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他本想尽量避开军列,过去三年的军旅生涯让他不堪回首。在地方时他也时常见到有些人念念不忘地回忆自己的军旅生活,但他在服役期间便发誓:就是离开了部队,自己也绝对不干那种没头脑的蠢事。更何况就要结束这让人厌恶已极的生活而退伍还乡的时候,怎么能再坐那该死的军列呢……至少,前一天晚上他是这么想的。

  • 标签: 短篇小说 韩国作者 当代
  • 简介:的话语内涵在当下语境中的演变及拓展构成了当前很多学科领域“转向”的核心推力。来自文学研究领域的学者们从“转向”话语中汲取丰富的理论滋养,推动了文学批评领域的“转向”,并逐渐形成具有独特研究旨趣与范式的“转向”批评话语。本论文主要从西方哲学社科领域“转向”研究起源与概念假设入手,重点探寻当代西方文学批评领域“转向”擢升衍进的话语背景,并通过梳理新世纪以来西方学者的文学研究实践归纳了“转向”批评话语的主要议题与路径、研究范式与特点,思考“转向”批评话语如何有效拓展与塑造当代西方文学研究空间,以期为国内同行及同类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 标签: 当代西方 文学批评“物转向”
  • 简介:中国古代绘画有所谓疏体和密体,有大笔写意和工笔细描两种表现技法。古代诗歌写景状,也有类似绘画的两种不同的表现方法。前者是大处着墨,重在传神写意,在传神中显形,三笔两笔便勾画出景物的总体印象和大的轮廓,至于景物的细微之处,则由读者引发的联想去补充、再现。这类诗歌的意象往往是巨大的,意境往往是壮阔的。后者,小处着墨,用白描手法精细地刻画景

  • 标签: 写景状物 杜甫 景物 意象 中国古代绘画 古代诗歌
  • 简介:南宋末词人王沂孙(生卒年不详),字圣与,号碧山,又号中仙,今存《碧山乐府》词六十四首。擅长托言志,在咏物中寄托亡国哀思。近人梁启勋《曼殊室词话》卷一说:“碧山以咏物擅场,集中名作如咏春水之《南浦》,雪意之《无闷》,新月之《眉妩》,落叶之《水龙吟》,萤与蝉之《齐天乐》,榴花之《庆清朝》,均属神来之笔,刻画人微。”顾随《驼庵词话》卷八说:“对,要在中看出其灵魂。”王沂孙最出色的咏物词,确能在所咏之中看出其灵魂。下面撷取四例赏析。

  • 标签: 传神 状物 《水龙吟》 咏物词 托物言志 王沂孙
  • 简介:文章要点:中国文学是讲“理”的,推崇“情”与“理”的结合,有的时期则偏重于“理”,主张“文以理为主”,强调作品中思想理念的重要性;欧美文学也十分注重作品的思想深度与哲学高度。而日本古今文学的主流是排斥“理”的,只是描写印象、情绪、感觉、感受,没有西方文学、

  • 标签: 《名作欣赏》 内容 中国文学 “理” 思想理念 思想深度
  • 简介:美国传教士丁韪良撰写的《格物入门》和《格物测算》为我国较为薄弱的物理学引入了很多新知识、新科学、新文化,对我国物理学的研究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且展现了在独特的历史阶段之下中西文化交流和冲撞的一面,尽管丁韪良颇具争议。本文在此主要对《格物入门》和《格物测算》对物理学发展的影响和对中国自然科学发展做出的贡献进行一定的研究分析。

  • 标签: 《格物入门》 《格物测算》 丁韪良 物理研究
  • 简介:自从东晋诗僧帛道献写出了"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的佳句之后,历代诗论家陈岩肖、苏轼、胡仔、杨慎等人一再赞赏,诗人们也不断学习,模仿,借鉴,翻新,根

  • 标签: 借声 胡仔 诗僧 诗论家 道潜 北宋诗
  • 简介:<正>安德烈·纪德(AndreGide,1869—1951)是法国20世纪上半叶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在这一时期的文学界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20世纪初,由于他的小说触犯了传统观念而引起人们的注意;20年代,他的小说的反宗教倾向再次引起轩然大波;30年代,他从左倾发展到抨击苏联的现状,又使他成为报刊注意的中心。1947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荣誉达到了顶峰。他被称为大师,

