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1 个结果
  • 简介:<正>写这篇短文是缘于《中国钢笔书法》(2003年第4期)上严海南先生的文章《人品与书品》。本文不对严先生的观点作任何评判,只是觉得其逻辑推理值得商榷,似乎不能自圆其说。在严先生的文章中,隐含着这样两条逻辑推理:其一,人品坏书品就坏。(A)唐太宗将王羲之《兰亭序》带

  • 标签: 书品 《兰亭序》 论书 批评指正 填密 思维方法
  • 简介:在艺术批评领域的“XX”词群中较先形成的是“70后”概念,这个词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已在文学领域被用来标识70年代出生的年轻诗人,在21世纪初由朱其引入艺术批评的领域,2005年更举行了题名为“70后,艺术:市场改变中国后的一代”的展览。随后衍生了“50后”(使用频率较低)、“60后”、“80后”、“85后”等词语,近几年又有“90后”词汇在艺术宣传领域的大量运用。在使用这些概念时,我们需要反思它们在叙述艺术家群落或艺术现象时的内在逻辑

  • 标签: 叙事逻辑 失效 艺术批评 “70后” “80后” “90后”
  • 简介:秦代的上谷(今河北怀来境内),出了一位有名的擅八分书的书法家,他叫王仲。王仲天资聪颖,从小就勤奋好学,学东西很快。他特别喜欢写字,每天都花很多时间练习,常常是废寝忘食。

  • 标签:
  • 简介:所有艺术都是象形文字,艺术家的象形文字愈接近对自然的感官印象,创造它就愈需要想象力的努力.——[德]马克斯·利伯曼(Maxliebermann,1847—1935)我不主张以“变法”与否判定一个画家艺术生命的张力.我总以为,风格展开的轨迹,必定是画家独特的生命经验和对风格理解的综合.齐白石“衰年变法”,毕加索终身不定,而马蒂斯则沉溺于自己的色彩之梦至死不渝,这只能由每个画家的艺术见解与人生机缘而定,决不意味着各人命运之间必然的可比性,应当允许风格的形成与跃变有其自身的逻辑.如果我没看错的话,陈守义先生的这组《水墨》组画正体现

  • 标签: 画家 逻辑 心理情感 生命经验 笔触 象形文字
  • 简介:“奇观社会”(thesocietyofspectacle)是法国理论家居伊·德波(GuyDebord)提出的。1967年。他存《奇观社会》一书中指出:“存现代生产条件蔓延的社会中,其整个的生活都表现为一种巨大的奇观积聚。曾经直接存在着的所有一切,现存都变成了纯粹的表征。”

  • 标签: 装置艺术 逻辑 竞争 震惊 生产条件 社会
  • 简介:本文从社会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等多个角度解释了“奇观”理论的丰富内涵,对于装置艺术来说,不同于传统绘画静观的“视觉中心主义”,它所追求的是一种视觉奇观,人与装置艺术相遇时,观者建立身体多感官参与的综合体验,从而产生的震惊。而艺术家在当代艺术的发展进程中,必然会与其他艺术家在获取创作材料、创作空间、展览机会以及各种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激烈的竞争,而正是竞争刺激艺术家追求惊人的、突出的东西。作为艺术表达的媒介形态,装置艺术应该能够深刻地表达艺术家对社会的独到理解,而不应只有空洞无物的外在。

  • 标签: 装置艺术 奇观 震惊 竞争
  • 简介:纵观西方油画色彩的发展,如何将现实世界中的可见色转换成画面色彩,是服从人类生理知觉的引导?还是顺应绘画惯例的限制?抑或是公众的需求……萨拉·柯莱尔说:“西方美术的历史,在强调形式与强调感情及想象这两者之间摆动,由此看来,它是受到每一时期特殊条件影响的一个连续不断的传统。”。

  • 标签: 色彩表现 西方油画 协调性 欧洲 画面色彩 现实世界
  • 简介:为不断优化栏目设置、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二〇一九年《中国书法·书学》拟邀请部分专家、学者就书法学、篆刻学等某一论题撰写系列文章,以"专栏"形式连续刊发。本刊二〇一八年第二期刊发了辛尘《印理钩玄--或谓篆刻艺术原理基本范畴辨析》一文,该文以独特的视角勾勒了篆刻艺术原理的范畴、体系,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鉴于此,从本期开始特邀辛尘在上述文章的基础上,以"印理解析"为题对印理的基本概念、范畴及其逻辑关系作深入的分析与阐释,期冀对读者进一步理解篆刻艺术原理有所裨益。

