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不存在没有立场的写作,凡写作必有立场.立场首先是写作的出发点,然后变成了写作的趋向和深度,以及对写作进行评价的一个尺度.

  • 标签: 文学立场 社会学立场 立场文学
  • 简介:主编语《汉待》创办于2008年春。每年按春、夏、秋、冬四季出版4卷,至今已近十个年头,共出版发行了40卷。严格说来,《汉诗》并非“刊物”,而是一份连续出版物或丛书;她也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民刊”,而是一本坚持民间立场、公开出版发行的大型诗歌读本。

  • 标签: 民间立场 出版发行 2008年 连续出版物 汉诗 诗歌
  • 简介:<正>不存在没有立场的写作,凡写作必有立场立场首先是写作的出发点,然后变成了写作的趋向和深度,以及对写作进行评价的一个尺度。对文学的判断历来包含着对写作立场的判断,20世纪以来的文学之争,说到底其实暗含着写作的两个看似对峙的立场,也即文

  • 标签: 写作立场 作家 文学立场 文学性 当代诗歌 社会学
  • 简介:民间立场是相对于主流意识形态而言的,依据于这样的倾向,它在对“主流”、“显性”的自觉疏离和消解过程中丰富和扩大了我们的生存场所与精神空间。然而,我在这儿谈的“民间立场”却与之有着不尽相同的意思。它是指近一时期在文学(诗学)界引发了

  • 标签: 民间立场 “知识分子写作” 中国 文学 意识形态
  • 简介:失地农民是一个国家在其城市化进程中不容回避的社会现象,失地农民问题又是世界各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所遇到的普遍问题,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又以农民占绝对主体的国度里,这一问题尤其显得突出。钱国丹的《隍恐》正是描写了世代以土地为生的农民们,在失去土地后的种种遭遇。作家这种关注社会现实的勇气和热忱让人敬佩。

  • 标签: 失地农民问题 失踪 城市化进程 社会现象 人口众多 社会现实
  • 简介: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社会的文化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主要标志就是民间文化形态的意义和价值被置于重要的地位,不管是在国统区、沦陷区,还是解放区,民间文化形态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和国家权力意识形态、知识分子精英意识发生联系,这种联系的方式是复杂的,正如陈思和所说:“在国统区,知识分子的代表是胡风,他以犀利深刻的理论风格把新文化传统推进抗战的炉膛深处,同时又一再受到来自政治权利的压迫;民间文化则以通俗文学与抗日主题相结合重新。

  • 标签: 民间文化形态 民间立场 胡风 陈思和 通俗文学 精英意识
  • 简介:公历二○○五年最后一天的早晨,我犯了一个说不上是智力上的还是记忆力上的错误,我把这一天记成了二○○六年的元旦,所以就没有去办公室,作为一个上班族,我很珍惜节假日。懒洋洋地起床之后,发现北京的天空似乎

  • 标签: 立场 小说 故事 军人 大雪 传说
  • 简介:<正>我们生活在一个剧变的年代,价值观混乱,秩序在离析,规矩在败坏,一切都在洗牌,重新出发,各自有各自的中国梦。在消融禁锢和权威,可以自我做主,可以说什么话了,但往往水在往东流总会有一种声音说水往西流,总

  • 标签: 中国梦 生存状态 中短篇 活着 人性善 心向往之
  • 简介:清初遗民诗人持守“夷夏大防”的儒家观念,存道救亡,在社稷倾颓异族入侵之时,悲慨愤激,效一己之力奋勇抗争,对抗清兵之入侵与征服,牺牲生命而在所不惜;国亡之后不忘国仇家恨,愤于异族压迫之酷烈,哀民生之多艰,多有秘密奔走,积极参与抗清运动,以图恢复,相与砥砺志节,坚持操守,坚持民族气节;在奔走无力、复国无望后选择了无奈退隐、老于布衣,著书立说,以图民族精神之不亡、民族文化之保存,以待终有一日,河山重归,日月重明。他们以诗描写明末清初的动荡局面和抗清战争,称颂抗清英雄遗民节士,表现了国家沦亡之痛、生灵涂炭之悲、江山易代之恨,复国之志、亡国之悲、故国之思、忧民之情、悯世之心都见于诗中,而在这些情感背后是遗民诗人坚定的民族立场

  • 标签: 遗民诗 民族立场 抗清斗争 复国之志
  • 简介:我是《山西文学》的一名热心读者,最近读了今年该刊第三期上发表的王宏仁先生《"红色经典"是经典吗》的文章,让我目瞪口呆。我的感觉一是王宏仁先生的立场并不是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二是他读的书不多,至少没有读去年出版的《邓小平年谱》,理论思维能力让人不敢恭维。我是1967年出生的,我小时候曾经看过《红色娘子军》、《杜鹃山》、《苦菜花》等电影,觉得很

