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艺术当代》是由上海书画出版社主办的,现今国内唯一的一本关注当代艺术的学术期刊,创刊于2001年11月,主编卢辅圣,责任编辑:徐可、漆澜,撰稿人遍及世界各重要艺术中心。《艺术当代》内设四大版块:一、今日视点,对当代艺术思潮、创作动态进行全方位的观照,每一期针对当代艺术理论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设立专题,组织理论家进行深入、全面的探讨,为当代艺术的研究提供借鉴。二、艺术时空,重点报道海内外重要的当代艺术活动。三、现场目击,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个案研究,具体剖析个案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创作历程。四、新闻经纬,全面介绍最近时间海内外发生的艺术活动。

  • 标签: 当代艺术 艺术 当代 艺术作品 海内外
  • 简介:根据历史教科书的划分,“近代”、“现代”、“当代”有着清晰的年代界限,运用到门类艺术的讲述中,也基本上遵循着相应的历史进程,比如我们通常所说的“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等等,这其中,并不包含有价值观念和风格形式的取舍。

  • 标签: 当代艺术 当代中国 历史教科书 “现代” 历史进程 现代文学
  • 简介:我认识林散之,是从一则有关郭沫若的轶事开始的。说是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兼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于“文革”后期复出之后,每到一地都喜作书题字,无论什么内容,也无论什么人,他都有求必应。所以现

  • 标签: 草圣林散之
  • 简介:第8章物体与身体精神与物质1980年,自50年代以来,绘画第一次显得比雕塑更有活力。安塞姆[基弗(AnselmKiefer,1945-)和格奥尔格·巴塞利兹(GeorgBaseHtz,1938-)作为德国绘画的代表出席1980年的威尼斯双年展,皇家美术学院的“绘画的新精神”展览在1982年卡塞尔文献展上的强力出击,同年柏林的“时代精神”展览,新表现主义绘画一时成为注意的焦点。在各个国家的不同表现(“德国新野性”、“伦敦画派”、“意大利超前卫”)中,

  • 标签: 雕塑 表现主义绘画 威尼斯双年展 时代精神 50年代 美术学院
  • 简介:在中国书法的各种书体中,最具艺术性者当数草书了。草书产生于汉代,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书法除充当记叙知识的载体外,还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士大夫们雅玩的艺术形式。之后,其作为书法艺术的代表性书体,在书法发展上起着非常大的推动作用,为书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奠定了基础。从艺术层面上看,草书技法复杂内涵丰富,《草诀歌》中“革圣最为难”之说决非虚言。

  • 标签: 草书 中国书法 艺术形式 艺术魅力 书法艺术 书法发展
  • 简介:战后具象雕塑的基础是战争创伤与人的困境,到1950年代末,这些题材似乎不再热门。1959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新人形象展”与第2届卡塞尔文献展仍固定在战后的框架,但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 标签: 当代雕塑 日常生活 新现实主义 视觉艺术 《花蕾》
  • 简介:雕塑与建筑通常置于野外的非功能的建筑模型与构成成为1970年代的一种类型,与大地艺术有所重叠,但截然不同。在美国主要有阿丽丝·艾柯克(AliceAycock,1946-)和玛丽·米斯(MaryMiss,1944-)。

  • 标签: 雕塑 建筑模型 70年代 大地艺术
  • 简介:切伦特反对极少主义的立场类似一次大战前未来主义艺术家波乔尼从来兰的优势地位看待巴黎的立体主义,他认为立体主义是冷漠的、理性的、形式的简约艺术,他则倡导感性的、综合的、杂乱的、动力的选择。

  • 标签: 雕塑 当代 立体主义 未来主义 极少主义 艺术家
  • 简介:博伊于斯与德国虽然极少主义在欧洲也有体现,但大多数艺术家并没有像在美国那样牺牲感性世界。一些艺术家保留了历史与记忆的感觉,在德国最明显的是博伊于斯。博伊于斯1921年出生于下莱茵州的克利夫,二战时在纳粹空军服役,1947年进入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学习,1961年任大型雕塑教授,直到1972年被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解聘。博伊于斯的国际性影响只是在1967-1968年。1968年,博伊于斯拒绝参加莫里斯的“莱奥·卡斯特里9号”展览,

  • 标签: 雕塑艺术 杜塞尔多夫 美术学院 极少主义 感性世界 艺术家
  • 简介: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美术教育只有与科学的教学方法结合运用,才能更好地使美术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提高美术教师对教学的理解和把握,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推动美术教学和教学改革的发展。