  • 标签: 逻辑关系 篆刻 艺术学 印式 艺术原理 栏目设置
  • 简介:本文以空间元、空间结构、空间路径三个基本考量单位为基本依据,思考建筑与空间的本质以及空间形式语言的内在逻辑,从而追根溯源,思考并推导建筑空间与哲学之间的逻辑关系。

  • 标签: 建筑空间 形式语言 哲学 逻辑关系
  • 简介:在色彩三要素中(色相、明度、纯度),色相是纯理论问题,明度是个素描问题,而纯度的控制则在绘画实践操作中对作者的要求相对比较高。长期以来,色料色彩理论中对色彩的纯度概念是有相对明确的解述的,

  • 标签: 色彩理论 逻辑性 艺术 实践操作 纯度 纯理论
  • 简介:读了《青少年书法》青年版第3期“点击·2003”栏目中关于林健先生的批评文章,若有所思,也想凑凑热闹说几句。大凡艺术,都有其古典的逻辑规律,所有的艺术创作必须遵从它的逻辑规律,创新也

  • 标签:
  • 简介:中国老百姓是幸运的,共产党为我们培育了几代的好总理,我画了其中三位:

  • 标签: 总理 老百姓 共产党
  • 简介:摄影教育进入美术学院后,对摄影生态的影响愈发深远。本文结合当代重要的西方摄影案例,还原以法国为代表的西方摄影教育和创作的思路,从创作语境、如何提出问题、把握历史线索和灵感来源、摄影行为与主题、传播与展示等五个方面来反思、剖析艺术教育中摄影创作的逻辑和方法,以期让学院摄影教育能够为学生指出更多可能的探索方向。

  • 标签: 美院教学 当代艺术 摄影创作 逻辑与方法
  • 简介:艺术与我们的城市一样,她足历史,也是现在。她是生活,也是品质。她脉动着形象逻辑的力量。材质的逻辑:人类在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歼始加工石头与烧制陶土。4000多年前的夏王朝已掌握青铜冶炼之方,位于武汉城北3500年前的盘龙城已有青铜制品。上古之时,金属与土石与人朝夕相伴,时至今日城市建筑仍在使用这些凝固“永恒”的材料;金属的韧性与石头的刚建构成了城市文明的凝重与辉煌,共振出了材料的重构之美。

  • 标签: 艺术作品 《璀璨时光》 艺术评论 美术作品
  • 简介:本文从几方面论述明代居室软装饰:与室内空间布局的协调,与居室家具的协调,与人的生理、心理的协调。通过分析与论述,使我们充分认识明代室内软装饰的整体内涵与设计美学意义。

  • 标签: 明代 软装饰 室内空间 协调
  • 简介:任何一个书家都有相对固定的艺术风格,或崇尚大气壮美,或喜欢秀气柔美;有的喜作行草、有的爱作楷、隶、篆,不同的审美,不同的书体,其用印也应有所区别。印章风格与书法有相通之处,亦有苍茫大气若大草的

  • 标签: 书风 书法风格 用印 作品 不协调 印章
  • 简介:漫画是一种具有强烈的讽刺性和幽默性的图画,画家从生活现象中取材,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来讽刺、批评或表扬某些人和事,看图的人往往从画中领悟到画家的真正用意,或捧腹大笑,可看过或我们的思索却很深很深。

  • 标签: 漫画教学 生活现象 讽刺性 幽默性 画家 图画
  • 简介:本文从服务主导逻辑研究出发,通过分析价值演变轨迹,总结出服务主导逻辑对室内设计思维影响的四个创新维度--设计创新、技术创新、过程创新和模式创新,并以此对室内设计发展提出建议和对策,以期能对未来室内设计企业提供有益的策略指导。

  • 标签: 服务主导逻辑 室内设计思维 创新 发展
  • 简介:林散之三被关押黎鲁从《美术之友》1994年4期《十年磨一剑──林散之写生画稿》文中,知道田恒铭同志为了收集林散之先生写生画稿,“花了十年时间,访问数百人,终于访到林散之……1934年出游时沿途所作的写生稿近50幅……”。这的确是一本十分珍贵的画稿。...

  • 标签: 林散之 写生画 美术之友 田恒 文中 旅行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