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从符号学理论和巴赫金的时空体理论入手,分析美国女作家凯瑟琳·安·波特在短篇小说《坟》中采用的时空体形式以及女性成长叙事。该小说描述的是九岁的米兰达和哥哥在家族坟地探宝埋兔的一段童年往事,见证米兰达成长的只有两段时间,两个场景。通过两个时间段、二十年的时间跨度和时间向度的“过去性”,叙事主体勾勒了人物的符号自我建立过程;通过两个关联场景的塑造和空间转换,叙事主体展现了人物在空间位移过程中所体现的成长的空间性。作者通过独特的时空体试图传达的正是女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对于生存意义的探寻和自我身份的认知。

  • 标签: 波特《坟》女性成长叙事 符号自我 时空体 巴赫金
  • 简介:<正>我们需要讽刺性的文学作品,就象需要讽刺漫画一样.讽刺作品用寥寥几笔把生活中可笑的、愚蠢的、卑劣的、丑恶的现象和行为勾画出来,给人以突出的鲜明的印象,促使人们醒悟,认识到这些现象和行为的荒谬性和严重性,从而发挥作品的美学作用和教育作用.果戈理的名作《钦差大臣》便是讽刺性文学的精品,看到一群昏庸无耻的沙俄官吏让将错就错的假钦差大臣拨弄得团团乱转,官员们干的肮脏勾当被当众一一揭露无遗时的窘态和丑态,人们一方面禁不住捧腹大笑,另方面不免要在大笑之余进行一番思索.毋庸置疑,这部作品在帮助人们认识沙皇制度的腐朽性方面是发挥了巨大作用的.讽刺性作品描写生活中的事物重神似而不重形似,往往是抓住事物的某种有代表性的特征加以夸大和嘲讽,从而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苏联当代作家阿那托里·特卡琴科在《新世界》杂志1988年第4期发表的讽刺性中篇小说《您认识

  • 标签: 生活中 文学作品 艺术效果 美学作用 果戈理 当代作家
  • 简介:<正>在五、六十年代的苏联文学中,曾出现过一种散文抒情化的倾向。这类作品的作者在描绘客观的事物和刻划人物的时候,笔端往往饱含着浓烈的感情,赋予作品以鲜明的抒情色彩。别尔戈利茨的《白天的星星》和索洛乌欣的《弗拉基米尔公路》、《一滴露水》便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 标签: 列宁格勒 米尔 六十年代 战争年代 苏联文学 文学作品
  • 简介:娜杰日达吉尔诺索娃是乌克兰著名汉学家、翻译家。因为她的不懈努力,丰富多彩的中国现代小说才得以进入今日乌克兰人民的视野。我们的访谈主要围绕吉尔诺索娃对中文作品的选择、翻译的困难性与复杂性等几个方面进行。

  • 标签: 中国文学 主渠道 信息 中国现代小说 乌克兰 翻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