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1 个结果
  • 简介:偶像崇拜是人类最基本的精神消费,是运作在人类大脑思想层面的符号运动。偶像生发于人类自身理想化的心理投射,由此引发一系列从个体到社会的崇拜行为。个体崇拜,首先经历对心理造像的认定过程,随之以从属方式加入到社会的公众崇拜行为动作中。社会性的群体崇拜,是偶像信号的整体放大,并以此收集整合人群的动作能量,以可见的形态,将崇拜行为凝固化和程序化。从个体到社会群体的能量波段场,构成了偶像崇拜信号辐射与共振的平台,个体在这个波段场几乎无法被剥离。即个体频率的集合共建偶像崇拜的信号平台。

  • 标签: 偶像崇拜 信号辐射 社会群体 社会性 精神消费 思想层面
  • 简介:<正>象征,作为艺术表现方法,它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原始形态的象征、古典的象征与现代意义上的象征是不同的。本文试图从历史演变的角度,着重对现代文学中的象征,做一番考察。不妥之处,望大家指正。

  • 标签: 象征 艺术表现方法 现代意义 现代文学 原始形态 历史发展
  • 简介:人类最初的舞蹈是原始巫的组成部分,或者说,舞蹈起于原始巫。远古巫觋形象和巫物的出土和发现,为“舞法起于巫祀”提供了有力证据。新石器时代陶盘上的连臂踏歌纹饰,甲骨卜辞和先秦文献中有关求雨巫舞的记载,古巫作法之“禹步”,文献记载和当代民间还保留下来的圆圈舞.各种形态与不同功能的巫舞与祭祀舞,从舞步到舞式,从舞具到舞饰,无不隐蔽着令人莫解的文化符号。

  • 标签: 舞蹈艺术 艺术形式 舞法 原始巫 巫祀 艺术功能
  • 简介:1996年,忍无可忍的波德里亚在法国左翼报纸《解放》(Liberation)上发表了《艺术的共谋》的专栏文章,这篇文章针对当代艺术发起了致命的攻击,影响巨大。但颇为滑稽,许多艺术家居然利用这篇文章外在的威严,通过邀约作者讲座、参与艺术活动、撰写随笔等形式扩大其自身的艺术影响力,而完全忽略文章自身的批判性质,索性连文章带作者全部卷入到新一轮的艺术的共谋中去了。相信波德里亚也会在内心感到尴尬,佩艺术的制度与游戏法则又不可回避。波德里亚在此意义上也亲身参与了当代艺术的价值交换。

  • 标签: 当代艺术 象征交换 专栏文章 虚拟 波德里亚 《解放》
  • 简介:龙是多变化、多功能和多栖居的灵物,其躯干却基本上是蛇那样圆滚、细长、夭曲、蟠蜷,许多类似的动物曾被比附、被尊化为龙——包括小小的蚯蚓或某种水虫。更重要的,它们有测雨和致雨的本领。红山文化的虫体玉龙不但体现着蕃育、再生的信仰,而且也可能用来“祷旱”,祈雨。它是否“水虫”虽未明确,但在神话民俗里,“虫虫”(昆)之类的水虫确曾是水雨云雾的原型,与太阳对立的幽阴暗湿的意象。“虫龙”或以蚕(或蝉)及其蛹的形态出现,也因为它能在春雷惊蛰时变化,兆示并诱导着雷雨。

  • 标签: “虫形玉龙” 象征功能 红山文化 艺术考古 意象 民俗学
  • 简介:《布洛陀》与图腾崇拜广西/丘振声一、布洛陀:壮族的始祖神百张好树叶,难凑花一朵;千百本厚书,不比《布洛陀》。这是壮族学者罩承勒在壮族地区收集到的一首民歌。这首壮歌用比喻的手法突出表现了一个意思,就是壮族人民十分喜爱与推崇自己民族的创世史诗《布洛陀》。...

  • 标签: 布洛陀经诗 图腾崇拜 鸟图腾 祖先崇拜 壮族先民 壮族民间故事
  • 简介:《十二公民》是中国青年导演徐昂根据好莱坞经典法律电影《十二怒汉》改编而成,虽为改编版的《十二公民》却不失中国意蕴。在改编过程中,导演结合当下中国国情进行本土化移植,巧妙添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实元素。本文试图从电影符号学角度阐释《十二公民》中具有典型特征的人物符号,挖掘隐藏在影片中的符码意义,探析符号学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与现实意义。

  • 标签: 《十二公民》 符号学 电影符号学 象征性
  • 简介:在后期印度教和佛教艺术中,我们发现莲花被用作许多神像的支座。它用于表现最高神梵天的创造性的方面,标志着一个长久发展的开始。梵天在文学传统中被称为帕特摩阇(Padma-ja)、帕特摩阇陀(Padma-jata)(意为“莲花生”)和帕特摩迦里诃(Padma-garbha)、帕特摩瑜尼(Padma-yoni)(其母亲的子宫曾是——或现在仍是——莲花)。作为神性物质的创造性的方面,他完全有权占有莲座;因为他是永恒之水的第一个造物,因而是莲花女神的一个男性复本。而且按照婆罗门哲学与神话的传统,他亦是纯粹的、精神的以及超验的自然本性的最高本体存在;这是梵的拟人化的象征,是漫无边际难以名状的宇宙本质自身。梵作为超个体的自然核心而存在于所有的生命物质中。所

