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7 个结果
  • 简介:<正>巴克拉诺夫中篇小说《自己人》发表在《旗》杂志1990年第11期上。前一时期苏联流行揭露20——50年代社会阴暗面的作品不同,《自己人》描写是70—一80年代生活。因创作战争题材小说而著名巴克拉诺夫在小说中以假想苏联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乌斯瓦托夫为主人公,展示了“停滞”时期官场风习及官僚主义者道德心理。作家说,“这部中篇小说是讲平庸

  • 标签: 中篇小说 战争题材小说 剧作家 作品 官场 瓦托
  • 简介:勃洛克和安娜·阿赫玛托娃是俄国现代派诗歌两位巨匠,前者是俄国象征主义诗歌最杰出代表,后者则在阿克梅派中占有特殊地位,他们创作对俄国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1912年春,当阿赫玛托娃第一部诗集《黄昏》问世时,勃洛克已是享誉诗坛大诗人了。阿赫玛托娃对勃洛克

  • 标签: 勃洛克 阿赫玛托娃 现代派诗歌 俄国象征主义 诗坛 叙事诗
  • 简介:对话是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和超语言学理论思想基础和理论核心,并使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本文试图从对话视角分析测试文本语篇意义,强调了测试文本中饱含主体间对话性。测试主体对测试文本解码重构充分说明了对话性对提高测试效度意义。藉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标准化测试中“非标准化”因素对测试效度影响,提高标准化测试效度提供新方法。

  • 标签: 复调 超语言学 对话 标准化测试 文本 语篇
  • 简介:依据鲍里斯·安德烈维奇·乌斯宾斯基提出艺术文本结构中视点理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长篇小说《金色笔记》通过不同层面的叙述“视点”,在“内”“外”视点融合中,由“黑”、“红”、“黄”、“蓝”四本不同笔记“自由女性”叙事交织,随着时间进程演变,在意识形态、话语、心理等不同视点中呈现出不同意义,构成了小说复杂而又有序独特叙述形式,从而形成了艺术价值极高文本结构,形成了小说对话机制。

  • 标签: 视点理论 乌斯宾斯基 《金色笔记》
  • 简介:从洛特曼文化符号学视阈,作为文化符号集合和符号系统载体,《西游记》英译本在英美的文化传播经历了从简本文化符号缺失到全本文化符号专注发展过程,并描绘出了一幅文学文本如何进行跨文化传播动态发展图景。可见,洛特曼文化符号学提供了一种重新认识文化视角,也有助于探索“符号相通”和“文本相通”对《西游记》跨文化传播“文化相通,民心相通”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 标签: 《西游记》英译本 跨文化传播 文化符号学
  • 简介:古语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就个人而言,其实就一个民族而言也是如此。不同民族由于不同地理环境,历史进程以及本民族特有的神话、传说和文学艺术等,形成了风格各异民族文化特点。这种民族文化特点世代相传,深植于该民族意识层中,反映在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是通过一定语言、艺术创作、传统风俗、社会习惯等不断发展创建出来,由此可以看出,语言文化有着密不可分关系。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镜子,具有鲜明文化特点,是一个民族世代积累起来社会、历史、政治、生活经验概括,是一个民族文化载体。同时,语言又反映文化。一个民族文化特点、价值观念必定会反映到该民族语言中来。而在语言中最能生动反映民族特点就是该语言中词汇,包括成语性固定词组、成语、谚语在内语言称名单位。在不同语言中有一些指称意义相同词汇,但是由于民族文化差异,可能会附带一些独特感情评价意义和文化历史联想。苏联语言学家Е.М.Верщагин,В.Г.Костомаров在他们著作《语言文化》(ЯзыкиКультура)中把这些词汇定义伴随意义词汇,即能引起感情、...