  • 标签: 美术教育 教师 教学
  • 简介:收藏综合媒材8件由香港汉雅轩画廊、石雕2件由德国皮尔马森斯市、石雕2件由台湾金宝山、石雕1件由天津开发区、石雕2件由桂林愚自乐园收藏。版画120幅由德国科隆、美因茨、亚深画廊及私人购藏。

  • 标签:
  • 简介:一时代有一时代之风气,与之相对应,一时代亦必有一时代突出的书体。晋尚韵,晋人风神萧散,小行草的应用蔚然成风;唐尚法,崇尚高文典册、庙堂巨制,楷书大行其道;宋尚意,行草书重新流行起来;

  • 标签: 当代 行草书 书体 楷书
  • 简介:20世纪末,当我们站在“跨世纪”的关口,一种世纪末的焦躁,世纪之交的不安,世纪初的希冀,正萦绕着世人的心绪。这种焦躁、不安和希冀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深深的困惑和迷茫……可以说,没有哪个时代的审美文化,像现在这样即精神亢奋又污浊沉沦;也没有哪个时代的审美文化,像现在这样既导致了传统美学的涅槊,又促成了现代美学的诞生。当代审美文化带给我们的是一段极富挑战性的美学历史及一次导致沧桑巨变的美学裂变。当我们面对当代审美文化时,重要的并不是对其内容、形式及表现手法的无休止的品头沦足,而是需要我们透过这一特定的现象,去考察其中所隐含的人们美学观念的转变,由此把握艺术的发展规律及其内质,来引导我们的艺术创作。中国书法,作为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典型形态,其艺术观念尽管具有极强的稳定甚至是顽固的特性,但当面对当代审美文化的沧桑巨变所带来的冲击,作为大文化背景下的书法艺术,无论是创作实践或理论研究都发生着不可否认的变化:从“创新派”到“书法新古典主义”,从以画入书的“伪现代书法”到“实现空间转换”而使作品“努力在形态上与过去拉开距离”的“中国书法主义”,再到追求技术品位、形式至上、主题先行的“学院派书法”,凡此等等,都表现出当代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走向。本文以现实社会为背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绵延氛围,以历史的积淀与当下世人心态的结合及哲理思辨与审美意象的统一中,针对在当代审美文化下的书法审美现状及走向,进行一番理性的梳理与研究。

  • 标签: 当代审美文化 创作实践 沉沦 典型 审美意象 时代
  • 简介:面对当下纷繁的艺术现象,“何为当代”是艺术家、艺评家无法回避的问题。而对当代意义的追问,既是当代艺术的主题之一,也是延续于艺术史的哲学命题。本文以伦敦当代艺术展示作为现象学的分析对象,在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的语境中,从历史在当代的呈现、当下与当代及历史的关系、当代进入历史的方式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历史性的视角解读当代艺术,使当代的意义于时间之维中得以显现。

  • 标签: 当代艺术 历史性 存在与时间
  • 简介:第五届“明天当代雕塑奖”自2017年2月初起在全国(大陆及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及东亚地区范围内、45岁以下从事当代雕塑创作的青年艺术家中广泛征集。经过近两个月的时间,有来自包括中国大陆、港澳台,韩国在内的海内外在校学生及青年艺术家共294人报名,投稿作品近700件。本届“明天当代雕塑奖”以“当代雕塑:范式与困境”为主题,继续探讨当代雕塑与“新雕塑”的命题。

  • 标签: 当代艺术 雕塑 青年艺术
  • 简介:在《词与物》中,福柯想以1863年和马奈的《草地午餐》为“欧洲艺术现代性”的起点,来定位与欧洲现代性话语并列的这一艺术现代性话语,他的根据足够吗?如何定义马奈绘画的“现代性”?马奈的绘画方法里,对今天而言,存在着什么样的“当代性”?什么是“艺术画”?为什么至今艺术家们仍想去画“艺术画”?为什么我们总愿意深信画画就是在搞艺术?像马奈那样画画,在2016年,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 标签: 当代性 马奈 艺术现代性 现代性话语 绘画方法 《词与物》
  • 简介:美国属于英美法系(CommonLawsystem),实行判例制度,其法律规定主要体现于具体的判例之中,并辅之以成文法规。美国的艺术立法也同样由判例法、成文法等法律渊源组成,它没有统一的艺术法法典.而是通过具体的判例与单行法规体现其艺术法律制度,因此,本文对当代美国艺术法所作的评述即是在抽象、综合了美国艺术立法的判例与成文法规的基础上作出的。

  • 标签: 艺术法 判例制度 单行法规 英美法系 艺术创造活动 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