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正>那年三月,表姐的好友出嫁,我随她去紫霞做客。从宜宾火车站出发,坐了4小时火车,在一个小站下车,沿着铁路走了1小时,再岔上羊肠小道又走了1小时,终于到了这个叫紫霞的地方。我说:"我们应该骑两头驴来。"表姐眨眨眼说:"你会觉得来得值的。"到了村口,不用别人解释,一看便知晓了紫霞的由来:两山形成一个夹,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由山

  • 标签: 新娘 火车站 小时 老人 养父母 紫色
  • 简介:一青翠的,连绵无尽头的山脉,一搿两爿,分裂成了屏风式的两排,互相对望,相守相伴,情意缠绵。夹在两排山屏当中的,是一条高高低低,弯弯曲曲,蜿蜒千里的深峡谷。千柔百曲的岷江,在这条深谷的底部活泼奔舞。由松潘高原,层层梯次跳跃而下,过都江堰,越川西平原,直到溶入长江。

  • 标签: 九寨沟 岷江 湖水 高原 川西平原 都江堰
  • 简介:我不是诗人,但我是从学习写诗开始,咿咿呀呀走上文坛的。从1974年在《解放军文艺》杂志上发表第一首诗歌,至今,已混迹文坛36年。现在我已经不写诗了,早就不写了。

  • 标签: 诗人 中国 解放军 写诗 文坛 诗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实话说,写下这个题目时,我再三犹疑并且羞愧。因为身为“知识分子”中的一员(纯粹从“知识”角度而言),我和黄灯一样都清晰地感受到,在当下,“知识分子”已经成了一个不再与真实生活和生命体验发生联系的空洞概念。不要说它已然不具备反叛压制、为民请命的正义性和正当性,就连其最底线的功能——反哺自己来处的知识谱系与精神体系——也成了难以企及的标准。毫无疑问,“知识分子”这个词已经被“污名化”了。这里面固然有某些社会和历史原因,但很多时候,我们自己也充任了“污名化”的主体:从角色认同的自我疏离与断裂,到人文道义的隔膜与回避,到价值失范的默认与漠视……这一切都导致“知识分子”的内涵不断被抽空和异化。

  • 标签: 知识分子精神 乡村书写 生命体验 真实生活 为民请命 知识谱系
  • 简介:华裔美国女作家汤亭亭(MaxineHongKingston,1940-)是美国当代主要的作家之一,她的自传体小说《女勇士》(TheWomanWarrior:MemorisofGirlhoodamongGhosts,1989)一经发表,立刻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确定了她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中国佬))(ChinaMen,1980)是继其成名作《女勇士》之后的又一部力作。

  • 标签: 《女勇士》 《孙行者》 华裔 美国女作家 历史 自传体小说
  • 简介:“八桂书风”的构想与推出,并作为广西的一个文化品牌加以培育,这是值得广西书法界庆幸的大事。探索与打造“八桂书风”,构建书法艺术与地域文化的密切关系,对于推动广西书法事业的健康发展会大有裨益。地域性书法文化品牌的建设,并非空中楼阁之举得以实现,在当今有着转型意义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我认为,

  • 标签: 书法传统 书风 社会文化背景 文化品牌 地域文化 书法艺术
  • 简介:对于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大陆文学经典重评行为的讨论,必然涉及许多复杂问题。本文从三方面提出了若干值得注意的线索并做出扼要论述:一、文学经典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位置,经典重评实施的机构与制度;二、当代文学经典重评的焦点;三、经典确立的标准(“成规”),以及重评遇到的难题。

  • 标签: 文学经典 评价制度 评价标准 文学批评 文学文本
  • 简介:中国陶瓷八千年的发展过程一直是以器皿为主要形式存在着,它的灿烂与辉煌举世瞩目。然而,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陶瓷文化的优势地位已经丧失。本文阐明了在泛全球化的今天,优秀的陶瓷器皿艺术必须从浑厚的本土文化出发,呼吁现代陶瓷艺术家重视建设陶瓷器皿这一艺术形态,将现代艺术理念与传统文化精神相融合,在纷杂的艺术空间里,显示具有异质性的中国现代陶瓷器皿艺术,重建昔日的辉煌。

