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陈应松众多短篇小说中,《太平狗》是一篇比较独特作品。这篇小说叙述了一只狗追随它主人从神农架家乡到汉口然后回到神农架生命旅程,这一独特叙事角度值得我们从叙事角度来审视。

  • 标签: 《太平狗》 叙事学 解读 短篇小说 小说叙述 叙事角度
  • 简介:中国,很长一段时间,说到妇女,人们想到可能是“马列主义老太太”,居委会婆婆妈妈,或者什么计划生育之类。奋斗型职业妇女首先会忘掉自己性别,这样可能是更容易适应心理状态。但近年来,尤其是今年,情况有所不同,不光是河北教育出版社推出了大约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套女作家作品系统丛书,其他由男性作家或批评家主编诸如“锋头正健才女丛书”、《中国女性小说精选》亦分别面世。与此同时,“女性主义”、“女权主义”名词开始被较多提及了,甚至有可能成为一个新热门话题。

  • 标签: 女权主义 性别 女性主义批评 文学批评 中国当代文学 西方女性主义
  • 简介:主持人语:中国当代文学多年来一直青睐乡土文学和大历史叙事,作家、读者、研究者也都习惯地将其视为当代文学“主流”,以此了解和感受我们家国、历史,加之莫言:贾平凹、阎连科等扛鼎作家对地域文化关切和挖掘,我们想当然地认为我们已经了解了足够多“小说中国”,阅读了足够多中国叙事”。

  • 标签: 中国叙事 语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 历史叙事 乡土文学 地域文化
  • 简介:前言西方叙事中,视角是必须研究领域,从什么角度观察故事一直是备受关注问题,也因此产生各种争论。就术语而言,大致使用有视点、视角以及聚焦。这些术语使用有各自独特理解与划分角度,也造成了界定与分类混乱。申丹教授在《叙事导论:从经典叙事学到后经典叙事》中已对此进行了较为详尽研究。本文采用申丹教授意译"视角"一词,以指叙事中观察故事立场、方法与角度。本文并非旨在探讨视角具体划分,而是尝试用中国绘画理论中郭熙"三远"理论对叙事视角进行新探讨与解读,在中西诗学理论碰撞中寻求和谐双向汇通。

  • 标签: 三远 经典叙事学 绘画理论 中西诗学 郭熙 陆文婷
  • 简介:叙事来抒情,是唐宋词在表达上一大特点,其中场景叙事是唐宋词运用最为普遍叙事手段。唐宋词在追求情景交融审美理想同时,注重写"眼前真景"并擅于刻画具体生活情景,显示出对"事"依赖。唐五代词树立了词体场景叙事典范,两宋慢词继续深化、拓展,呈现出一定空间叙事特征。场景叙事是词作为一种特殊抒情文体在表达上形成其内在韵律主要因素之一,显示出诗与词在表达上微妙差异,也是词与曲在艺术传达上近似之处,体现出唐宋词处于抒情文学与叙事文学之间过渡性文体特征。

  • 标签: 唐宋词 场景叙事 抒情文学 叙事文学 文体意义
  • 简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其实质归属于社会文化学意义上“民族”范畴,这样内涵决定了其叙事样式无疑是乡土。某种程度上,诸如《达吉和她父亲》《静静嘛呢石》这些民族影像所指呈乡土社会生存空间与现实语境,毋庸置疑是其实践立足点。这种与现代化相对乡土叙事以一种非常情感化、经验性形式弥漫在整体叙事之中,从而为大众提供了一种陌生化审美趣味,提升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艺术魅力。

  • 标签: 中国电影 少数民族题材 乡土叙事
  • 简介:叙事角度诠释围绕杜诗发展起来“诗史”说,可以从叙事功能、叙述内容、叙事修辞等三个基本方面进行分析。在叙事功能方面,“诗史”说是对诗歌叙事传统发现与重建。杜诗是中国古代历史叙事传统和诗歌抒情传统交融结晶。在叙述内容方面,“诗史”杜诗以毕陈时事、忧道爱民忧患意识和对“春秋”褒贬传统发扬而体现出“宏大叙事特色。在叙事修辞方面,“诗史”之代表杜诗采用了不同于历史叙事诗化叙事技巧,如比兴陈义、典事互文,长篇铺敷、组诗叙事等。

  • 标签: 诗史说 杜诗 叙事学
  • 简介:一、从"幻觉型"到"心理型"作品转向莫言作为当今中国充满不竭创造力先锋性作家,他几乎每一部新作出版都能带来文坛震动。莫言作品精神徽章是如此鲜明,从《透明红萝卜》,《红高梁家族》,到《酒国》《丰乳肥臀》,再到《檀香刑》、《生死疲劳》,莫言在叙事手法上可谓不断创新,但无论怎样变化创新,我们都觉得那仍然是莫言作品。但近读莫言新作《蛙》,却使我获得了完全不同阅读感觉。尽管这部作品仍然根植于高密东北乡那片神秘土地,

  • 标签: 叙事手法 莫言 修辞学 《透明的红萝卜》 《红高梁家族》 解读
  • 简介:摘要SirapornNaThalang民间文艺功能理论认为民间文艺功能有三,即促进族群认同和增强族群凝聚力、传授知识和维护社会秩序,以及排解社会成员心理压力。笔者将从其中两个功能浅谈老挝著名长篇叙事诗《信赛》对老挝社会产生深远影响以及作品中所体现出佛教“因果报应”观和教人与人为善现实教育意义。

