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空旷了枯藤的残影老树的孤身,古道西风依旧烈;沉寂了昏鸦的喧嚣瘦马的蹄嘶,留下秋的凄冷如故。万籁俱寂,或许,生命都已故去。夕阳倦怠欲睡,黄昏静无声息。承载着满腹思绪的双脚战战兢兢,超负荷地站立桥头。总想将心头的惆怅卸在桥头,总想将那份牵挂寄与流水。凝眸:小桥流水畔,古屋门掩黄昏,没有一种声音或物象能表明屋里有人。寻觅故人,故人何在?白天与黑夜的尊卑,于是有了日落黄昏。匆匆一别后的天涯相隔,于是有了无

  • 标签: 日落黄 春回 双手合十 夜会 一本
  • 简介:喜欢看武侠的人,一定都看过很多金庸先生的作品。一直私心觉得,金庸先生的江湖,写得比一般人要好,别人的江湖里,女人可能只是一个陪衬,武林大业兄弟义气才是正经,但金庸先生的江湖里,儿女情长红尘帐暖,刀光剑影中仍显柔情。而《神雕侠侣》,更是一种经典。

  • 标签: 《神雕侠侣》 金庸 江湖 儿女情 武侠 义气
  • 简介:在这片辽阔的草原上,凡女子,满十二岁便可嫁为人妇。因此在我十二岁那年,父亲便将我嫁给了喀尔喀马,虽我心中不愿,可我是极孝顺的,父亲的命令我从不会违抗,更何况是此等婚姻大事。喀尔喀马在战场上极为骁勇,可他待我确实极好,不似战场上那般凶悍,他从不强迫我做我不愿的事,可跟着他四年,我只敬他,却始终无法爱他,他于我更似兄长却不似夫君。

  • 标签: 喀尔喀 父亲 战场
  • 简介:<正>象征形象的创造,是为了能够传达出某种象征寓意服务的.这决定了象征形象的本身,要具备透射这种象征寓意的功能.不过,象征形象之所以区别于典型形象的,是其传达寓意的方法是暗示和隐指的,不能也不应该直接体现出它的寓意.这构成了象征形象创造的特有本质与重要标志之一.因此,有意地保持象征形象的暗示性,乃至难解性,成了象征创造的自觉追求.马拉美肯定象征的晦涩与神秘,把象征形象看作“难解之谜”,就把象征创造不求全面展览其寓意的特点揭示出来了.受法国象征诗派影响甚深的中国现代诗人王独清,也有类似的看法.他甚至认为:“不但诗是最忌说明,诗人也是最忌求人了解!求人了解的诗人,只是一种迎合妇孺的卖唱者,不能算是纯粹的诗人!”崛起于

  • 标签: 象征形象 象征性 重复意象 主导意象 小作品 象征寓意
  • 简介:曾(1943-)香港最重要的文化团体之一“进·二十面体”的创始人,早年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建筑系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1979年回到香港,放弃他所学的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转而专注于艺术创作,最初从漫画入手,渐渐将创作重心转向剧场艺术,同时也将他的触角伸展到电影、视觉艺术和装置艺术等领域一当然,对他而言这些领域的创作并没有根本的差异。

  • 标签: 戏剧创作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哥伦比亚大学 文化团体 设计专业 城市规划
  • 简介:刚刚22岁的李莹,新近出版了颇得津门文学圈内好评的,这使我有了一个新的感觉.过去人们一般都认为,年龄之于文学,大概是20岁属于诗歌,30岁属于散文,40岁属于小说,50岁以后进入随笔和研究阶段.现在这些阶段的界限已经打乱.看来,写小说固然需要生活底蕴,但获得人生个人经验不一定要等到中年,只要具备了个性化的私人生活经验和生命意识就可以把握小说甚至是长篇小说的创作.反过来,如果我们能够对此保持一种情趣盎然的阅读心态,也说明我们的心态还不算衰老.

  • 标签: 《高空弹跳》 李莹 生活体验 小说 艺术风格 人物形象
  • 简介:人生是漫长又短暂的旅行.我们在纷杂的人和事的喧扰中跋涉,经历追逐、遂心、失意、成功、磨难和收益,于是,有了恩怨、爱恨和眷恋.

  • 标签: 人生观 自我修省 写作
  • 简介:一阵闹铃声响过,诗人从睡梦中醒来,他站到镜子前,一丝不苟地扣好一粒粒纽扣,镜子里的他失去了以往的朝气,显得失意又惆怅。

  • 标签: 诗人 现实 人生
  • 简介:在未曾充分经历女权运动的国家,妇女解放大多是社会革命和民族独立的直接结果。它跨越了女子个人孤军奋战的社会体验,也跨越了女性群体的社会反抗,使得它的妇女的创作,在起点上就可能跨越传统的两极化模式和漫长的模仿阶段,直接进入“社会”。如中国“五四”时期的妇女创作和“新时期”十年的妇女文学。

  • 标签: 女性创作 寻找自我 母题 妇女文学 妇女解放 社会体验
  • 简介:<正>《光明日报》88年11月11日发表张岱年《再谈中国传统哲学与自我实现》,认为:不能说现代的一些新观念新思想都是“古已有之”,却也不能说现代的一些新观念新思想都是“古皆无之”,古与今,中与外,在一定条件之下,还是可以相比的。“自我实现”、“人的能动性、主体性”的观念都不是从马斯洛开始的。或谓这些观念都是西方近代17、18世纪以后才有,古代本来没有的,未必符合事实。孔子讲“己欲立”,主要含义是要求“自立”,肯定自己的独立人格,他肯定人人有自己的不可剥夺的意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立己立

