上将西方美术推向新的高峰。古罗马与希腊一起,为人类早期文明缔造了辉煌,从而成为西方文明的滥觞。古罗马文明取得的独特艺术成就,为世界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一、伊特鲁里亚美术在古罗马文明诞生和成熟之前,亚平宁半岛存在着另一种古老文明,就是伊特鲁里亚文明。它的所在地是现在的意大利托斯

  • 标签: 古罗马 罗马美术
  • 简介:公元前二世纪,罗马政权征服了旧王朝的各个国家,新兴帝国的崛起犹如初生的日头,本着对未来的希望与一心要用智慧寻求、体查天下之一切所有而带给艺术的日见昌盛,开启了罗马艺术的新篇章。众所周知,罗马人最突出的成就是建筑、道路、输通水道、公共浴场等等。直至今天,仍令环顾于其中的人们神往不已。

  • 标签: 罗马人 艺术 盛衰 公元前
  • 简介:罗马的石头及其他──意大利访古散记(四)钟涵(六)威尼斯一到威尼斯,我立即明白:它迷人的景色成全了威尼斯画派的产生。这个接近东方的水之城,濒临大海,180条运河纵横交错,几百架桥如飞虹卧波,两岸密集的、像从水里升起来的建筑,包括200处宫殿、10个教...

  • 标签: 样式主义 文艺复兴 意大利 威尼斯画派 折衷主义 罗马
  • 简介:罗马的石头及其他──意大利访古散记(二)钟涵(二)基督教艺术罗马的石头历经浩劫。北方蛮族入侵焚掠,基督教一上来把异教偶像打翻在地,还有罗马人自己糟蹋。兴建君士坦丁凯旋门,不惜拆旧拼用(这使我想到圆明园劫后残物之被搬用)。而马尔库斯·奥列留斯帝的骑马像...

  • 标签: 哥特式教堂 意大利 基督教艺术 罗马 文艺复兴 宗教艺术
  • 简介:《博物志》作为西方艺术史早期的一部重要文献,记载了公元一世纪之前的西方古典世界的传统思想与艺术脉络,有所侧雩地描述了古罗马人在艺术收藏与赞助领域的趣味与智性世界。其中,肖像作为古罗马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艺术品,其表现形式、艺术风格与社会功能都带有古罗马世界深深的烙印。本文以梳理老普林尼的《博物志》为出发点,通过探寻古罗马肖像艺术所处的历史情境,蓟析老普林尼笔下的肖像艺术传统与具有写实倾向的罗马式肖像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发展,从而试图还原历史的语境来理解肖像艺术在老普林尼时期以纪念性为主的社会政治功能。

  • 标签: 《博物志》古罗马 肖像 写实 纪念性 功能
  • 简介:辉煌而绚烂的古罗马历史与文化引发了无数文学艺术家对其赞颂与歌咏。本文试从19世纪英国画家笔下表现古罗马的艺术作品入手,以历史画、风景画与风俗画三类题材为研究对象,解读19世纪英国画家在新的政治与历史语境下,对古罗马文化与历史的新理解与新认识。这时期以古罗马为创作主题的作品中,一方面流露出对昔日强大罗马帝国衰亡的感伤之情;另一方面更在于警示19世纪的英帝国要以古罗马的历史为鉴。

  • 标签: 古罗马 19世纪 英国艺术 历史画 废墟 风俗画
  • 简介:“学术中没有保留席位”。当我开始准备本文,以纪念我亲爱的受人赞赏的朋友、曾经的学生西克斯滕·林布姆[SixtenRingbom]时,不由地想起阿比·瓦尔堡[AbyWarburg]的这句话。我记得他最有意思的论文《石头、风格和真相——斯堪的纳维亚建筑中自然石之风尚1880-1910》,^1罗马式风格的复兴在这篇论文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于是我想提出以上题目作为纪念集论文。

  • 标签: 艺术史 罗马 考古学 斯堪的纳维亚 论文 纪念
  • 简介:是书法技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浓、淡、枯、润的不同变化,表现出书法的艺术效果。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说:“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

  • 标签:
  • 简介:篆书中的“艹”部、“竹”部和“双手”部,书写规则都用六笔合成,而隶书只须三笔。这种六笔是怎样变成三笔的呢?根据过去文字演变的理论,在篆书中、“草篆”中找,都无法找到可以将两者衔接起来的依据。然而跨越东周时空,直入三代吉金,纵观殷墟龟甲,却可发现早期隶书中“艹”部、“竹”部的写法与甲骨文、西周金文的写法完全一致(图1,图2)。又如“兴”、“兵”、“戒”、“举”、“丞”、“共”之类文字的“双手”部,在东周篆书中找不到“隶变”的依据,在西周反而可见到许多写法与隶书完全吻合。西周《兴鼎》、《簋》、《戒鬲》铭文的“兴”、“兵”、“戒”的“双手”部,不仅“双手”合一,且弧势已逐渐变小(图3)。这类字例还可在西周几十种铜铭中找到,商金文中亦已有数例。可见“双手”部的三笔不仅形成早,且字例很多,弧势已很小,这当然为“隶变”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问题是,为什么篆书体系继承六笔,而隶书体系则继承三笔?隶书时代与东周是连续的,为何笔法不能衔接?隶书时代与三代相隔甚久,为何笔法反而相遇?对此,我个人有以下一些观点:一、篆隶分流早。分流从西周就已开始,所以篆、隶渐成两条脉络,两种书写模式。时间愈久,两者差异也愈大。故东周之后...

