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在中国话剧的研究与批评中,“实验戏剧”也许是出现频率最高、最有争议性的名词之_。对于实验戏剧的定义与功能,对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实验戏剧的得与失,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解释和评价,而实践者的看法也不尽一致。面对当下,更可谓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实验戏剧走向低潮,是因为“已基本完成历史使命”,“二十年以前的试验,今天已经为主流戏剧或商业戏剧所吸收”;比这种“寿终正寝”论更乐观的是“实验戏剧在中国的国情下会转变成为商业戏剧”的“转世”论;但也有人抱着悲观和无奈的心情,把实验戏剧的衰退原因归结为“1990年代戏剧探索整体退潮,戏剧中所包含的启蒙和人学精神已经全面消解”;

  • 标签: 实验戏剧 中国当代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商业戏剧 中国话剧 出现频率
  • 简介:"在一个二度平面空间中通过经营一组形象或形状的比例、位置层次关系而建立起一个和谐的画面是最基本的创作步骤。"西方称之为"构图",中国称之为"经营位置"。中西方艺术是产生和成长于不同的文化土壤之中。在人类的幼年时代,人们对自然的认知是相同或相似的,但随着人类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的深入发展,中西方艺术也渐渐拉开了距离,形成了完全不同的两个艺术体系。

  • 标签: 中国语境 焦点透视 西方艺术 经营位置 文化土壤 平面空间
  • 简介:进入新世纪,准中产阶级或中产阶级们一味追求高价物品,强调消费的中心化和政治化,使得消费成为个人身份的表征,购买力成为地位、品位以及时尚的语义所指.消费社会运作结构善于将人们漫无边际的欲望投射到具体产品消费上去,使社会身份同消费品结合起来,消费构成一个欲望满足的对象系统,成为获得身份的商品符码体系和符号信仰的过程.由此使得大众彼此模仿攀比,进入一个高消费的跟潮的消费主义状态.大众在模仿他者偶像之中"挪用"他者的形象,这种消费式的模仿将权力视觉化,或者将话语权力的表征表面化和消费化.本文从学术前沿的角度,分四个方面讨论东方消费主义问题:准中产阶级的浮升与消费政治凸现;东亚消费主义背后的西方文化意识形态进入;消费主义"身体"扩张与全球同质化潜在逻辑;媒体消费主义中的当代中国文化立场.

  • 标签: 东方消费主义 身份表征 中产阶级 身体话语 同质化 文化立场
  • 简介:在20世纪中国战争叙事当中,民族话语与女性话语之问存在着总体合作又不乏矛盾的关系:在《生死场》、《我在霞村的时候》、《风萧萧》等文本中,一方面女性形象必须通过民族话语的提升才能获得主体性,另一方面民族话语又压抑了女性个体丰富的情感与个性要求。总体看来,两者关系是以民族话语为主导的,女性借民族而塑形,女性话语通过民族话语的面目展示自己。

  • 标签: 20世纪中国文学 战争叙事 民族话语 女性话语
  • 简介:文章以《阿坝州碑刻资料辑录》中的护林碑刻为例,揭示碑刻内容中所反映的茂汶地区羌人护林机制的生态智慧,并提出民间碑刻是人们在社会实践生活中为了凭据、记载、公布和传递的需要而作的一种特殊的记载方式这一观点。它是了解乡村生活的重要渠道和途径,对理解和研究鲜有正史记载的乡村社会和当地的生态文化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 标签: 茂汶地区 清代 碑刻 羌人 生态意识
  • 简介:绘画透视学这门看似十分缜密的数学产物,作为艺术实践的教科书理论,仍有一些为它的理论家们所忽视的盲点。文艺复兴时代,人们把数学的立锥投影几何学变为绘画技术理论时,就企图使它成为给绘画打上科学印记的一个标志。然而绘画毕竟是意识形态的一个门类。主体意识与客观规律不断结合又不断碰撞,艺术心理与透视学理论实际为人们在作画时提供了多向选择的可能性,艺术理论家必需吃透两头才能更准确地把握理论的完整性和对艺术实践的指导性。绘画透视书籍的论著者们也很想这样做,如苏联索维叶夫等人著述的《素描教学》,把透视原理与素描教学

  • 标签: 绘画透视学 素描教学 文艺复兴时代 艺术理论家 艺术实践 投影几何
  • 简介:利物浦泰特美术馆(TateLiverpool)于二0一一年四月一日至六月五日举办展览“透视感”(ASenseofPerspective),其主题是中间状态伦敦和利物浦、

