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9 个结果
  • 简介:作者:房日晰19.6万字三秦出版社1993年8月出版定价6.00元。著者力图以新的观点和角度,审视李白的艺术特征。全书由体分论、综合论、比较论三大部分组成。分体论分别论述了李白的五律、五绝、七律、七绝、七古、古风的艺术特征;综合论分别论述了李白意象跳跃、美的形态、风格、语言、感情表现的特点等;比较论就诗人个别诗句与杜诗比较,检讨了李杜诗不同影响的原因。另有附录五篇,分别

  • 标签: 李白诗歌 艺术论 李杜 出版定价 三秦出版社 李翰林集
  • 简介:先看两条材料: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曰:卧必酒瓮,行惟酒船。吟风咏月,席地幕天。裴敬《翰林学士李公墓碑》曰:敬尝游江表,过其墓下,爱其才,壮其气,味其嗜酒,知其取适,作碑于墓。范传正概括李白一生好酒,行卧不离;裴敬则更进一步,深味李白嗜酒的衷曲,理解李白的人生取适。

  • 标签: 李白诗 嗜酒 唐诗 翰林学士 墓碑
  • 简介:<正>梦和醒在诗人的笔下,是作为一种超常的意识状态而存在的,它们是一种真正的诗人的精神状态,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梦与醒都是诗领域中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我国著名的诗人屈原曾写过:“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显然屈原是一位在昏昏浊世中独立不羁,而保持其高度清醒的人,后世有人用此来形容早春怒放的梅花:众木正如梦,一枝方自春。遂令江水上,真见独醒人。

  • 标签: 思想 李白诗 精神状态 角度 意识状态 屈原
  • 简介:<正>北风南方雨,北方风。南方之雨诞生了潮湿、秀丽,北方之风诞生了苍凉、豪迈。落日、古遗址、古箫、马头琴、芨芨草、骆驼、以及散落在风沙里的民歌,都是北风填充给我的具体内容,像我生命中的空气、水和面包。迎着北风行走,是我履历中最长也最关键的一部分。所以,一个在北方生活久了的人,走着走着,就有了鹰的秉性。想想,要是被一场大风吹成一只鹰,多好,停在岩石上。我也曾经沿着古丝绸之路走过,打在脸上的是西风,但我固执地认为,它是北风的姐妹,它是一场北风拐了一个弯后,停在我的脸上的另一场北风——有一年,我流浪在一个南方小镇,我无法忍受它的潮湿以及它

  • 标签: 在北方 古丝绸之路 就是你 我不知道 给你 人从
  • 简介:<正>谈古诗古词,人皆言李白、李煜不可学。何以不可学?他们才华太高,想象力太丰富,意象飞动如云卷云舒,汪洋恣肆如沧海横流,章法自如如天然生成。《将进酒》就是这样一篇作品,单是诗歌的章法结构,就令教者挠头。

  • 标签: 将进酒 汪洋恣肆 飞动 云卷云舒 人生短暂 一饮三百杯
  • 简介:<正>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在欧洲广为人知的东方诗人,恐怕就是《鲁巴依亚特》的作者奥玛·卡伊亚姆和被传为李太白的李白二人吧。我孤陋寡闻,李白的名声在欧洲传开的时候,我还不知道他是谁,他的诗怎样译成德语的也所知甚少。直到巴黎1862年出版艾路巴伊·山·道尼(Hervey-Saint-Denys)的《唐地》和1867年出版丘约特·高奇(JudithGautier)的《硬玉书》,才知道欧洲最早出现中国诗歌集的来由以及诗人李白在欧洲知名的原因。这时,我也很想收集李白的著作。以后,丘约特·高奇的女儿浪漫派诗人朵菲露·高奇和西园寺公望合作翻译了《蜻蛉诗》一书,《硬玉书》也公开出版发行,不光在法国,而且在欧洲各国也受到广泛注意。日本也在大正十一

  • 标签: 李白诗 近代诗 中国诗歌 二十世纪 浪漫派 所知
  • 简介:雄鹿之跃(外二首)周琰译那么我们最喜欢的红酒的标签上的线画看起来像我丈夫,他急切地要摆脱我从一个悬崖上纵身而出。他的皮毛粗糙而舒适,他的脸平静、恍惚、沉思,叉骨的每一根分枝往回伸向它的后臀,它的每一个鹿角尖直直向上长并分叉,像他大脑的一个模型,远古的,

  • 标签: 英语学习 学习方法 阅读知识 阅读材料 翻译方法 诗歌
  • 简介:挽歌:献给一位依然健在的母亲袁小明译主给予我们的一切最终都会收回,这是我们必须付出的代价。——杰克·吉尔伯特