  • 标签: 俄罗斯眼中 俄语成语 动物世界
  • 简介:俄国文学在《伊戈尔远征记》辉煌之后蛰伏了500年,从彼得一世起开始对西欧文学进行模仿和追赶,到了普希金时代开始表现出独立意识,到了30年代完成了自立蜕变,其标志就是普希金司汤达在相近时间各自独立地完成了本国现实主义文艺思想探索并创作出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品。

  • 标签: 俄国文学 普希金 现实主义 自立
  • 简介:苏联文化符号学俄国形式主义有着极深渊源,都有共同语言观和符号学观,谈及文化符号学就不可能不提及俄国形式主义,而俄国形式主义迅速湮灭可谓耐人寻味、发人深省,所以,对于“形式”之殇反思和总结会对文化符号学开放性发展产生积极意义,有助于中国文化符号学发展稳定、开拓、创新和流长。

  • 标签: 俄国形式主义 形式 文化符号学 开放性
  • 简介:加西亚·马尔克斯经典长篇小说《霍乱时期爱情》具有独特六弦吉他般艺术结构。作者通过使用多相性创作语言以及构造多指向性空间关系等艺术手法拨动琴弦,弹奏出一组组优美的和弦,构成一曲关于爱情和死亡的哥伦比亚民间歌舞曲班布科。本文基于塔尔图符号学派代表人物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理论,从文本信息生成功能、创造性功能以及空间模拟功能三个方面,对小说进行深入文本分析,阐释小说文本意义再生和空间模拟机制。

  • 标签: 加西亚·马尔克斯 《霍乱时期的爱情》洛特曼 文化符号学
  • 简介:《看不见的人》(1952)是美国自二战以来最具影响力小说之一。不同时期美国学者从不同理论角度对这部小说进行了广泛讨论,出现了越来越多围绕该书与其作者拉尔夫·埃里森博士论文和文学专著。笔者在此想讨论一下这部小说中存在两种截然不同声音:一个属于正在经历第一人称叙述者过去事件少年,另一个属于正在追忆事件叙述者。既然不同学者已经从不同角度对这部小说做了研究,

  • 标签: 巴赫金 复调理论 《看不见的人》 身份问题 文学评论 小说
  • 简介:俄罗斯后现代作家以“虚像”阐释世界形象荒诞和混乱,揭示社会虚假现象。在后现代语境下,作为文化主体“人”和“物”,其身份、地位、能力和价值丧失,从“英雄”到“反英雄”、从“人”到“物”,再从“物”异化为“非人非物”“影子”。人由生命意识“虚空”转向精神状态“虚无”,最终走向“死亡”,一切都消失在由“虚像”构成文本世界中。以索罗金代表俄罗斯后现代作家以非人非物“影子”、“能指”出席、“所指”缺席、“主体死亡”方式展示“虚像”叙事,达到解构文化主体目的。“虚像”叙事展示了苏联解体前后整个社会思想状况、俄罗斯民族精神状态,表达了作者深深担忧。

  • 标签: 文化主体 解构 虚像 叙事
  • 简介:俄罗斯学者普洛普在童话故事中发现了不变"功能"项,格雷马斯将"功能"项(即行动元)结构化,形成了行动元模型,即符号矩阵。在长篇叙事文本(如长篇小说)中,宏观符号矩阵不能解释各章节局部情节冲突意义生成过程,所以局部情节意义生成有赖于下级符号矩阵建立,由此构成符号矩阵层级结构。符号矩阵层级结构中行动元遵循三条规律:一,部分行动元被继承,其余行动元被置换;二,符号矩阵左右两列行动元不能交换位置,体现了作者价值判断连贯性;三,符号矩阵上下两排行动元可以交换位置,体现作者在处理局部故事情节时注意焦点转换。相同位置行动元,可能不属于同一语义范畴,但只要它们在符号矩阵四个行动元组成系统中具有同样功能,语义特征上差异可以忽略。

