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文学研究理论一文化研究:分裂还是融合?周小仪近些年来,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文化研究都在不断升温,给文学研究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首先是文学批评的对象范围扩大了,文学非文学的界限模糊了。许多过去传统文学批评不屑一顾的东西,如侦探小说、科幻作品、...

  • 标签: 文化研究 文学研究 文学理论 文化批评 杰姆逊 莎士比亚
  • 简介:时光如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2011即将与我们挥手告别。回顾这一年,用“欲扬先抑,高潮迭起”八个字来形容是再贴切不过了。年初,大家如现在展望2012一样对未知的未来充满希望;年中,在经历了波澜不惊的半年后,很少人会想到下半年将有那么多的激动人心。6月4日李娜在法网公开赛上历史性的夺冠仿佛是~把钥匙,为我们开启了高潮迭起的下半年。

  • 标签: 科技 历史性 公开赛
  • 简介:"意象"是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作为文学审美的表象系统,意象具有自身基本的结构,即"意""象"两个方面。《诗经·国风》的意象生成过程庞杂而微妙,契合无间,耐人寻味。探析《诗经·国风》"意""象"的内部融合途径,或可对解读《诗经·国风》有所裨益。

  • 标签: 《诗经·国风》 水意象 融合途径
  • 简介:在19世纪英国,“文人”是个相当模糊的概念。托马斯·卡菜尔将文人视为“英雄”,并称之为“现代最重要的人物”,实际上是针对当时的信仰危机和文化偏至而构想出的一种文人范型。他认为文人应该打破机械思维设置的牢笼,开创新时代的“方言”,涤荡遍布英国的“空话”,守护文字和人类存在的精神维度。

  • 标签: 托马斯·卡莱尔 文人英雄 文化偏至 词语
  • 简介:通过梳理当下西方文化批判之主流话语,质疑其立场,文化批判者既须面对作为其批判对象的外在客体,更须清理在很多时候往往与其批判对象有着某种共谋关系的内在自我。当今文化批判已进入生产领域。以批判为谋生之道的批判者,似乎很难为文化批判寻到足以令其植根其间的坚实土壤。

  • 标签: 再现 内在批判 立场 文化批判
  • 简介:王老吉因在今年为汶川地震的社会捐款中首捐一个亿而广为注目,一方面是回报社会的慷慨善举,另一面业界也纷纷赞说这是非常成功的营销案例。其实我们回顾王老吉这几年逐步走向成功的轨迹,会发现他们的营销水准是一流的。

  • 标签: 营销案例 王老吉 文化缺失 社会捐款 回报
  • 简介:这些年来不少学界同仁,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最重要的莫过于这几种:一是弘扬国学;二是恢复经学传统;三是提倡儒学;四是倡导“新子学”。这几种主张自然都有各自的道理,但相比之下,我认为还是“新子学”的提法更加适合当前中国的实际。因此,自方勇先生于2012年提出了“新子学”构想之后,

  • 标签: 传统文化 价值重构 传播 子学 主张 经学
  • 简介:<正>周秦之际,在中国的东南部及南部,有一个支系繁多的民族,史称“百越”,其中的瓯越、骆越两族,即为今日越南民族的主要组成部分。(据越史记载,当时曾有“瓯骆国”,即为越南的前身。)当时他们的居住地区称为交趾或交州,秦汉时置为郡,以后逐渐接受了汉文化,成为多民族中国的一员,直到五代末。越南的史书把这段历史时期称为“北属时期”。

  • 标签: 越南文学 汉语文学 作品 汉文化 俗文学 知识分子
  • 简介:在视觉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原本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感官途径——"听"在文学研究中越来越不受重视,而各种"声音"在诸多文学文本中却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本文从读图时代的局限、剖析声音的意义和重构"听"在文学研究中的功能三个方面概括、评述国内学者在听觉领域的探索,并得出以下结论:视觉的过度运用严重限制了文学研究特别是外国文学研究向纵深发展,必须重拾"听觉"这一重要研究维度,而积极开展听觉研究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摆脱既有理论窠臼,则是推进乃至实现文学研究中的"听觉转向"的关键所在。

  • 标签: 文学研究 听觉转向 声音 文化建构
  • 简介:母爱历来是文学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在五四普遍关注社会、家庭思潮的影响下,母亲母爱作为家庭的伴生品得到了作家的重视,尤其是女作家更致力于表现母爱主题。但是,母爱是有两面性的,它并不时时以无私、伟大的面目出现,母爱有它自私的一面,很多时候常常成为桎梏子女的枷锁。本文以五四女作家的母爱书写文本为研究对象,探讨五四时期母亲儿女的关系——融合冲突,并分析形成这一关系的根本原因。

