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4 个结果
  • 简介:偶像崇拜是人类最基本的精神消费,是运作在人类大脑思想层面的符号运动。偶像生发于人类自身理想化的心理投射,由此引发一系列从个体到社会的崇拜行为。个体崇拜,首先经历对心理造像的认定过程,随之以从属方式加入到社会的公众崇拜行为动作中。社会性的群体崇拜,是偶像信号的整体放大,并以此收集整合人群的动作能量,以可见的形态,将崇拜行为凝固化和程序化。从个体到社会群体的能量波段场,构成了偶像崇拜信号辐射与共振的平台,个体在这个波段场几乎无法被剥离。即个体频率的集合共建偶像崇拜的信号平台。

  • 标签: 偶像崇拜 信号辐射 社会群体 社会性 精神消费 思想层面
  • 简介:《布洛陀》与图腾崇拜广西/丘振声一、布洛陀:壮族的始祖神百张好树叶,难凑花一朵;千百本厚书,不比《布洛陀》。这是壮族学者罩承勒在壮族地区收集到的一首民歌。这首壮歌用比喻的手法突出表现了一个意思,就是壮族人民十分喜爱与推崇自己民族的创世史诗《布洛陀》。...

  • 标签: 布洛陀经诗 图腾崇拜 鸟图腾 祖先崇拜 壮族先民 壮族民间故事
  • 简介:生长于明末清初的朱耷又号八大山人,以绘画、书法和诗歌见长。在艺术创作方面,他不受绳墨约束而又合规矩于方圆。作品意境中往往包含着苦闷,以及与时代不合作的精神。本文尝试从八大山人创作的《枯木四喜图轴》等作品,来解读他的绘画与一些艺术特点。同时从保尔和布莱森首的符号学理论出发,来理解八大山人的作品所拥有的独特内涵;并针对设计界的现状,提出了个人的一些看法。

  • 标签: 背景 意识 个性化 精神 符号 整体化
  • 简介:对土地的崇拜,是先民从生存体验中直接产生出来的一种本质意识。甲骨文“御”字的造字结构,形象地传达出了上古时代关于土地崇拜的文化信息。在农业文明的低级阶段,体现于“封土为社”的宗教行为中的最直接的意图,是关系于祈年、祈雨的生存愿望。作为以祭土祀社为实质内容的一种宗教行为和表意方式,“御”的历史迹象中,体现了先民生存本能中现实意识的投入,其终极目的则关系着“求福报功”的功利倾向。闻一多认为,这个能予民福佑的神便是先妣,也就是高禖。御,作为神圣的宗教礼仪活动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内容,贯彻在高禖祀的过程中,其行为关系着以生殖机能为主题、以神祈为终标的原始宗教思维。

  • 标签: 社土崇拜 农耕 生殖文化 宗教礼俗 祭祀制度
  • 简介:大漠南北的广阔草原,从来都是北方少数民族活动的历史舞台,萨满教自原始社会形成之后一直为北方少数民族所信仰。而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之后,与之相关的艺术形式也传入到蒙古地区,在与蒙古族传统宗教文化的不断碰撞融合之下,形成了具有蒙古族特色的藏传佛教艺术形式。内蒙古包头博物馆收藏的题为《成吉思汗图》唐卡,是在继承了藏传佛教传统唐卡艺术的基础之上,受到了萨满教与藏传佛教双重影响,有蒙古族特色,具有宗教色彩的蒙古族唐卡艺术,同时也蕴含着对祖先的崇拜

  • 标签: 成吉思汗图 萨满教 藏传佛教 祖先崇拜
  • 简介:自宋元以来,文人画家多以“写”标榜其画,而“颖异绝伦,八岁能诗”的八大山人到了晚年才开始在画作上题识以“写”,其中缘由,究竟为何?是八大“迂”吗?“癫”吗?“傻”吗?绝非如此,笔者认为“写”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蕴藏着复杂而深沉的思想内容。八大的“写”,与其诗文、名号一样,寓意丰富;与他画中的意象一样,启人深思。八大之所以到晚年才题“写”,具有深刻的用意。

  • 标签: 八大山人 “写” 精神内涵 解析 文人画家 文化内涵
  • 简介:大山人作为17世纪中国著名的艺术家之一,其作品近年来越来越受社会人士的广泛关注。在八大山人的作品中,花鸟画造诣最高,也最具有特色。他有着不俗套与顽强的艺术精神,这独特的绘画风格表达着八大山人鲜明的情感和对人生命意义的思考。一、八大山人的绘画风格八大山人将前人的绘画精髓运用到自己的画作中,同时也在不断地改变和创新。他的墨法浓淡相宜,墨韵多变,给人很好的视觉效果。