  • 标签: 普洛普 格雷马斯 符号矩阵 行动元 索绪尔 雅各布逊
  • 简介:一个民族思想文化和其它文化形态一样从来都不是古井静水,而是像小河之水总是流入人类文化汪洋大海,彼此吸收,相互作用,从不因时间和空间相异而阻隔,只要社会发展截点相似或相近就会产生新景观。俄国托尔斯泰生活时代就是这样,托尔斯泰思想一旦吸收了我国孔子、孟子、墨子和老子哲学思想,特别是老子学说就放射出自己特有的宗教观火花。列·尼·托尔斯泰出生于19世纪20年代,老子生于公元前六世纪六七十年代间,相距两千多年。他们生活年代不同、民族不同,一个是俄国大文学家、思想家、世界文坛泰斗,一个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但他们所经受变革社会激荡是相同,他们都目睹了旧社会制度、道德观念、传统习惯社会制度、道德观念、习惯之间撞击,感触到动荡、混乱时期人民渴求社会稳定、生活幸福脉搏,也都有一颗强烈拯民救世心。他们都探求了拯民救世“良方”。由于他们受不同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科学技术影响,因而,开出“良方”药味同有异。本文就两份“良方”开出社会背景,“药方”同中有异,“药效”程度等方面做个比较分析。一俄国封建农奴制社会残喘到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 标签: 宗教观老子 托尔斯泰宗教观 老子学说
  • 简介:高尔基写成于1917-1918年政论文集《不合时宜思想》,近年来受到评论界关注。笔者于1997年也写过文章,剖析了这部作品观点偏颇。高尔基这组政论文,副标题是“关于革命文化札记”。但从行文中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他写作目的与其说是想突出文化重要,倒不如说欲强调革命不重要。高尔基关于文化重要性论述,一定价值;

  • 标签: 高尔基 《不合时宜的思想》 文学评论 俄罗斯
  • 简介:道德认知不能仅停留于知识层面。它最终应该内化为学生一种品质,升华为学生一种精神,而传统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道德认识却难以实现这一升华。因此,我们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必须融入现代教育理念,让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以兴趣为先导,以内需动力,以实践载体,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在主动思考、写作探索、亲身经历中自主地去发掘,自主地去构建科学道德认知,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全面提高创设扎实基础。

  • 标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保尔 人物形象 俄罗斯 人生价值观
  • 简介:作为20世纪初弥漫着现代主义文学风格时期出现作品,巴别尔《骑兵军》很鲜明时间意识。不同于传统小说较为偏爱单线或者直线叙述方式,作家常常运用扭曲、穿插等叙述技巧对述本时间进行变形。巴别尔笔下时间概念直接参与到作品意义生成:时间艺术设置哥萨克文化、犹太文化特征结合在一起。对《骑兵军》叙事时间进行分析,可以从中挖掘出“埋藏”在文本中主旨线索:那就是哥萨克文化犹太文化之间“对话”“对抗”,以及隐含作者在犹太文明哥萨克群体之间选择认同。

  • 标签: 《骑兵军》叙事时间 叙事节奏 太阳与月亮 文化认同
  • 简介:普希金出生在都市世界,对都市世界有着天生依赖,诗人天性又让他自然世界有着不解缘分。都市/自然对立构建起普希金生命张力:入世/出世;也造就了普希金作品张力:回归自然,返回都市。在普希金笔下,都市/自然矛盾主要体现了专制/自由矛盾,它属于人与人关系范畴,而非人与自然关系范畴,所以普希金对自然回归没有西欧浪漫主义者那么彻底、坚决和自觉。不过,普希金对都市人“回归自然”动机和结果质疑更真实地预见了现代人精神状态和生命困境。

  • 标签: 普希金 都市世界 自然世界 永恒矛盾
  • 简介:传统上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主俄国文学,在经历了一个世纪辉煌之后,到世纪末则形成了多种流派并存局面,其中以象征主义流派成就及影响最大。在两代象征主义作家群中安德烈·别雷(1880-1934)堪称俄国象征主义文学流派集大成者,俗象征主义理...

  • 标签: 《银鸽》 主人公 俄国象征主义 小说文本 象征艺术 象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