  • 标签: 功能理论 老挝 《信赛》 因果报应 影响
  • 简介:一、当代中国情景喜剧叙事语境情景喜剧,即采用滑稽、幽默、搞笑形态呈现在一个比较固定空间里并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种种境况、梦想作喜剧化释放一幅幅并不连贯戏谑滑稽情景系列短剧。1995年中国第一部情景喜剧《我爱我家》(以下简称《我》)登上电视

  • 标签: 情景喜剧 当代中国 叙事语境 现实生活 电视剧 后现代影视
  • 简介:当前学界正在进行着中国现代文化研究热潮,呈现为多种学科、观点、方法和模式等杂语喧哗,这固然有着合理积极一面,但存在着值得关注问题,首先,人们标举“传统”时令人奇怪地用它仅仅指“古代”,而没有看到或不承认“现代性”已经和正在生长为一种新“传统”,所以在呼唤传统时常常轻易忽略甚至否定现代,认定古代传统才是现代文化发展真正“归宿”,

  • 标签: 中国现代学 中国研究 文化地位 文化现代性
  • 简介:自2002年第一部中国商业大片《英雄》上映,中国内地电影市场产业化道路已有14年,此间诞生了15部票房冠军电影,虽然电影票房成绩不能成为衡量电影成功绝对标志,但却具有代表性。本文以2002—2016年中国内地票房冠军电影研究为基础,但不拘泥于此,分析在消费语境中从《英雄》到《长城》所折射出中国民族史诗片叙事嬗变。

  • 标签: 《英雄》 《长城》 中国民族史诗片 中国票房冠军电影 超级故事
  • 简介:在传统时间文化影响下,中国古代小说形成了自身较为稳定叙事特征。首先,基于古老'宇宙'观念,中国古代小说叙事时间带有物态化倾向,并进而形成其'时与事并'叙事常规;其次,中国古代小说叙事所采取'时间循环'形式本身即隐含着以'空'为主调的人生悲凉况味,而'四时循环'引发节候感应进一步将古代小说叙事'悲天悯时'情怀突显出来;再次,宿命化'时运'观念形成了定向性与突转性意态化叙事构架。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古代小说叙事时间是一种基于特定文化有意味形式。

  • 标签: 叙事时间 时间文化 结构形态 本土特征 文化批评
  • 简介:<正>进入90年代以来,当代诗歌叙事性开始成为引人瞩目的诗歌倾向,甚或可以说,它是90年代以来发生最重要诗歌现象。这一现象虽然没有囊括所有优秀的当代诗歌写作,但也确实涌现了许多令人击节叹赏诗歌作品。诗人西渡《一个钟表匠记忆》(写于1998年)就属于这一诗歌潮流中有代表性篇什,并且毫无疑问地,它也可以说是其中最优异作品。诗人黄灿然有一个观点很有意思,从诗歌文体特征角度,他曾把90年代以来带有鲜明叙事性倾向诗歌称之为“中型诗”。西渡这首诗在文体上的确符合他观察。

  • 标签: 诗歌作品 当代诗歌 叙事性 诗探索 现代经验 少女形象
  • 简介: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郭沫若条目称郭为“中国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笔者同意这三个称法,还应称考古学家,而且是中国考古先驱。

  • 标签: 中国考古学 考古工作 殷虚 古文字学家 容庚 殷代
  • 简介:新时期以来,《三国演义》研究虽然有长足发展,呈现出繁荣局面,但就整体而言,多停留在一个研究平面上,真正从《三国演义》文本整体艺术构架上进行研究论著并不多见。这种状况,如何有所突

  • 标签: 郑铁生 《三国演义叙事艺术》 历史演义小说 人物形象
  • 简介:鲁迅在《故事新编》序言里提供了两种历史小说写法:一是“博考文献、言必有据”,二是“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可以看出,在《故事新编》写作中,作者对这两种创作方法进行有意兼容:“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根据,有时却不过是信口开河。而且因为自己对于古人,不及对于今人诚敬,所以不免有油滑之处。”早在1936年,林穆发表了《读了(故事新编)以后》,从艺术直觉出发,谈道:“在《故事新编》之中,后期作品较前期作品更有刺激性,更有意义,

  • 标签: 《故事新编》 叙事 油滑 历史小说 创作方法 艺术直觉
  • 简介:李渔小说代表了明清时期文人话本小说最高成就。作为一种叙事文学,李渔的话本有着鲜明文人化叙事意识,这主要表现在叙事图景下层民众化、因果关系叙事格局化、以第三人称为主多元化叙事视角、戏拟与反讽叙事修辞策略等方面,本文主要是对李渔小说叙事多个层面的美学特征作简要分析,并兼及李渔叙事美学深层文化心态。

  • 标签: 李渔 叙事美学 话本小说 戏拟 小说叙事 叙事文学
  • 简介:基督教文化是中国小说叙事符号层现代转型重要推动因素:基督教传教活动使白话《圣经》广为流传,给五四白话文运动成功提供了必要群众基础,为中国现代白话文培养了必要读者群,加速了中国小说叙事符号层现代转型。白话《圣经》为中国现代语体文提供了典范,并为其发展提供了借鉴;《圣经》成为中国现代小说叙事直接利用的话语符号资源。

  • 标签: 中国小说 基督教文化 叙事符号层 文言 白话 现代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