  • 标签: 超个体 莲花座 有权占有 梵天 摩迦 拟人化
  • 简介:对土地的崇拜,是先民从生存体验中直接产生出来的一种本质意识。甲骨文“御”字的造字结构,形象地传达出了上古时代关于土地崇拜的文化信息。在农业文明的低级阶段,体现于“封土为社”的宗教行为中的最直接的意图,是关系于祈年、祈雨的生存愿望。作为以祭土祀社为实质内容的一种宗教行为和表意方式,“御”的历史迹象中,体现了先民生存本能中现实意识的投入,其终极目的则关系着“求福报功”的功利倾向。闻一多认为,这个能予民福佑的神便是先妣,也就是高禖。御,作为神圣的宗教礼仪活动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内容,贯彻在高禖祀的过程中,其行为关系着以生殖机能为主题、以神祈为终标的原始宗教思维。

  • 标签: 社土崇拜 农耕 生殖文化 宗教礼俗 祭祀制度
  • 简介:大漠南北的广阔草原,从来都是北方少数民族活动的历史舞台,萨满教自原始社会形成之后一直为北方少数民族所信仰。而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之后,与之相关的艺术形式也传入到蒙古地区,在与蒙古族传统宗教文化的不断碰撞融合之下,形成了具有蒙古族特色的藏传佛教艺术形式。内蒙古包头博物馆收藏的题为《成吉思汗图》唐卡,是在继承了藏传佛教传统唐卡艺术的基础之上,受到了萨满教与藏传佛教双重影响,有蒙古族特色,具有宗教色彩的蒙古族唐卡艺术,同时也蕴含着对祖先的崇拜

  • 标签: 成吉思汗图 萨满教 藏传佛教 祖先崇拜
  • 简介:宗教艺术的象征:意义的蕴藏与转换[广东]蒋述卓阿恩海姆曾经说过:"所有的艺术都是象征的"①,他是从人类的眼睛与思想能够认识他自身以及外部世界角度而言的。如果从艺术发生学上看,不管是"摹仿"还是"表现",都带有象征的色彩。如狩猎舞,求雨舞,既是模拟,又...

  • 标签: 宗教艺术 象征着 象征意义 象征性 民族艺术 黑格尔
  • 简介:《意义、文化和象征》是美国著名的建筑与设计评论家保罗·戈德伯格《建筑无可替代》一书中一个章节。《意义、文化和象征》不算是一篇单独的关于建筑历史、建筑风格鉴赏或建筑理论研究的文章,而是这三类文章的一个集合,它拥有这几种类型研究的各种元素。保罗·戈德伯格通过理论梳理和举例,向我们展示了从科德角式小屋到弗兰克·赖特设计的宽广而平滑的大草原房屋,从林肯纪念碑到高度雕塑化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和罗马的圣伊科大教堂。在这些建筑中,简单的几何形体却创造出了包含人类想象力深度复杂性的建筑作品。对于一个设计的学习者、爱好者和实践者而言,这是一次优雅且充满活力的关于建筑设计、美学、灵感、文化的心灵旅行。

  • 标签: 《意义、文化和象征》 建筑 本质
  • 简介:象征(Symbol)源于古希腊语,最初是指一块书板的两半,两人各取半块。后来指参与神秘活动的认证通行证。象征,指借具体有形之事物以表示某种无形之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当"象征"用作动词时,即为用具体事物表示抽象概念;当"象征"用作名词时,即表达抽象概念的具体事物。在蒙古族民间手工艺中,常以象征作为手法,表现其内容与形式,思想观念与外在特征的联系,这在蒙古人的宗教文化中尤为突出。

  • 标签: 蒙古族 民间 手工艺 象征
  • 简介:苏南傩舞的艺术要素主要包括角色与主题、步法与阵势、乐器与音乐等方面。傩舞因浓缩了傩仪的过程而成为傩祭傩仪的象征,但它在信仰表达之外又增生了满足与审美的文化功能。象征的应用在傩舞祈禳表达的传递中,把动作与行为、语言、事件、信仰、情感等联结在一起,并透过夸张的动作获得信息的传递和释读,并推动巫傩元素的重组与夸张,从而实现了巫术宗教与乡土艺术的互通。

  • 标签: 傩舞研究 苏南地区 艺术要素 文化象征
  • 简介:现代社会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不断地追求着一种技术与情感的平衡,在设计过程中既强调功能、美观、情感的完美结合,又要体现出对多样化文化、政治、语言、传统的尊重和融合。产品的象征性在产品设计中作为一种体现情感的有效手段应在现代设计方法中进行应用,以象征性手法不断拓展设计表现形式,在现代社会全新的条件下使得产品设计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能够具有超价值的发展。

  • 标签: 形象 意象 象征性 产品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