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美国华裔文学与新移民文学同处于美国的写作背景下,在创作主题、书写侧重、文化认同等方面却各自有其不同的特征;因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从比较文学角度看,它们包含了比较的多重性;从流散写作角度看,它们体现了流散的典型性。因此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更好地认识海外华人文学及中西文化。

  • 标签: 美国华裔文学 新移民文学 比较 文化认同
  • 简介:摘要美国族裔文学指由非白种少数族裔作家用英语创作的,以小说和诗歌为主的文学形式。美国族裔文学是文化之间交融的产物,是美国整体文化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这不仅丰富了美国文化的多样性,而且激励了社会个体朝着构建更和谐的社会而努力。其中,美国华裔文学是美国族裔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华裔文学是中美两种文化碰撞和杂交的产物,但又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和特色。

  • 标签: 美国华裔文学 研究现状 双重文化身份
  • 简介:本文在考察近二十多年来中国台湾、大陆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历史及现状的基础上,对紧随美国批评动向的'台湾视角'和中国大陆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中的'文化中国'情结进行了评析,指出要整合中国大陆和台湾的研究,就必须摒弃地域上的偏见和政治、文化上的歧见,落实到具体的文学母题上.

  • 标签: 华裔美国文学 文学母题 整合
  • 简介: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和中国在经济以及文化上的全面崛起,海外华裔文学尤其是美国华裔文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与转向,迎来了-个崭新的发展时期.与美国及海外华裔文学求新、求变的趋势相比,美国及海外华裔文学的研究还存在发展相对滞后的缺陷.本期“非常观察”特约青年学者王凯先生,由他邀请来自海内外的12位相关专家、学者以及作家,就这个话题展开各自的思考和观察.

  • 标签: 美国华裔文学 海外 话题 青年学者 全球化进程 21世纪
  • 简介:自十九世纪中期第一轮华人移民美国的浪潮到至今的华裔移民群体,其文化意识形态经过岁月的冲蚀和环境的磨砺,渐渐远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华裔作家的写作既是基于对母体文学的依赖,又体现着对美国民族文学的丰富,是一种对“第三种经历”的书写和流散写作。关于中国文化在华裔美国文学中的延续和变异,汤亭亭与赵健秀曾展开过一场备受关注的文学论战,对后来人们研究和评介华裔美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赵健秀以《真真假假华裔作家一起来吧》这一超长檄文犀利地指出,当时盛名之下的汤婷婷、谭恩美等华裔作家随意篡改中国典故,歪解中国文化来迎合西方人,是典型的“伪”华裔作家,应该受到谴责。

  • 标签: 华裔美国文学 中国典故 “另类” 华裔作家 改写 文化意识形态
  • 简介:本文借用自然界中植物体异花受精繁殖中痛楚转化的辩证过程来比拟华裔文学在西方主流霸权文化审美体系中所处的弱势与尴尬地位,提出对于华裔文学的研究,既要避免独钟单一文化角度的批评模子,又要注重在美学与历史之间取得细致结合;还不可忽视族群身份认同偏重方面产生的差别,倡议将华裔文学置于文化互流的场阈中,在保存文化差异间张力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开放的、平等对话的、坦诚相见的、多中心的整体诗学体系.

  • 标签: 华裔文学 文化互流 身份认同、偏差 整体诗学体系
  • 简介:本文分析了美国华裔文学从皈依居住国文化到寻找传统的发展轨迹,力图揭示出一些特定的原因,并展开思考.这一段发展轨迹的产生,在意识形态上符合美国主流文化中文化身份寻求的后现代热点,也由于中国国内经济地位的提高,话语力量的相应提高,以及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生命力的旺盛等原因.文章提出了文化对话的必要性与文本的蒸馏性,并分析了文化交流上的创造性误读,希冀从华裔文学研究引发出一些对文化交流的洞见与反思.

  • 标签: 皈依 传统 美国华裔文学
  • 简介:本文以新历史主义的文学功能论来考察美国当代华裔文学出现的"从背离到皈依母体文明"的现象,认为一味以异质性迎合主流文化"后现代"的审美流变所产生的颠覆效力仍是十分有限的.只有催生出具有思想审美张力的"社会能量"才能真正有效地对主流文化的抑制进行一定程度的颠覆.