  • 标签: 八大山人 绘画风格 花鸟画
  • 简介:岑氏土司出现于桂西始于宋代,亡于民国时期。桂西独特岑氏土司历史文化背景滋生了壮家人浓厚的岑氏土司神崇拜现象,并蕴含着人神之间的“礼物交换”。尽管土司治理时代已远逝,壮家人的岑氏土司崇拜至今还对桂西产生深远影响。只要有关政府部门能够对这一行为给以积极的引导,其必定会朝着健康方向发展,有益于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

  • 标签: 桂西 壮家人 岑氏土司 崇拜 影响
  • 简介:一、台湾原住民与大陆古越族同根同源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56个民族中,高山族是我们对台湾少数民族的统称。在台湾地区,排湾、阿美、赛夏、泰雅、布农、鲁凯、达悟、太鲁阁、邵、卑南、邹等少数民族皆称为原住民。在古籍中,关于台湾最早的记载是公元前334年,越王亡国,越国子孙散居在江南海上。这里所说的江南海上,就是指福建沿海、广东东北部的一些小岛屿。

  • 标签: 图腾崇拜 闽越族 台湾原住民 中华民族 少数民族 台湾地区
  • 简介:大山深处有天堂》获2008年云南省委宣传部第五届“精品工程”入选奖,同时获云南省文化厅2008年新剧节目展演综合银奖,并获第十二届滇中南民族艺术节白象金奖,编剧、导演、音乐、演员个人一等奖。

  • 标签: 云南省 花灯剧 农村题材 天堂 大山 玉溪市
  • 简介:华北饱经战乱,伤痕累累,历史遗迹多化为瓦砾。民俗学历来有研究遗留物的传统,因此,民俗学家在许多时候更像是个修复古物的人,把散落的陶片粘合起来,重新制造一尊陶罐。民间传统文化研究者就像修补陶罐一样,努力在生活文化中寻觅素材以建构文化的形式。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其盛衰起伏,一方面与现代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命运交织在一起,另外一方面也与民间传统文化自身的规律紧密关联。民间文化总是借助特定的传统形式获得新的生命,这种形式的突出特征就是它的类型化表达、集团性共享和在地化的适应性。更为重要的是,民间传统的每一次重生都因应时代而获得新的面貌。

  • 标签: 民间传统文化 多神崇拜 土地 河北 民俗学家 历史遗迹
  • 简介:海南黎族织锦中大量出现"人形纹"不得不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目前学术界对其形成原因尚无定论。文章从祖先崇拜这一角度,认为黎族织锦"人形纹"应是祖先纹或鬼纹,它深受黎族民间信仰特别是"祖先崇拜"这一文化因子的影响,是这一民族心理和原始宗教观念的外在反映。织锦纹样成为保存和传承民族信仰以及民族心理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他者研究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民族心理的重要钥匙,对于正确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有重要作用。

  • 标签: 黎族织锦 人形纹 祖先崇拜 祖先纹
  • 简介:一、《多神崇拜与一神独尊——河北民间后土地祗庙祭考》问答范雯(北京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专业2011级直博生):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尹老师围绕“文化空间”谈了很多,那么您在研究文化空间时的侧重点是什么?第二个问题是,您对庙会研究中的“双名制”、“一庙多寺”有怎样的理论思考?

  • 标签: 民间文学 多神崇拜 问答 土地 河北 文化空间
  • 简介:人类大概是唯一在睡眠时头枕枕头的动物。枕头的历史可能接近于人类的历史。一个人的生命大约三分之一是与枕头相伴度过的。在漫长的岁月里,枕头也浸润了种种文化的意义。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寤寐无为,辗转伏枕”的句子。古时候,人们把采集来的香花放在枕头里,

  • 标签: 民间美术 枕头 刺绣 造型理念 造型艺术 新婚夫妇
  • 简介:对艺术中的文化观念的影响常被我们人为地划分成东方和西方,先入之见让我们陷入一种文化的中国想象,而这种想象被预先设置为所谓的中国理念,一种东方文化的展示和梦想令我们十分陶醉,其实这不应为我们的热情所左右,我们应该客观地认识数字艺术的本质和它的运行机制。因此,我们在谈数字艺术中国理念时,前提在于

  • 标签: 数字艺术 中国理念 艺术形式 全球化 艺术创作 文化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