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吊丝现象的出现密切联系着金融危机时代社会阶层的固化和两极分化。“吊丝的逆袭”“见证奇迹”“相信梦想”又成为近些年大众文化(电影、电视剧、电视栏目等)最常讲述的故事。在这个意义上,吊丝成为观察和理解当下中国文化的关键词。本文主要从职场剧、青春片和选秀节目等文化领域分析与吊丝密切相关的三重文化想象:“逆袭”“青春”与“梦想”。

  • 标签: 吊丝 逆袭 青春 梦想
  • 简介:菲利普·索莱尔斯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一直是活跃在法国文坛上的中心人物,并对法语文学不断进行着独有的思考和探索。其创作风格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作品中出现了大量对汉字、中国古典诗歌和道家文化的借用。如果说这些中国元素在索莱尔斯早期作品中尚流于形式化并略显突兀,而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索莱尔斯书写中,有关中国的参照与文本的关联更加紧密,愈发与作品融为一体,浑然天成,真正建立起了东方与西方的对话。通过汲取中国文化的精髓,索莱尔斯大胆挑战法语写作的极限,创新自己的文学创作。

  • 标签: 索莱尔斯 汉字 中国古典诗 歌道家思想
  • 简介:历代牡丹赋今可见者近三十篇,唐前两篇,唐代两篇,宋代七篇,元代一篇,明代六篇,清代十篇。其类别可分为二,一是富贵牡丹赋,以高调颂赞为主,多直接铺写牡丹秾丽姿色、富贵典雅;一是清丽牡丹赋,属于抒情言志之作,多非有意为文,而是在猝然感发的机遇下铺陈叙事、借花抒情,往往能在姿色之外,睹见韵致风神、气骨品性。历时观之,盛世多颂美之声,得意多灿然之花;衰世多抒情之赋,不遇多矜持之丽。全文分作唐前“养在深闺人未识”、唐代“花开时节动京城”、宋代“牡丹尤为天下奇”、元代“唐宋精神的融合”、明代“繁华一去不可复”、清代(上)“浓艳依然带露华”、清代(下)“薄醉盈盈一回首”七个章节,对历代牡丹赋之创作予以考证、梳理,解析赋作之艺术特色,阐发作者之精神情怀,探究艺术流变之内在规律。

  • 标签: 牡丹赋 文学史 唐前
  • 简介:中国国文学学会英语文学研究分会第四届年会将于2015年6月12日-6月14日在北京湖北大厦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国文学学会英语文学研究分会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承办,诚邀全国高校从事英语文学研究与教学的专家学者踊跃参加。

  • 标签: 大学英语 文学研究 外国文学 学会 中国 会通
  • 简介:《当代外国文学》2016年专题论坛将于2016年6月17—19日在湖南省湘潭市举行。本次论坛由《当代外国文学》杂志主办,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一、论坛主题本次论坛的主题为"外国文学的跨界研究",具体讨论议题如下:1.文学与政治;2.文学与社会转型;3.文学与历史反思;4.文学与性别渗透;5.文学的言语表征;6.文学的跨学科再现;

  • 标签: 外国文学 湖南省湘潭市 历史反思 大学外国语 英文摘要 通讯地址
  • 简介:我刊2014年度编委会于2014年12月26日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召开,来自京沪两地的编委委员共十四人与会。考虑到转徙不便等因素,此次未通知境外委员参会,嗣后将以书面形式报告咨询。编委会由杂志主编金莉教授主持并致辞,她向与会委员表示诚挚的欢迎与感谢,并宣布会议议程。

  • 标签: 编委会 《外国文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简报 书面形式 会议议程
  • 简介:自从元和时代韩愈推尊李杜以后,王维已难以与李杜比肩,但在后世多数论者看来,王维才是"盛唐之音"的"正宗"。特别在近体诗尤其是律诗的确立与新变方面,王维更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清人方东树在《昭昧詹言·通论七律》中把王维、杜甫的七律分为两大派别,他说:"何谓二派?一曰杜子美,如太史公文,以疏气为主。雄奇飞动,纵恣壮浪,凌跨古今,包举天地,此为极境。一曰王摩诘,如班孟坚文,以密字为主。庄严妙好,备三十二相,瑶房绛阙,仙官仪仗,非复尘间