  • 标签: 利物浦 美术馆 视感 展览 英国 中间状态
  • 简介:在舞台上呼唤文学,呼唤诗,是近年在完全剧场、形体剧场、编作剧场蓬勃的态势下出现的另一个声。在剧场里写诗,方法当然不少,而香港舞台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一股“独脚戏”风,不同的剧团与剧人先后推出由一位演员担纲的作品。就其荦荦大者,就有丁羽的《也许是幸福的人》(1993)、陈曙曦的《床底旧事》(1995)、李惐基(VeronicaNeeda)的《真面目》(1998)、邓树荣的《解剖二千年》(1999)、詹瑞文的《大食骚》(2000)、李镇洲的《狭缝》(2002),以及由杜国威编剧、李枫演出的《邓碧云》(2002),罗静雯编剧、彭秀慧演出的《夏日之火:镜花水月》(2002)等。这

  • 标签: 独脚戏 表演者 香港 现代剧场 木偶 戏剧
  • 简介:以夜曲这一体裁为切入点,探讨音乐史上夜曲体裁的两位代表性作曲家肖邦和福雷的音乐风格,在深入了解夜曲体裁风格的同时,更要充分地认识肖邦和福雷在音乐体裁上的历史贡献,准确把握他们的音乐风格。

  • 标签: 夜曲 肖邦 福雷 风格
  • 简介:一代先驱GeoffreyJellicoe从事景观研究七十多年,著成《图解人类景观——环境塑造史论》一书,从环境、历史、哲学等多个角度,对有史以来的人类景观进行分析。通过阅读此书对营造景观有了新认识,感慨颇多,谨写此文。

  • 标签: 环境 哲学 景观设计
  • 简介: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文革”时期美术作品收藏逐渐成为一段时期以来的热潮,其中,各位山水画名家所创作的毛泽东诗意山水更是成为市场的新宠。国内各大拍卖会上也表现出了对这一热点的追逐。而这一现象的出现不仅仅归因于半个世纪的时间维度为该时期艺术作品的收藏提供了必要的理性沉淀,同时,也是因为这一时期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价值经过岁月世事的涤荡日益清晰地呈现出来。

  • 标签: 山水画 毛泽东 诗意 收藏 “文革”时期 时间维度
  • 简介:至今王家卫的其他7部电影还从来没有像(2046)这样集中地让众多女性粉墨登场(从《旺角卡门》到《花样年华》基本上男女演员呈对称性分布,《春光乍泻》索性取消了女性角色的存在),又各有强烈的喻指性和代表性;男性演员仅为一两个,并且仅仅作为一种观察视角的承载体在影片中出现。

  • 标签: 《2046》 女性主义 电影 水流 《花样年华》 女性角色
  • 简介: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改编自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代表作家雨果的同名巨著,是当代音乐剧名作。作为一门综合艺术,音乐剧用如泣如诉的歌声、极富张力的舞蹈和眼花缭乱的舞美设计将人物性格和艺术冲突展现得淋漓尽致。本文从善与恶的冲突、忠贞与背叛的冲突、奇美与奇丑的冲突三个角度阐释音乐剧在戏剧性的冲突中赋予了作品更强烈的生命力与感染力,最纯粹的爱与人性在这出伟大的悲剧中一次次升华,令人感受到温暖和力量。

  • 标签: 音乐剧 《巴黎圣母院》 艺术美学 戏剧性
  • 简介:赫哲族依玛堪中的女性角色主要是作为"莫日根"的助手角色而呈现。梳理依玛堪中女性的角色,分析女性在依玛堪中的弱势社会地位,旨在还原赫哲族英雄史诗产生和流传的时代图景:崇拜男性英雄的部落联盟和部落征战时期女性地位处于渐衰未落的境地。

  • 标签: 依玛堪 女性角色 社会地位
  • 简介:被世界各地粉丝予以推崇的、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退休前的动画电影《起风了》,曾寄望于冲击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却最终落败。原因在于该片极具争议性,焦点在于如何看待影片中出现的曾是侵略者的日本军人,如何评价曾用于偷袭珍珠港和绞杀亚洲人民的零式战斗机及其设计师堀越二郎。即使宫崎骏在创作时有"反战"思考,但影片对于军国主义的不置可否的模糊与暧昧,致使该作品极可能成为否定日本侵略历史浪潮的样品和附属。

  • 标签: 《起风了》 宫崎骏 日本二战电影 反战 拥战
  • 简介:近二十年来,无论在京城,还是在羊城,我观赏过不少的广东戏(不仅仅指粤剧),但在广东省第八届艺术节上,连着观看了十几台的剧目,还是头一次。这次艺术节,我比较整体地了解、认识广东的艺术舞台。如果要用涵盖性的话语,客观地作出评述,我想到的关键词是:开放,创新,与生存空间。它们既相关连,也可各自解读;它们已为人们耳熟能详,也需与时俱进,注入新的生命元素。

  • 标签: 艺术节 广东省 舞台艺术 《等郎妹》 与时俱进 山歌剧
  • 简介:首届“全军中青年作家评论家高研班”的举办可以视为军事文学创作的一次重新集结。高研班的写作在青春叙事、军旅写实、历史重述三个维度上折射出了新生代军事文学创作的总体风貌,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军事文学创作的走向。

  • 标签: 军旅新生代作家 青春叙事 军营写实 历史重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