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在20世纪中国艺术史上,融合中西的艺术之路是许多置身于中西文化交汇地带,或接受过中西文化艺术熏陶的一代华人艺术家的一种自然且自觉的选择。他们对于意境深邃的中华传统文化有着与生俱来的崇敬心理,而对于西方的艺术,尤其是重在个性表达的现代艺术,怀有同样敏锐的鉴赏力和深刻的共鸣。朱铭即属于这一艺术家群体的代表。

  • 标签: 世界传播 中国艺术史 太极 中西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 文化艺术
  • 简介:这些年来不少学界同仁,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最重要的莫过于这几种:一是弘扬国学;二是恢复经学传统;三是提倡儒学;四是倡导“新子学”。这几种主张自然都有各自的道理,但相比之下,我认为还是“新子学”的提法更加适合当前中国的实际。因此,自方勇先生于2012年提出了“新子学”构想之后,

  • 标签: 传统文化 价值重构 传播 子学 主张 经学
  • 简介:新闻话语,已经成为社会和文化领域的主流声音。新闻报道作为一种话语类型,既有各种公众话语的共性,也有其不同于其他类型话语的独异特点。新闻中主导的叙述模式、媒体制造的神话等等,这些都是新闻话语生产、传播和接受过程亟待深入研究的领域。

  • 标签: 新闻 叙事话语 社会现实 梵·迪克
  • 简介:<正>在考察苏联文学与其他文学,包括与中国文学的相互影响时,所说的苏联文学主要指的是俄罗斯文学。然而苏联文学是多民族、多语种的文学。因此,要重新描绘出苏联文学与其他民族文学相互关系与相互联系的整个图景,就必须研究、理清与其他文学有关的

  • 标签: 鞑靼 各民族 汉学家 文化圈 多民族 苏维埃
  • 简介:新闻翻译与文学翻译、科技翻译等其他类型的作品翻译有很大不同。相比其他翻译,新闻翻译拥有自己独特的特点:讲究时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增译或减译,符合新闻写作要求,力求再现原语新闻的主要内容。进行新闻作品的翻译时,只有深刻认识到新闻翻译的这些特点,才能更好地完善新闻翻译工作。

  • 标签: 俄语新闻 新闻翻译 新闻翻译特点
  • 简介:印刷术发明以来,诗歌总是通过纸质媒介传播自己的声音,其影响局限在人数甚少的知识阶层.后垮掉派诗人鲍勃·霍尔曼首次在大范围内成功地嫁接诗歌与电视(包括MTV)、电脑网站、CD、VCD等现代媒体为一体,改变了诗歌的传统定义.他突破了诗歌的纸质媒介的传播,创造了大众喜闻乐见的诗歌朗诵和诗歌竞赛等形式.

  • 标签: 快板诗 美国 诗歌传播形式 斯兰姆诗歌朗诵赛 诗歌网络 诗歌现场
  • 简介:在全球化进程中,一向作为西方文化和文学经典的莎士比亚剧作,在不断普及的同时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衍生产品。本文以2011年7月在布拉格举行的第九届世界莎学大会为契入点,围绕全球化莎士比亚的衍生主题,着重分析莎士比亚经典与衍生的关系及其全球化趋势,提出了当前莎学研究所面临的一些迫切问题。文章同时对各种不同形式的经典衍生案例提出了相关的批评视角和观点,并指出:正典及衍生产品之间的文化生态关系应该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和反思。

  • 标签: 莎士比亚 正典 改编 衍生
  • 简介:笔者为了能够更加清晰地探究物理学知识中能量守恒原理最初在中国的传播情况,特意分析和研究了《势力不灭论》,力图通过研究这一论著来探明物理学中的一系列基本知识在中国到底是怎样传播的。本文采用文献分析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势力不灭论》进行研究,得出的结果是这本物理学著作中有很多关于物理学知识理论的论述,其中的著名理论有能量守恒原理、热力学第二定律等,它的底本其实是由《通俗科学讲义》翻译而来。《势力不灭论》中涉及很多的科学问题,比如以前在物理学界引起广泛争议的永动机理论、天体演化问题、宇宙热寂说等。《势力不灭论》最早是由中国人独立从西方翻译来的著作之一,文字翻译准确,对名词术语的处理也恰到好处,能够对著名的理论原理进行科学准确的传播,是一本非常具有价值的翻译大作。

  • 标签: 《势力不灭论》 能量守恒 原理 传播
  • 简介:2010年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的第一年。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中方秘书处近日组织有关方面专家,评选出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十大新闻。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中方常务副秘书长许宁宁今日向本社记者发布了评选结果,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如期建成为十大新闻之首。