  • 标签: 自我实现 中国传统哲学 新观念 新思想 西方近代 主体性
  • 简介:<正>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下简称《讲话》)发表于一九四二年五月,到现在已经四十年了。四十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全世界人民也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的胜利。在粉碎蒋介石发动的内战之后,中国从新民主义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这真是翻天覆地的大变化。

  • 标签: 延安文艺座谈会 四十年 讲话 新情况 抗日战争 毛泽东同志
  • 简介:生态批评是当代文学批评中的新视角。生态自我观具有勇于承担的人格魅力,自我和谐是人的基本生存状态,从更高层次看是一种生存和道德智慧。《红字》中的海丝特是一位在父权主义、清教教规以及道德谴责的夹缝中生存的女性,她没有屈从命运的安排,而是选择了一种优雅生存的生活方式,走出了生存的困顿,最终形成了其"自我"人格的重构。

  • 标签: 《红字》 海丝特 生态自我观 自我人格重构
  • 简介:赛义德的《东方学》被介绍到中国来以后,学者们都关注起了西方人心目中被歪曲的中国形象问题。但实际上问题还存在着另一面,就是被我们自己所构造出的中国形象也可能受到自我偏见的影响。在新文化运动时代,人们心目中的中国文化形

  • 标签: 中国 文化形象 自我偏见 文化乐观主义 文化特色
  • 简介:<正>一作家塑造人物,首先要有一个体验他所描写的对象的过程。这,在某种意义上说,作家很象个演员,必须进入“角色”,熟悉“角色”的内心世界,否则就无法进行创作。不过,作家的工作比起演员来,毕竟又有所不同。在一出戏里,演员只须扮演一个角色,而这个角色的性格特点,剧作家和导演已经给他规定好了,演员的责任就是对角色固有的性格进行艺术上的“再创造”。作家的工作要比演员困难得多,复杂得多。作家所体验的“角色”,就是他笔下的人物。在一部小说中,人物不止一个,少的五、六个,多的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如果

  • 标签: 人物塑造 剧作家 自我 安娜·卡列尼娜 托尔斯泰 内心世界
  • 简介:《精神现象学》作者黑格尔,是德国19世纪唯心论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体系是客观唯心主义,它是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黑格尔认为在自然界和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着一种宇宙精神,即绝对精神。但在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里,贯串着一种极宝贵的科学辩证法思想,就是宇宙万物内在联系和矛盾发展的思想。黑格尔所表述的辩证法的基本思想是他哲学中的“合理内核”,也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大成果,且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三大理论来源之一。

  • 标签: 《精神现象学》 宇宙精神 唯心论
  • 简介: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很容易陷入两个方向相反的误区:倾向于认为文学具有普适性意义的人往往不自觉取消少数民族文学的合法性,在他们的头脑中存在着某种看似普遍实则教条的律令,这导致他们苛刻地用某种单一的美学或思想标准来芟削样态不同的文学现实;另一类人则在无法删繁就简的多样性之中,陷入相对主义的迷窟,无法也没有勇气做出价值的判断,并且常常因陋就简地套用“民族性”的话语陈词。

  • 标签: 少数民族文学批评 作家论 集体性 瑶族 贺州 “民族性”
  • 简介:初夏的一个中午,在小区附近医院打杂的父亲公休时间荡至我书房,随手拿起桌上我正在细读的《在人间》……上班钟点到了,他起身,笑着合上书,说:“这个广西人,写得有意思!”

  • 标签: 诗歌评论
  • 简介:贺敬之在60多年的文艺生涯中创作了大量的新歌剧、新诗、歌词、新古体诗等,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以新诗尤其是政治抒情诗的成就为最高。他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的长篇政治抒情诗,一举奠定了他在中国新诗史上令人瞩目的地位。贺敬之的早期抒情诗、建国后的政治抒情短章以及闻名遐迩的长篇政治抒情诗在艺术思路、抒情主人公塑造以及运思策略诸方面都呈现出从"类"的自我表现出发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

  • 标签: 贺敬之 中国新诗史 抒情主人公 浪漫主义精神 政治理想 时代精神
  • 简介:<正>颇有大气的风俗画阿成的名扬天下似与他的风俗画小说有关。老作家汪曾祺曾如此评论他的获奖作品《年关六赋》,说:"看了阿成的小说,我才知道圈儿里,漂漂女,灰菜屯……可以这样说:自有阿成,而后世人始识哈尔滨"。偌大一个哈尔滨、自身的传动能力竟然抵不过阿成的一支笔,这个赞誉确实够高的

  • 标签: 现实主义 小说艺术 风俗画 人格特征 汪曾祺 后现代
  • 简介:《诗八章》这组诗的风格深沉浑厚,话语陌生抽象,思维意识玄妙深奥,是诗人穆旦对爱情这一复杂情感的独到体悟.在诗中,诗人不仅以理性的思维意识呈现了关于爱情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而且敏锐地洞察到了爱情中所存在的个体“自我”与“神性”自然的对话关系.在“人”与“神”所形成的情感张力中,将对爱情的理解引向了更为深层的哲学范畴.

  • 标签: 穆旦 《诗八章》 “自我” “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