  • 标签: 纪德 伪币制造者 小说 主人公 传统道德 20世纪上半叶
  • 简介:1984年6月18日和20日,法国新小说派代表作家阿兰·罗伯—格里耶应邀在北京大学作了两次报告。他在报告中主要阐述了新小说和传统小说,即通常所说的巴尔扎克小说的区别;同时也谈到法国小说从巴尔扎克以来的发展和演变,新小说出现的必然性等问题。罗伯—格里耶的报告内容十分丰富,但限于篇幅,现只刊出6月18日报告的一部分,供读者参考。题目是译者所加。在这一部分中,罗伯—格里耶主要谈到了新小说和巴尔扎克小说在人和的关系方面的一个重要区别。他说,新小说和巴尔扎克小说中都有大量的对的描写。但巴尔扎克小说中的人和具有一致性,即人的性格和、环境是一致的关系。新小说中的人和之间则存在一条鸿沟,对人来说是陌生的。而这种陌生关系是现代人同世界的的关系不断扩大的脱节造成的。他认为新小说家都感受到了这种人和世界的新的关系,而胡塞尔现象学的意向性原理可以作为这种体验的理论根据。基于这种看法,罗伯—格里耶把新小说以及新小说以前的一些作品如加缪的《局外人》都称为“陌生化”小说。这样他就把新小说理论同西方文艺批评界在探讨文艺创作方法和效果时提出的“陌生化”原则联系了起来。“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们提出和经常使用的概念。如这一派重要批评家之一施克洛夫斯基在其《作为方法的艺术》一文中说:“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见托多罗夫编译俄国形式主�

  • 标签: 陌生化 新小说创作 格里耶 巴尔扎克式小说 作品 叙述者
  • 简介:《源氏物语》中有大量关于"唐"以及唐文化的描写。分析作品对唐的关注和意识,可以看出作品把"唐"(中国)作为一种权威和理想美,与此同时更为关注"和"(日本)的存在,往往将"和"与"唐"进行对比,并强调"和"的亲切感。"唐"与"和"形成了复杂的多重对照,而这也是《源氏物语》的审美意识中最重要、最本质的地方。

  • 标签: 源氏物语 “唐物” 唐文化 唐意识 中国形象
  • 简介:飘拂微风,芊眠杨柳,上河时候清明。扇底嬉春,谁人一角重临?銮舆犹记曾来驻,更赵家、图画重寻。久消沉,《梦华》旧录,且说东京。才人何事搜求苦,数奔州遗恨,直到而今。倦客相看,此时别自伤心。金戈铁马经过眼,看廿年、河外霓旌。剩闲情,渡头艇子,打桨来迎。

  • 标签: 《高阳台》 赏析 清明
  • 简介:<正>引言日本文学传统崇尚对自然美的描绘,追求人与自然、情与景的和谐统一,强调通过自然来抒发真实的感情,在对自然的描写中美得以临摹、还原、再现和升华。日本文学的这种审美理念与日本人所处的环境有关、与其纤细入微、毫发具究的民族个性有关、同样与其人对季节变化的敏锐感知密切相关。于是自然以及自然之""在日本文学中不仅是一种素材,而且是一种美感的来源;在四季更迭孕育出的美感中,春之幽艳,夏之壮硕,秋之静寂,冬之枯寥,形成日本文学美意识的特型。

  • 标签: 日本文学 物感 我一 美意识 川端康成 情与景
  • 简介: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汉语中人称主语句的英译。通过对汉语重人称,英语重物称者两种语言现象的对比来指导汉译英的翻译实践。最后得出人称主语句向非人称主语句的转变是"得意忘形"的转变。

  • 标签: 人称主语句 非人称主语句 汉译英 得意忘形
  • 简介:萨克雷是一位能与巴尔扎克媲美的写""能手.本文力图剖析中""的叙事功能和萨克雷写""的手法.中的""表示出人物的身份、喜好、意愿、打算,它们影响人物的情绪,甚至命运,它们在小说中反复出入、经历奇特,引出很多耐人寻味的情节和场景.萨克雷紧扣名利市场中""之特征写出名利市场中人之百态,他使"市场"、"货物"的隐喻贯穿全文,从而揭示并讽刺了名利场的空虚实质和""的无价值性.

  • 标签: 《名利场》 叙事功能 英国 萨克雷 小说 文学研究
  • 简介:本文试以花踪文学奖历届透明化的决审会议记录为研究窗口,从共时的结构分析和历时的动态分析来梳理出花踪文学奖深层次的评判标准,并以此透析其对马华文学发展的导向意义。

  • 标签: 花踪文学奖 决审会议记录 标准 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