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中国发布《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新华社北京8月9日电中国商务部8月8日发布的2006年第10号令称,修订后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自2006年9月8日起施行。《规定》指出,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应遵守中国的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遵循公平合理、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不得造成过度集中、排

  • 标签:
  • 简介:美国《福布斯》日前评选了十位最年轻的亿万富翁,而其中有两位是来自中国的年轻富豪,他们是杨惠妍和李兆会。28岁的杨惠妍名列第三,资产净值34亿美元。28岁的李兆会名列第九,资产净值10亿美元。

  • 标签: 事件 资产净值 《福布斯》 亿万富翁 李兆会 美元
  • 简介:123创业板股票上市第一日后,刨业板共产生123位亿万富翁。据统计,其中,造富能力最强的是神州泰岳.共有13人成为亿万富翁:华谊兄弟和中元华电各有12个人进入亿元俱乐部。在123位亿万富豪中,共有14位身家过10亿。

  • 标签: 事件 亿万富翁 股票上市 亿万富豪 创业板 俱乐部
  • 简介:据近日发布的《2009年度中国慈善捐赠报告》显示,广东省接受慈善捐赠量居全国之首。广东2009年共接收了21.65亿元的捐赠,位居全国首位:北京因拥有较多的中央部门和全国性慈善组织,接收了15.59亿元的捐赠量:四川因为灾后重建持续受到全国各地的关注,接收了约12.38亿元的捐赠。

  • 标签: 慈善捐赠 2009年 事件 慈善组织 中央部门 灾后重建
  • 简介:172840亿元日前国家统计局宣布,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7284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1%,比上年同期加快3.7个百分点。初步测算,上半年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3367亿元,同比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85830亿元,增长13.2%;第三产业增加值73643亿元,增长9.6%。

  • 标签: 第一产业增加值 事件 国内生产总值 国家统计局 价格计算
  • 简介:15分钟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然而最近的第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全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有74.4%的国民表示身边没有阅读活动或阅读节,另有20.0%的国民表示不知道身边是否举办过阅读活动。国民整体阅读现状,仍难以令人乐观。

  • 标签: 国民阅读 世界读书日 事件 阅读活动 2009年 调查结果
  • 简介:抵制与主体性不可相提并论,混为一谈。非洲、加勒比、印度的后殖民小说家及其作品中人物抵制西方殖民者及其文化的行.为并不能体现他们的主体性。后殖民小说中殖民地本土人接受或追求西方教育的行为是他们复制模仿西方文化的行为,同时也是他们主体性乏弱的表现;而后殖民小说的另一普遍性主题“腐败”则是殖民地本土入主体性乏弱的结果。

  • 标签: 后殖民小说 主体性 抵制
  • 简介:抵制与主体性不可相提并论、混为一谈。非洲、加勒比、印度的后殖民小说家及其作品中的人物抵制西方殖民者及其文化的行为能力并不能体现他们的主体性。后殖民小说中殖民地本土人接受或追求西方教育的行为是他们复制模仿西方文化的行为,同时也是他们主体性乏弱的表现,而后殖民小说的另一普遍性主题"腐败"则是殖民地本土人主体性乏弱的结果。

  • 标签: 后殖民小说 主体性 抵制 意识
  • 简介:本文拟运用拉康的主体理论分析索尔·贝娄的小说《拉维尔斯坦》。小说中犹太裔主人公艾贝·拉维尔斯坦展现出了丰富的人格魅力。他生活奢侈,放荡不羁,且一味推崇希腊文化多于希伯来文化,俨然成为一个异化主体。行为上虽多有违背,但他的说话主体通过言语表达了对生命、犹太精神等的敬畏。并且,他扮演父亲角色的习惯以及对美国主流社会认可的追求是其欲望主体的体现。通过对艾贝各主体的分析,本文认为贝娄小说表达了对多元文化社会的思考,作者也借艾贝之口倡导了共同体意识。

  • 标签: 《拉维尔斯坦》 异化主体 说话主体 欲望主体 共同体意识
  • 简介:钱锺书是其家乡江苏《译林》杂志的编委,曾为该杂志写贺词,此事我们较为熟悉。近读李景端《风疾偏爱逆风行》(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对钱锺书与《译林》的关系有了更深的了解,尤其是杂志创刊时发生的风波。

  • 标签: 事件 杂志创刊 《译林》 商务印书馆 钱锺书 李景端
  • 简介:当前,中国留学生在海外失踪、被殴打及凶杀等恶性案件频繁见诸报端,留学生安全问题引起华人社会的极大关注。虽然每个安全事件发生的原因各异,但还是可以梳理出环境因素和自身心理成熟度不够两大因素。这些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并从容以对。在全球化的今天,留学作为一种教育资源的国际交换,只能发展,不能倒退,我们需要做的是理智地应对所遇到的一切问题。那些在挫折面前能耐受、在意外发生时能冷静、在异国他乡能找到真正朋友的留学生,最终都能完成学业。