  • 标签: 红色经典 邓小平理论 社会主义 阶级斗争学说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
  • 简介:2012年《人民文学》第9期刊发了冉正万的《银鱼来》,如《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在该期卷首语所说的,"与前两年相比,本刊今年长篇发得少,同事们正在议论2012年会不会是长篇小说的‘小年’的时候,收到了《银鱼来》……再去细读。

  • 标签: 民间立场 《人民文学》 沉思 历史 长篇小说 卷首语
  • 简介: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的殷实业绩令人仰慕,但回望它的生命来路却又伴随着几多坎坷与酸涩。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从边缘出发的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经历无数次的拼搏厮杀,至今仍没有完全接

  • 标签: 朦胧诗 先锋诗歌 审美意识 诗刊 独立精神 民间文化
  • 简介:作者介绍归纳了当代艺术的四种批评立场,一是王林、王南溟等人的后殖民批判;二是管郁达、汪民安等人的后现代批判;三是易英、皮力、李公明等人的社会学批判;四是河清等人的民族主义主张。作者对此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认为这四种批评立场都是去现代性的现代性批判,由于其批判主体立场的缺席和价值底色的苍白,可能走向虚无主义。

  • 标签: 当代艺术批评 批评立场
  • 简介:美国导演尼尔·布洛姆坎普因《第九区》而声名大噪,其后推出的《极乐空间》和《超能查派》,也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和口碑。生态立场是现代科幻影片的一个重要标识,布洛姆坎普的电影也是如此。但他却并未如许多影片那样,着眼于人与自然的矛盾,而是将视线转向人类自身,以“小人物”而非“大英雄”的视角,表明其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态度。文章从生态视角、生态空间以及生态反思三个方面,解读布洛姆坎普电影创作的生态立场

  • 标签: 尼尔·布洛姆坎普 电影 生态立场
  • 简介:《在那遥远》中的“我”筹划着成为一名“真正的杀手”,“让人们早已被安排好的生命出现变数”。然而,“我”的觉醒所最终趋近的却只能是一名“真正的剑客”,去“知道”真正的杀人者“到底是谁”,并言说他那虽然“谁也没有杀,却仍在杀人”的玄奥。在此意义上,诡秘难测而又神通广大的张老爷恐怕才是这则故事真正的主角。

  • 标签: 杀人者 趋近 漫天飞舞 南方文坛 叙述方式 《文学评论》
  • 简介:<正>从一九七八年春天开始,我国学术界就曾对三十年代“两个口号”论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这场论争本身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范畴,根本不是什么“敌我矛盾”。大家在讨论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分歧意见,问题也比较多,现仅就“两个口号”论争的成因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 标签: 敌我矛盾 人民内部矛盾 鲁迅 学术界 口号 分歧意见
  • 简介:和许多同时代作家一样,杨绛的创作也跨越了前后两个时期,三四十年代主要在戏剧和小说领域小试身手后,随着五十年代的各种运动开始,便和钱锺书一起“隐身”于乱世。新时期以来,老作家们先后以各种名号“复出”或“归来”,后大都又相继淡出,而杨绛“复出”后活跃的创作势头非但不减,而且始终以卓尔不群的独立风姿置身于整个潮流之外而自在自得,几十年的人生历练和艺术积淀熔铸在文字中,

  • 标签: 民间立场 创作 杨绛 贵族 三四十年代 五十年代
  • 简介:1998年前后,我独自一人在家乡宜都的清江边坐了一个下午,静心思考的结果是重新回到书斋中来,重新回到读书和写作的生活中来。也就在那时候,我和元辰的交往多了。关于元辰,最初的印象有三点,依次是:精瘦的汉子,在政府部门任职,喜爱文学和哲学。有一次,我找到了元辰在网上的家《西陵借山堂》。在一篇名为《“杀手”余生》的文章中他写道:。用全部的创造力为所有远行者造一间木屋,

  • 标签: 文学性 辰杜 杜鸿 网络文学 文学创作 小说
  • 简介:王跃文一直被冠以“官场小说第一人”的头衔,这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其小说的政治观察视角和人道情怀,另一方面也遮蔽了王跃文创作的丰富内涵。王跃文本身有过公务员经历,在最初走向创作之路时,是溆浦县政府办公室的一名普通干部,对官场这一场域有一定的熟悉度,对这一场域里的人性幽暗有深切的体会。每逢时代巨变与社会转型,官场总是能够最先感知到某种隐秘的信息,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官场就是这一片最初的落叶,其中人员的异动总是能最先隐约透露出整个时代和社会的趋势,而官场中特殊的一部分——知识分子型官员,成了时代巨变与社会转型时期极力挣脱和突围的一群,不愿被社会洪流所裹挟。就此而言,“官场”并不是王跃文小说创作的关键词,他真正想要表达的是“人性”。王跃文大部分小说都选择了在“政治视角”下的人生百态,从不同层面去揭示人性和人生的复杂与世相的混沌,《国画》《梅次故事》《苍黄》《大清相国》等小说就是在“当下政治”和“历史政治”视角下创作的典型之作。

  • 标签: 长篇小说 王跃文 民间立场 社会转型时期 官场小说 小说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