  • 标签: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2010年 新闻 十大 副秘书长 理事会
  • 简介:<正>由澳门基金会、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和百花文艺出版社《散文海外版》杂志联合举办(《澳门日报》协办)的第三届"我心中的澳门"全球华文散文大赛新闻发布会,于2008年6月3日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吴志良博士,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驻北京办事处主任吴北明,百花文艺出版社社

  • 标签: 百花文艺出版社 驻北京办事处 吴志良 北明 中国现代文学馆 人民日报海外版
  • 简介:新闻主义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美国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文学体裁.它在报道真人真事时,融入了小说的写作技巧.它注重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传统新闻报道所谓的客观性和权威性提出挑战.它的出现与六十年代美国文化息息相关.这一时期进行的越南战争为新新闻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一片沃土.在越战题材的小说中采用新新闻主义手法使作家们得以更深刻地反映一场不同于传统小说描绘的战争,更准确地把握越南战争的本质.

  • 标签: 传统小说 新文学 作家 人物 新新闻主义 描绘
  • 简介: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新新闻主义或曰"非虚构小说"浪潮以及接踵而来的全球性的纪实小说热,倡导了小说创作"非虚构"即"纪实"的潮流.它对传统小说的创作是一场严重的挑战.纪实小说从其崛起到发展至今充分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卓越的艺术魅力.

  • 标签: 中国纪实小说 主义中国 兼评
  • 简介:2008年11月4日,著名的小说家迈克尔·克莱顿在美国洛杉矶去世,好莱坞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在表示哀悼时说:“他有种极其了不起的能力,那就是把科学和戏剧概念融合一体……迈克尔把自己华丽光彩的一面写进了小说,没有任何人能够取代他的地位.”克莱顿是一位举世公认的、伟大的讲故事的人,他的《侏罗纪公园》、《失落的世界》、《猎物》、《恐惧状态》,屡屡挑战人们已有的观念,同时也给世人带来娱乐,激励着读者以崭新的视角去观察世界的种种奇妙之处.

  • 标签:
  • 简介:在塞缪尔·贝克特的独幕剧《克拉普的最后一盘录音带》中,录音机和人的并置成为该剧的焦点,贝克特着眼于录音机的技术弊端和人机互动过程中给人带来的消极影响。他指出:录音机的技术复制造成主体记忆的断裂,录音机的播放阻碍主体的自我认同,消解主体的统一性和稳定性。剧作家借助录音机揭示了技术对人的异化,凸显了生命主体的消解。在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该剧无疑对盲目追捧技术创新的现代人起到警醒作用,表达了剧作家对技术时代人类生存状况的深切关怀。

  • 标签: 塞缪尔·贝克特 《最后一盘录音带》 录音机 技术异化
  • 简介:诗歌和技术是在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中被反复讨论的两个主题:技术在现代世界居于危险的统治地位,而诗歌包含着从这一危险当中获救的可能性。未来主义运动的领袖马里内蒂就诗歌与技术的关系则给出了不同的理解,认为这两者服从于同一种不断提高自身的意志,即对速度的追求。在海德格尔开启的问题里对马里内蒂有关语言和抒情的理论进行批判性的诠释,或许能让我们对诗歌在现代技术的统治下究竟处于何种状况进行一番别样的思考。

  • 标签: 诗歌 技术 速度 海德格尔 马里内蒂
  • 简介:蒸汽机的发明使得火车和铁路技术对19世纪的欧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德国自然主义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格哈德·豪普特曼在1887年以铁路道口看守员与铁路间的关系为主题创作了中篇小说《道口工提尔》。铁路不仅在小说的结构上贯穿始终,它还牢牢地控制并影响着主人公提尔生活的所有层面,最后也如恶魔一般碾碎了提尔的生活。铁路系统改变了原有的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关系。正如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追问技术》一文中所述,在技术时代,人和自然都被卷进现代技术的漩涡之中,技术规定着技术时代的人按照技术的方式去活动。小说主人公提尔的悲剧命运正是现代技术统治下人的主体性丧失的一个缩影。

  • 标签: 格哈德·豪普特曼 铁路 现代技术 《道口工提尔》
  • 简介:《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是美国著名科幻作家菲利普·迪克的一部另类反乌托邦科幻小说,它超越一般末世小说的独特之处在于,揭示了人类对技术控制论的恐惧。小说借助于对末世战争境况的描写,集中展现了技术打造的仿象对真实的侵袭和抹除,揭露了大众传媒的意识形态轰炸所造成的权力陷阱。不过,迪克在小说中仍然保留了拯救的希望,从而摆脱了一般反乌托邦小说黑色绝望结局的窠臼。

  • 标签: 菲利普·迪克 反乌托邦 科幻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