  • 标签: 陶瓷 器皿 重建
  • 简介:“家”是横亘在个人与国家之间的要津,全民抗战的召集令,既要激发“家”情怀,又要破解“家”观念对个人的羁绊。老舍的话剧主要以流亡重庆的“下江人”为表现对象,根据不同家族的战时境遇,提供了相应的“家国同构”策略。父子冲突与家国冲突的转换,青年本位伦理的确立,家国伦理裂隙的缝合,以及布景的隐喻功能,从不同角度诠释了老舍的抗战伦理构想。老舍对“家国同构”战时伦理的建构,既符合战时需要,也带有现代意识,更考虑了中国国情,不失为中国式的、现代性的抗战伦理构想。

  • 标签: 抗战文学 老舍 重庆 家国同构 家族伦理
  • 简介:传统中国曾经形成了严格的'编户齐民'基层治理体系。在唐宋变革之际,以封建土地国有制结束和编户齐民制度的瓦解为标志,传统中国基层治理体系进入转型期。宋朝以乡役制度代替乡官制度,但是难以应对严格的'编户齐民'基层治理体系崩溃之后带来的基层治理危机。《南赣乡约》的出现标志着传统中国基层治理体系转型期的结束,以此为开端,传统中国基层治理体系逐步实现了从'编户齐民'基层治理体系向'吏民共治'基层治理体系的转型。

  • 标签: 王阳明 南赣乡约 乡约革命 编户齐民 吏民共治
  • 简介:带着一种缅怀的情绪追忆青春岁月,于漫长的历史跨度中全景扫描乡村与城市,在文学潮流的季节轮换中“以旧为新”,思考中国乡村向何处去,并以此清理和反省我们的知识以及所谓的知识界,

  • 标签: 知识界 反省 乌托邦 文学潮流 乡村 情绪
  • 简介:主持人语:2005年以来,我们曾经在《当代作家评论》《文艺研究》《南方文坛》等重要杂志上开辟了"重返八十年代"的栏目,对80年代文学研究的问题、边界和方法做了一些初步性的探讨。这项工作,是当代文学"历史化"的前奏和铺垫。众所周知,中国现代文学在80年代的兴起,逐渐成为一个相对成熟和高水平的学科方向,根本的原因来自于它的"古典文学化"。

  • 标签: 当代文学 现代文学 初步性 文学化 南方文坛 八十年代
  • 简介:摘要:作为经典的爱情故事,《卖油郎独占花魁》通常被认为反映了商人阶层崛起所引起的择偶观念的变化,体现了两性关系中男女平等相待的新意识,对于话本小说中出现的这些新倾向,论者往往以宋、元、明时期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因素或冯梦龙的"情教观"来加以解释,但是,结合故事情节过程来看,他们爱情体现的重建是对被战争倾覆的日常生活秩序和人伦秩序的重建。因之,《卖油郎独占花魁》与其说是受编者思想影响或者经济发展因素导致婚恋观念变化的经典话本小说,不如说它是反映乱离时期市井细民心态的典范作品。

  • 标签: 爱情 倾覆 重建 乱离背景 市民心态
  • 简介:近儒皮锡瑞论及清代学术史曾言:“国朝经学凡三变:国初,汉学方萌芽,皆以宋学为根底,不分门户,各取所长,是为汉宋兼采之学。乾隆以后,许、郑之学大明,治宋者已鲜。说经皆主实证,不空谈义理,是为专门汉学。”皮锡瑞这段话大致勾画了清初至乾隆时代清代学术的演进脉络。有明一代,理学始终占据学术主流位置,明清鼎革,学术权势亦有转移,

  • 标签: 学术特征 理学 清代学术史 复归 经世 明清鼎革
  • 简介:1938年,毛泽东提出要创造“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要求将“国际主义的内容”和“民族形式”紧密结合。1940年春,毛泽东又在《中国文化》创刊号上发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后来作为单行本出版的《新民主主义论》),该刊第二期发表洛甫的《抗战以来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运动与今后任务》,两篇文章都提出了“民族形式”问题。由此,引发了从延安到国统区甚至蔓延到香港知识界的热烈争论。

  • 标签: 民族形式 延安文艺 “民族性” 《新民主主义论》 《中国文化》 民性
  • 简介:我们认为余华作品《兄弟》《第七天》争议本身就是一个“经典”的中国“当代”问题.也许可以这么说,《兄弟》及《第七天》的争议绝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文学”问题,而有着更为深刻和丰富的“当代”内涵;不是单独作家作品的“经典”标准问题,而是包含了整个社会结构变化的基础问题.

  • 标签: “经典” 当代 余华 善良 社会结构变化 《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