  • 标签: 美国华裔文学 新历史主义 颠覆 抑制
  • 简介:“父权”是美国华裔文学中一个突出的主题,这种伦理、政治的秩序,既是对子女行为举止的规范,也是对权力机制的操控。具体表现在华裔文学中,父权所具备的正面与负面效应对作家的人物塑造、叙述基调、情节安排等有重大影响,而这一秩序中隐藏的黑暗面让文学作品更增添了思辨的力度,让读者反思在美国主流父权的统治下,华裔父权表现出的两面性。

  • 标签: 父权 伦理 政治 心理
  • 简介:随着伍绮诗(CelesteNg)以一部《无声告白》赢得美国文坛瞩目,"80后华裔作家"进入人们的视线。他们在英语环境中出生和长大,每个人的写作也如同所生活的国度一样,充满了多样性。不论创作题材围绕家族或是自我,不论小说还是诗歌,这群后生年轻人的文学创作让人们从一个侧面看到移民家庭在西方社会的发展步伐,得以感受华裔青年一辈对自我身份、家庭关系、社会、世界所作的回应。

  • 标签: 华裔作家 英语环境 家庭关系 创作题材 文学创作 移民家庭
  • 简介:今年,在犹他州盐湖城召开的美国化学会全国大会上,华裔科学家王中林向与会者展示了团队开发的纳米发电机,这种发电机可叫巴自然界中的各种微小震动转化为电能。

  • 标签: 华裔科学家 发电机 纳米 美国化学会 盐湖城 犹他州
  • 简介:据马来西亚《光明日报》报道,大马首相纳吉提议“一个马来西亚”的理念.让马来诗歌创作人张伟诚涌起创作灵感,写下“kutemui1Malaysia”(我与一个马来西亚相遇)的诗篇。9月初,这首诗连同另49篇诗歌合集成书,纳吉为这本书写序言。

  • 标签: 诗歌创作 纳吉 首相 序言 赞扬 出版
  • 简介:《永居异乡》2016年4月由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是澳大利亚籍华裔作家欧阳昱的精选精装诗集。《永居异乡》的书名源于欧阳昱在澳大利亚写的一首诗的同题名字。收入这本诗集的71首诗作,写作年代跨度从1982年到2014年。这本诗集将所有诗作分为"我和夜一样长"、"我的澳洲护照"以及"我下落进入日子的米"三部分。诗集中的诗歌作品题材体现了欧阳昱的先锋意识和探索精神,展现了有别于当代诗歌的另一个面向。

  • 标签: 文艺出版社 澳大利亚 华裔作家 诗集 异乡 当代诗歌
  • 简介:国产影片《无穷动》是表现当代都市女性生存状态的一部电影,它颠覆了以往国内女性题材电影的表现手法,以黑色幽默作为表现手段形象刻画了几位成功的美籍华裔女士光鲜事业背后的种种压力和辛酸。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此类女性的生存状态、诸多压力及其社会成因,进而引起社会对国内外华裔女性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于提高她们的生存地位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

  • 标签: 生态批评 解读 《无穷动》 美籍 华裔女性
  • 简介: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作品表现了在美国文化浸润下成长的女儿与带着浓重中国气息的母亲的冲突。中国母亲这一'他者'形象,既体现了以美国文化为主的移民子女对于中国母亲的认识,又渗透着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认知。分析谭恩美作品中塑造的中国母亲形象及其背后的中国文化形象,能够解读夹缝中成长的女儿们的双重文化身份。

  • 标签: 中国母亲 他者 文化形象
  • 简介:2013年7月30日上午,加拿大华裔作家李彦最新长篇小说《海底》新书发布会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举行。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剐总裁李岩.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管士光,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吴义勤,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所长孟繁华教授、副所长贺绍俊教授,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剐会长杨匡汉教授,

  • 标签: 人民文学出版社 长篇小说 华裔作家 加拿大 海底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 简介:论文对东干两代诗人的代表十四儿与十娃子创作的异同作了比较,在东干民族意识、东干乡情、东干意象、诗歌形式、身份认同等方面两位诗人具有相同或相近之处。其差异在于:十娃子受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影响,以现实主义为主,兼具浪漫主义特色,十四儿则倾向于现代主义;十娃子充满乐观进取精神,十四儿则凸显悲剧精神;十娃子强调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十四儿则注重个体生命意识;在题材、宗教观念、艺术表现及对母语的掌握和运用上,也有较大的差异。通过比较,大体勾勒出东干诗歌的演变轨迹。

  • 标签: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现代主义 公民意识 悲剧精神 母语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