  • 标签: 学生安全事件 海外 中国留学生 解读 心理成熟度 华人社会
  • 简介:传记家的主体性首先表现为对传主的选择。约翰生明显迷恋着他的传主塞维奇,并且深受他的影响。约翰生和塞维奇在知识分子共同命运的前提下产生的深厚友谊、共同的政治观以及对待恩主的一致态度为约翰生设身处地考察传主塞维奇的性格和心理提供了可能性。约翰生在传中运用感伤场面、作品阐释以及解释等方法来显示对传主的同情性理解,从而使自己在某种程度上与塞维奇取得同一。他为塞维奇的遭遇所表达的愤慨也是他对自己存身世界憎恨的某种宣泄。材料的取舍也是传记作家主体精神的显现。约翰生面临着有关传主塞维奇极为芜杂的材料,然而他以敏锐的眼光遴选那些最能使塞维奇人格发出闪光,使其形象突现的材料,把它们组织到《塞维奇传》中去。这实际上也是对传主塞维奇的一种理解,反映了传记家约翰生的政治观和宗教信仰,以及对待演员和爱情的态度。

  • 标签: 约翰生 《塞维奇传》 主体性 宗教信仰
  • 简介:《京华烟云》所呈现的中国文化具有整体性特点,无论从它的原始创作动机,从选择的历史背暴,还是从文化设计、人物设计和人物思想变化,都体现了文化的整体性特征。而只有把握住文化这条主线,读者才能品味到《京华烟云》精彩故事背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 标签: 《京华烟云》 林语堂 中国文化 道家
  • 简介:20世纪西方哲学与文论的语言学转向确立了语言的本体地位,一些理论家从语言角度来探究主体性的真相。奥斯特在小说《玻璃城》中,通过作家奎恩对斯迪尔曼一案的侦查研究以及他自身身份的嬗变,具体探讨了语言与主体性之间的关系,指出两者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语言是透明的表征工具,人是绝对的理性主体;语言是独立的本体存在,主体性是语言的建构;语言是无确定意义的能指游戏,主体性不复存在。奥斯特以讲故事的方式形象地诠释了西方哲学与文论对语言与主体性的认识发展历程。

  • 标签: 保罗·奥斯特 《玻璃城》 语言 主体性
  • 简介:译者是翻译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翻译的主体,然而,这样的主体地位在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之后才得到重视,并逐浙走向深入。译者的主体性体现在翻译的全过程中。本文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例,从翻译过程中的三个阶段:理解、选择和表达来分析译者主体性在汉译作品中的体现。

  • 标签: 译者主体性 翻译过程 对比研究
  • 简介:美国多米尼加裔作家朱诺·迪亚斯的《奥斯卡·瓦奥短暂而奇妙的一生》以多米尼加裔奥斯卡一家为中心,描述移民群体在美国与多米尼加之间的跨国交往实践。本文以马克思交往概念为切入点,以奥斯卡姐弟为研究对象,探讨移民族群与多极客体展开的交往实践类型,认为奥斯卡的"主—客"单一两极交往模式扭曲其主体性认知,而姐姐罗拉在"主—客—主"交往模式下,与交往客体进行双向互动,形成成熟自主的主体意识。高度全球化语境下多元文化交往实践为移民族群的主体认知带来挑战与机遇,主体能否保持独立性与自主性是主体性建构的关键。

  • 标签: 朱诺·迪亚斯 主体性建构 “主—客”交往 “主—客—主”交往
  • 简介:华裔女作家经常大胆探索性爱的尺度,描述跨国、跨族性爱,强化女性意识。她们作品里的女性是“大女人”,是生活中的主体。相比之下,似乎华人男性作家少有涉及跨国语境的题材,缺乏对全球化时代的华人男性的主体性的刻画。本文以周励《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卫慧《上海宝贝》、虹影《英国情人》、吕红《美国情人》、贝拉《魔咒钢琴》等为例,探讨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对于跨国恋情文学阐释中的异同。

  • 标签: 华裔女作家 女性意识 跨国恋情
  • 简介:本文从后现代关于主体构成性的理论出发,研究保罗·奥斯特小说《纽约三部曲》的主人公生活境遇发生改变时,“自我”如何在与他者相遇的过程中发生新的变化,主体性与身份认同又是如何在新的生存处境中进行新的建构。论文分析了奥斯特小说与后现代理论的契合之处,指出主体的建构和消解以语言为中介,在自我与他者的相互凝视中处于一个开放的、永无休止的互动过程。

  • 标签: 保罗·奥斯特 《纽约三部曲》 主体性
  • 简介:译者的主体性是指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作用。本文以明代归有光的名篇《项脊轩志》及刘士聪先生的译文为例,探讨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作用,以表达散文的韵味。

  • 标签: 主体性 韵味 意境 白描 声响
  • 简介:"80后"批评家周明全以"跨界"与"在场"的方式,一方面有针对性与有选择性地开掘了在文坛活跃的"80后"批评家,另一方面另辟蹊径地勾勒出了正在崛起的一代批评家文学批评的图景。他在"80后"批评家的开掘与推介中,引入了文学史与批评史的维度,更进一步在"绝境突围"的判断中构造出了"80后"批评家群体"枪"与"玫瑰"并置的主要特征,其中隐含的方法论意义,更加值得关注与重视。

  • 标签: 周明全 “80后” 文学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