  • 标签: 王维诗歌 三十二相 文学史意义 李杜 昭昧詹言 杜子美
  • 简介:在由西南联大师范学院主办的《国文月刊》中,大学国文教育改革、大学中文系改革的讨论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包括语体文入选大一国文教材、中文系的改革目标、中文系开设新文学课程以及中外文合系等主要话题。自“五四”新文学以来,对现代文学(新文学)与现代大学之间关系的相对系统的讨论及部分实践,是在战时西南联大起程的,这是对新文学传统的一种坚守与制度性拓展。

  • 标签: 西南联大 《国文月刊》 白话新文学
  • 简介:多元文化主义是欧美诸国在自由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时代背景下,关于弱势群体在族群冲突和社会抗争中要求平等权利、获得承认并保障差异权利的理论和措施。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是欧美西方国家少数族裔的文化政策,但上世纪90年代以来面临了挑战,与族裔文化相关的社会混乱事端频发,西方文化界对多元文化主义聚讼纷纭,理论排演越来越复杂。但西方多元文化主义文化实践仍很有活力,已经为主流社会文化提供了可贵的批判资源,而多元文化主义的文化研究和文学批评也有广阔的空间。

  • 标签: 多元文化主义 族裔 文化 文学
  • 简介:蔡熙研究员的《"多彩贵州"的文化蕴含研究》一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多彩贵州"的文化内涵,内容丰富,论述细致深入,时空跨度大,但结构清晰,古今源流脉络分明,极富地方文化特色,是一部力度与深度兼具的学术专著,同时字里行间洋溢着丰富的感情色彩,流露出著者对贵州文化的深厚感情。

  • 标签: 《“多彩贵州”的文化蕴含研究》 新创获 地方文化
  • 简介:汤显祖一生共创作了五部戏剧,"得意处惟在《牡丹》",《牡丹亭》在艺术上,从多方面继承了中国古代戏剧和史传传统,重点是不平则鸣的抒愤传统、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和以幻为真的创作传统。更多还原

  • 标签: 《牡丹亭》 不平则鸣 温柔敦厚 以幻为真
  • 简介:汤亭亭在《中国佬》中植入多种图像符号,图像符号与文字符号一起构建文本表征系统,直接参与到意义的编码与生产之中。图像符号本身因其丰富性和系统性而构成一个视觉表征系统,与文字表征系统形成互相阐发、互相碰撞的互文性关系,混合交织而成图像句子,不断地为小说文本生成新的意义。表征文本是权力斗争的主要场所,在《中国佬》的视觉表征体系中,"帝国权力"将包括华裔、越南人在内的亚洲群体表征为属下与他者。作为掌握"在地权力"的边缘群体的一员,汤亭亭借助"在地化文本"进行反表征——运用图像句子来质询"帝国权力"将华人祖辈从主流历史中抹除,通过定型化的意指实践将其种族化、他者化,从而建构华裔族群自己的历史与身份。

  • 标签: 《中国佬》 图像句子 视觉表征 反表征
  • 简介:评论界对伍尔夫的研究往往聚焦她对城市的再现,忽略其作品中的乡村场景。本文以《达洛维夫人》、《奥兰多》和《岁月》为例解读伍尔夫对乡村空间的构建,探讨其乡村书写的文化内涵。伍尔夫作品中的乡村形象和田园意境一方面与英国文中的乡村情结息息相关,同时映射出在大英帝国盛极而衰的时代背景下,英国文界对英国民族身份认同问题的自觉思索。伍尔夫笔下的乡村空间充分展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融通,富含人文关怀,与刻板压抑、力图彰显和维护帝国权威的都市氛围形成鲜明对照,是一种有效的反殖民主义书写策略。

  • 标签: 弗吉尼亚·伍尔夫 乡村 城市 帝国 民族身份
  • 简介:"我的华沙不是你的华沙",在辛西娅·奧芝克的《大围巾》中集中体现的是因文化创伤造成的认同危机。主人公罗莎所受创伤并不仅是纳粹种族大屠杀所导致的个人创伤,还暴露了犹太人深层的集体认同危机的文化创伤。历经从叙述创伤到恢复关联再到修整认同的"创伤过程",罗莎最终打破自我封闭,抚平心理创伤。然而,建构这一文化创伤的意义不只在于从道德上谴责种族迫害的残忍、博得普通受众的同情,更重要的是从政治上"以言行事",审视认同危机,激发行动力量。