  • 标签: 三笔隶 笔篆法 篆法三笔
  • 简介:有人问我:“艺术以什么最难?”答曰:“书法最难。”何以故?难在点画黑白直达天人宇宙,难在矻矻以求几十年竟茫然不获。当今书坛,聪明者多矣!依赖传媒手段的高度发达,一些不容易见到的珍贵遗迹已变得垂手可得。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历史

  • 标签: 自然 读书
  • 简介:篇杨启舆艺海无边,才智有限,学画当博通画理,作画须明了总纲。《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若宗其义,可师古而不泥古,师造化而高于造化,故云:“江山如画,江山不如画。”画贵立意: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既广罗素材,又有所取舍。素材为客观,取舍可由人。意...

  • 标签: 外师造化 一阴一阳之谓道 杨启舆 画理 艺海 迁想妙得
  • 简介:字头“亠”、“亠”:鞠,这两个字头由于在篆书中的形相近,比如“哀”、“全”,其篆书分别写作“哀”、“全”,故而其草符号均为“亠”或“亠”,其形成应是在长期的快写中慢慢固定下来的。在这里,我们不得不重申本系列的草研究并非单纯的草书符号归纳,而是基于文字学理论上的字形拆分,以草书偏旁与草书字根为草书体的构成元素,以汉、晋、唐时代的草书经典作品为参考标准。

  • 标签: 文字学理论 构成元素 参考标准 经典作品 草书 字头
  • 简介:王羲之《旃厕胡桃帖》(敦煌写本),小篆作“六书通”,在银雀山汉简中,我们看到字形被解散并拉长,作“银681”“成”左边一笔被缩短,这为以后书写速度加快,打下基础。在流沙坠简中由于书写速度加快,可以看到分散的笔画被连缀起来,如“流簿21”。在居延汉简中,可以从“城”字的右边看到草已经成型,如“居乙附11”,因为这时已经和王羲之《十七帖》中的“城”如出一辙了(见附图1)。

  • 标签: 银雀山汉简 书写速度 《十七帖》 敦煌写本 居延汉简 “城”字
  • 简介:夹草书字根:,从这个字的小篆字形“晋代”来看,从“大”从“人”,仔细分析其草,其使转以“夫”的草表示“大”,左右“人”则以两点表示。所以,不管从文字学含义还是草书字形上来分析,此草应为合理的草书字根,尽管其具体演变过程还缺乏字例来一一验证。我们以“侠”字为考察对象,无论在欧阳询还是怀素的作品中,其右边“夹”字草均如出一辙。在陆游《北齐校书图跋》中,“挟”字的草亦是遵此规律(见附图1)。所以,结合草书偏旁,我们有理由据此写出下列字的草书,如侠、浃、峡、狭、硖、陕等。

  • 标签: 考察对象 “大” 草书 “夫” 文字学 “侠”
  • 简介:氵:氵,一般来说,在实际书写创作中,三点水这个偏旁的使用往往是比较容易忽视的,或者说使用时往往是大而化之的。其实,审视唐代以前的经典作品,就会发现其使用自有标准,其草非常标准,亦很稳定。第一点独立,二、三点相连的写法在晋唐作品中贯以始终,我们从王羲之《十七帖》中的"汶"、《孔侍中帖》中的"须",

  • 标签: 经典作品 唐代以前 《十七帖》 王羲之 标准
  • 简介:(一)造字之体草体之字自成体系,既不同于说文系统,又不同于隶书系统.许慎"六书"是对秦小篆以前的造字、用字理念的总结,隶草是对隶书的简化,是以隶书为上限的.从这个角度而言,草隶仍是隶书,属于"准草体",是草写、简写之隶书.不同时代文字简化,形态各有所指,汉初隶草的书写原则主要是对隶书形构归纳,以指代合并符号对应简化记录隶书.检索其它书体字书,字均是稳定不变的,草体字书则不同.由于不同偏旁简化产生趋同、形近,因此,后世归纳草体字书部首,既有说文系统,又依草体之组织,以草书代符为部首系统加以补充辨析.所谓代符,是民间俗体草书简化讹变所产生的大量形似,偏旁假借.不是先有组织再行派生,而是相反地各生其式,不约而同,后来约定俗成,遂由其中之一为共式代替其余.

  • 标签: 草体字 隶书系统 字书 组织 造字 约定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