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一直以来,批评界对诺曼·梅勒的评价可以说是毁誉参半.本文主要围绕自我意识、权力、道德和大男子主义四个方面讨论批评界对梅勒的看法,并指出这些评论有失公允之处.

  • 标签: 诺曼·梅勒 自我意识 权力 道德 大男子主义
  • 简介:在工业文明社会的背景下,生态批评应运而生。《二十四诗品》作为我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理论著作,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智慧。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视野出发,追问《二十四诗品》的当代启示。《二十四诗品》主张在文学创作中作家主观意念与外在自然的相互契合,体现了主体间性哲学,同时它以自然之“实”写诗品之“虚”,展示了蔚为壮观的自然景象,是另一层意义上的自然的“复魅”。其次,它又主张“无意”“无法”“无工”的自然美,是一种“缘发性、直接性的美感生成机制”。再次,它描绘了一系列理想人格,一定层面上回答了“如何诗意地栖居”的拷问。

  • 标签: 生态批评 “复魅” 自然
  • 简介:朝鲜是最早输入儒家文化的国家,也是极其遵从儒家文化的国家。因此,朝鲜文人在接受与批评明代文学时也体现了鲜明的儒学化特色,具体表现为:以维护儒家政治统治、道德教化为最高标准,以能够美颂和适度讽刺者为优秀之作,更倾向于认同儒者的作品。这种儒学化特色符合传统儒家文学批评的主流,有利于朝鲜的文学批评向着儒学正统的方向发展,也有利于文人自我道德、社会道德的完善和政治的稳定。但是,这种儒学化的接受、批评标准也有负面影响,比如过分强调作品的教化、美颂作用而忽视了文学的艺术性,过高评价儒者的作品也使得朝鲜的部分文艺批评有失客观和公正。

  • 标签: 朝鲜文人 明代文学 接受 批评 儒学化特色
  • 简介:俄国文学批评家尼·斯特拉霍夫因攻击去世后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而为学界诟病,其本身批评思想却反而极少被关注。文章首先从斯特拉霍夫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互动关系说起,理清了两者之间的分歧所在;继而引入托尔斯泰与斯特拉霍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异同,重新阐释斯特拉霍夫在这场三角对话中的作用,揭示这位非主流批评批评范式的革命性意义。

  • 标签: 尼·斯特拉霍夫 陀思妥耶夫斯基 列夫·托尔斯泰 对话
  • 简介:当代英国女性戏剧家汀布莱克·韦滕贝克的《夜莺的爱》藉身体叙述对古希腊神话故事进行现代式改写.剧作从独特的身体视角展现了父权社会权力机制与暴力压迫下,女性被禁锢、规训的境遇,进而凸现了女性身体内在的潜能,探讨身体抵抗的可能性、形式、意义和限度.古典神话改写在韦滕贝克的笔下具有了特别的政治内涵和伦理价值,身体叙述体现了剧作家的女性主义政治批评策略,成为唤醒女性主体意识的媒介.

  • 标签: 《夜莺的爱》 神话改写 身体叙述 女性主义政治批评
  • 简介:本文探讨了1980年以来英美学者关于英美本土18世纪以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史的研究趋势与特色,认为批评史研究整体上存在两条发展路线:一条路线是资料性著作汇编,成果数量呈抛物线状发展态势;另一条路线是文类研究,成果数量呈直线上升格局。而且,资料性著作的出版直接带来了批评史研究的兴盛,使其成为英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18世纪前 女性主义文学 批评史 文类 趋势与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