  • 标签: 融合 冲突 母爱书写
  • 简介:沈从文塑造的原始淳朴而又独一无二的湘西世界,当时文学作品所描写的寰象大有不同。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并非普通“乡下人”眼中的乡土风光,甚至不是当时原本的湘西。笔者以为他笔下的湘西风景源于他独特的。乡下人”“都市人”身份融合视角下的书写,这是沈从文对湘西风景进行的再“创造”,是他以独特的文化“他者”身份视角“创造”出来的“乡村乌托邦”。在沈从文看来,既是用以疗救中国社会的办法,更是他文化的精神提升和追求,这种追求贯穿了作家的一生。

  • 标签: 沈从文 湘西 “他者” 风景 创造
  • 简介:本文试对勒克莱齐奥的小说《沙漠》中作者构建的文化身份模式进行探讨,指出异质文化身份自然的弱势身份的相似性,分析作者将两者结合在同一作品中的动因,并借助格雷马斯的行动元模型和"符号矩阵"理论研究作者表现作品主题的诗学构建及作品的内部结构,指出作品两条线索所构成的文化身份的循环运动模式,并对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理论进行补充。

  • 标签: 《沙漠》 文化身份 行动元模型 符号矩阵
  • 简介:《源氏物语》中有大量关于"唐物"以及唐文化的描写。分析作品对唐的关注和意识,可以看出作品把"唐"(中国)作为一种权威和理想美,与此同时更为关注"和"(日本)的存在,往往将"和""唐"进行对比,并强调"和"的亲切感。"唐""和"形成了复杂的多重对照,而这也是《源氏物语》的审美意识中最重要、最本质的地方。

  • 标签: 源氏物语 “唐物” 唐文化 唐意识 中国形象
  • 简介:<正>墨西哥是拉丁美洲著名的文明古国。从远古时代起,墨西哥各族人民就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大约于公元前一千年,在墨西哥南部危地马拉相接的地区,包括现今的尤卡坦半岛,就形成了美洲古老的文化中心——玛雅文化。大约在公元前后,玛雅族印第安人在这个地区建立了许多城帮,他们创造了高大的金字塔、辉煌的庙宇、宏伟的石柱、石碑、浮雕等。公元四世纪到九世纪是玛雅文化的全盛时期。在公元初期,玛雅人就创造了象形文字。他们把这种古玛雅文刻在建筑物、石柱和木板上,这些文字记载了古老的历史、诗歌和神话传说。浅浮雕《抄写员》就是塑造一个在印刷术发明前以抄写书籍及文件为职

  • 标签: 玛雅文化 墨西哥 玛雅人 拉丁美洲 神话传说 公元前
  • 简介:元代是北方民族蒙古族建立的全国政权,也是民族文化碰撞融合的重要时期,南北文化民族文化融合促使文学艺术的内容形式发生变化,北方的杂剧繁盛并传播到南方南戏相互影响。本文从南北文化融合角度,论述了在北戏南移之后,衰微的南戏得以相互碰撞交融,并发生嬗变,以及这两种本质相同却在形式上有区别的戏曲艺术形态,在北戏南移碰撞交流中产生的几种变化,以此说明元代南北交融戏曲产生微观变化的时代特征。

  • 标签: 元杂剧 南戏 文化交融 北戏南移 嬗变
  • 简介:2009年8月14日至21日,“生态文学环境教育:亚洲跨文化论坛”如期在北京大学召开。本次论坛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承办,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瑞士梅耶人类进步基金会(FPH)、印度可持续发展全球公民协会、德国古藤堡大学、全球水伙伴(中国)和北京生态集团等单位合办。

  • 标签: 文化论坛 生态文学 环境教育 亚洲 北京大学 综述
  • 简介:吊丝现象的出现密切联系着金融危机时代社会阶层的固化和两极分化。“吊丝的逆袭”“见证奇迹”“相信梦想”又成为近些年大众文化(电影、电视剧、电视栏目等)最常讲述的故事。在这个意义上,吊丝成为观察和理解当下中国文化的关键词。本文主要从职场剧、青春片和选秀节目等文化领域分析吊丝密切相关的三重文化想象:“逆袭”“青春”“梦想”。

  • 标签: 吊丝 逆袭 青春 梦想
  • 简介:由南京大学《当代外国文学》编辑部主办的“当代英语国家文学研究的文化视角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6月2—5日在南京大学召开。南京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当代外国文学》主编杨金才教授主持了开幕式。校长助理周宪教授和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朱刚教授出席开幕式,并分别致辞。来自美国及国内5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出版社的专家、学者130多人与会。此次会议在国内首次提出“英语国家文学”的概念,更加科学地概括了当前英语文学的发展态势,涵盖了除英美文学以外的其它英语国家的英语文学创作。与会代表们从文学政治、宗教、哲学和社会等各种文化势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出发,在国际视野中深入文学之维,多角度、多层面地探询了当代英语国家文学的主导倾向和发展规律以及英语文学网络的文化互动性。

  • 标签: 《当代外国文学》 文学研究所 学术研讨会 文化视角 文化互动 研讨会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