  • 标签: 诗歌 袁小明 挽歌
  • 简介:李白和李益分别是盛、中唐著名诗人,两人均写过"闻笛"诗,其中李白《黄鹤楼闻笛》和李益《春夜闻笛》都是遭贬谪时写的,两诗表现出不同的审美风格,李白愁苦却不绝望,李益则愁苦而怨望,这正反映了盛、中唐诗风的不同。

  • 标签: 闻笛 愁苦 思乡
  • 简介: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

  • 标签: 《与韩荆州书》 赏析 李白 豪气
  • 简介:<正>西方世界的文艺,经过了60年代的反越战、70年代的自我中心、80年代的女权主义的历程,再加上90年代初的大儒主义和享乐至上的作风,变成了一个文艺沙漠。现在,西方没有一个能指挥三军的统帅诗人,也缺乏一位像毕加索那么伟大的艺术

  • 标签: 美国诗歌 黑人文学 民族主义 爵士乐 “大门” 实用主义
  • 简介:蜀地自古多诗人,当这些诗人在家乡接受了最初的教育后,往往会乘船穿三峡,渡荆门,走向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去实现其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历史上关于荆门之诗很多,唐代两位大诗人陈子昂与李白都曾在此地留下了自己的诗篇,诗歌的体式与情感也都有相近之处。这里,本文拟对陈子昂的《度荆门望楚》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两诗作一分析比较,希望借以透视初唐至盛唐诗歌嬗变的转捩。

  • 标签: 《渡荆门送别》 陈子昂 诗人 李白 盛唐诗歌 人生理想
  • 简介:就在我们的共和国成立几天之后,一面新的国旗在歌德、席勒的故乡升了起来。40年来,随着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历史的发展,这里诗人辈出,诗情潮涌。这里的人民仍然习惯地运用音乐的起伏、哲学的深入和诗歌的跳跃来表达他们民族的情感,探索他们民族的道路。

  • 标签: 诗歌漫谈 诗歌史 爱情诗 席勒 标语口号式 题材范围
  • 简介:李纲(1083-1140),字伯纪,又字天纪,别号“梁溪先生”、“梁溪居士”、“梁溪病叟”,是两宋之交政坛上一位有着重要影响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有一定影响的诗人。他个性忠耿,一生关心国事民生,其诗文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生活给予了极大关注。

  • 标签: 李纲 渊源 诗歌 人民生活 两宋之交 忧患意识
  • 简介:李白一生漫游干谒,四入越中,其现存干余首诗歌中涉及越中之地的有近五十首。这些诗篇,一半是他在游越期间所作,另一半皆是抒发其对越中的赞美、向往和留恋之情。李白用其独特的人格魅力赋予越中山水新奇、卓绝的精神气韵,而越中秀丽的山水和厚重的人文气息也强烈吸引着李白,并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因素给李白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一个广阔到足够他宣泄激情和诗意的驰骋平台,成为他一次次精神炼化时的寄情之处。

  • 标签: 李白 越中诗 越中行 越中情
  • 简介:《梦游天姥吟留别》所传递出来的对权贵的蔑视是不言而喻的,然而我更愿意从李白碰壁之后对自我身份的发现去解读;这个访山求仙曾受道箓的诗人并不一定如我们所想是在寻找一条通向仕途的"终南捷径",他骨子里自我仙化的情感意识似乎决定了这是一次谪仙的归乡之旅,是对谪仙身份的一次重新定位和郑重确认。

  • 标签: 《梦游天姥吟留别》 谪仙 归乡之旅
  • 简介:第四名、宣宗李忱(810—859,846—859在位)他是宪宗第十三子。穆宗继位,他早已出局,敬宗、文宗、武宗三位都是他的侄子,又玩了二十多年。到37岁那年,他以皇太叔的身份继位,主要得力于宦官集团支持。今人都说唐后期宦官专权,挑一位痴愚之人不是更好控制吗,为何选强势的宣宗?其实,皇权与宦官集团的利益是一致的,都希望国力强盛,皇统长存,宦官更在意继承人的合法正统,当然也有其本身不同派系的利益在。

  • 标签: 利益 宦官 继承人 长存 集团 皇统
  • 简介:希伯来诗歌格律的演变[以色列]本加明·赫鲁少夫斯基维雅译研究现代希伯来诗歌的语言时,会面临一个三千多年来的诗歌共生并存的“极富想象力的陈述”(引用马尔路斯的说法)。在延续至今的几种古老诗体中,希伯来语在其发展变化的同时同许多不同的语言、诗歌相互影响,...

  • 标签: 希伯来语 诗歌格律 格律形式 英语诗歌 重读音节 抑抑扬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