  • 标签: 《大围巾》 文化创伤 犹太裔美国人 认同
  • 简介:本文解读《加西亚家的女孩不再带口音》中移民者语言的迁延所展示出的文化身份变迁过程,以及语言迁延在文化身份建构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加西亚家女孩原本固化的多米尼加身份受到来自美国文、政治和移居经历冲击,进而变化、形成动态的文化身份,直至最终在美国形成以杂糅为特征的新身份。在语言这一领域中,这种文化身份的流动与变化具体表现在与母语的割裂、双语期的焦虑、在接受国语言中的着陆三个阶段,对应着文化身份被动改变、迷茫排斥和最终认同,反映出文化差异的存在、文化对立的消解、文化杂交的可能、以及文化身份的动态变化。

  • 标签: 茱莉亚·阿尔瓦雷斯 《加西亚家的女孩不再带口音》 语言 文化身份 语言身份
  • 简介:由于战争及政治斗争的原因,南朝许多人向北迁移,且受到北魏的礼待,同时他们也把南方的文化元素带进了北方。南朝士人的到来,对魏晋时期老庄玄学、经史之义、举止风仪的传播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仅如此,这种南方的气韵风度,还影响到了帝王的文化修养与审美情趣。同时,北方的“丝绸之路”中断,使得南方海路开始兴盛。佛教的造像风格由海路传入南方再传入北方,极大地促进了佛教造像风格的南式化。南北朝审美文化的交流再一次证明了中华文明是在历史的交流和融合中发展完善的。

  • 标签: 南北交流 佛像造像 褒衣博带 秀骨清像
  • 简介:瑞妮和艾可哈特是美国南方作家尤多拉·韦尔蒂精心塑造的两位叛逆女性形象,在小说集《金苹果》中,两个角色被植入特定的淑女文化语境当中,身体意象的叙写内含了丰富的隐喻象征。本文从身体审美的视角出发,分析具体身体描述的社会文化内涵,探寻两位女性如何借助身体表达展现精神层面的反叛、获取社会认同及最终实现自我。通过这两个角色对美国淑女文化传统价值观的消解,身体叙述所隐喻的美国南方文化嬗变得以生动呈现。

  • 标签: 韦尔蒂 《金苹果》 身体 淑女文化
  • 简介:后殖民批评将现代主义叙事视为对立话语,这种对现代主义文学的狭义认知不仅割裂了现代主义文学叙事与加勒比英语文学的文学关联,而且忽略了加勒比克里奥尔文化的杂糅性与多元性。本文通过追溯现代主义文学叙事在加勒比民族主义与加勒比女性身份话语构建历史时期的变形与衍变,揭示加勒比作家挪用现代主义文学叙事技巧的跨文化叙事策略,管窥加勒比克里奥尔文化的杂糅性,探究现代主义文学叙事与后殖民文学文化之间的交融。

  • 标签: 加勒比英语文学 现代主义 后殖民批评
  • 简介:2015年迟子建推出长篇小说《群山之巅》,在中国北方苍茫的龙山之翼——一个叫龙盏的小镇里,一群平凡的小人物展开了他们平凡而又坎坷的心路历程。安雪儿,这个被称为安小仙的侏儒女孩儿,就像一面镜子,从龙盏镇人对她生命历程的反应折射着众人的百态人生。通过对“安雪儿”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村民身上流露着远古先民们身上的鬼神迷信意识和超越法律的道德本真,以及那种在美与恶同在的生存境遇里的真实人生,那是对远古先民思维意识的一声美丽的回响。

  • 标签: 《群山之巅》 血缘 道德 救赎
  • 简介:在“伤痕文学”的浪潮下,有人选择了不一样的道路,他们开始反思自己在“文革”中曾经犯下的错误,他们挑起民族应有的责任,他们坚守自己的良心。他们的深刻解剖与自责、愧疚与忏悔,震撼人心。本文将通过对《小狗包弟》和《老王》的解读,去认识巴金和杨绛作为中国知识分子良心,对民族深重历史的担当。

  • 标签: 反思 忏悔 包弟 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