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西方遭受的鄙夷和敌视,源自它的试图改变.西方本土的汉学家曾深深地向他的人民致歉,因为他所提供的中国现代文学是二流乃至三流的.这些文学已不复再向他们提供浓郁的异国情调,唯一还对他们具有吸引力的是中国的“政治美德”.施耐德那首著名的诗可援以为证:

  • 标签: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反思 阅读 海外 重写 异国情调
  • 简介:巴塞尔姆在《玻璃山》中通过对传统童话的戏仿,利用碎片拼贴的叙述模式荒唐诙谐地再现了漫游于后现代城市的作家在探索创作之路时所面临的困境:作为后现代生存状态的观察者,作家清醒地认识到传统的文学形式已无法担当书写当代都市经验的重任以及后现代城市生活的反童话本质。这些思考在他们城市意象的描摹中展现出来。在作家玩世不恭的表面之下,隐藏的是对人性、传统的人文价值、后现代社会种种问题的严肃思考。

  • 标签: 《玻璃山》 后现代 作家 城市 漫游者
  • 简介:一、世界文学地理与“发现”中国“世界文学”的提出与“中国文学”视界有关。是中国古典文学启发了歌德、马克思、恩格斯等人预见到了超越民族文学边界的“世界文学”,为“世界文学”的提出及其初步构架提供了最初的材料、动力和愿景。

  • 标签: 现代中国文学 “世界文学” 海外 中国古典文学 “发现” 文学地理
  • 简介:在中国刚刚开启现代性历程的20世纪之初,鲁迅就在《文化偏至论》中提出了“立人”以“立国”的现代性构想,“立人”是这个构想的逻辑基点[1]。“立人”以个体为中心,强调摆脱对他者的依赖,同时拒绝为他者牺牲。敏锐地抓住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个体与群体关系上过度压抑个体、

  • 标签: 中国现代文学 “立人” 家庭叙事 鲁迅 《文化偏至论》 中国传统文化
  • 简介:近年来,现代文学研究已很难提供具有“学术增长点”意义的论题了。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作家作品重评、文学史重写等规模性的学术运动之后,现代文学研究面临了开拓乏力的自我局限,一方面短时段的“百年”现代文学确实存在着研究对象不够久远、厚重等问题,另一方面,体制化的现代文学学科却汇聚了大量专业研究人员,职业化动力的驱使已将现代文学研究变成某种“精耕化”的园地,“学术增长点”已属一种稀缺资源。

  • 标签: 现代中国文学 现代文学研究 改革开放三十年 书话 景观 作家作品
  • 简介:考察新时期的中国文学,文学反现代意识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客观存在。从更宽泛的范围来看,“现代化与反现代思潮间的冲突正好代表着人性与非人性的冲突,不易消解。近两百年来的文学艺术和哲学上的各种思潮多多少少带有这种冲突的迹象”。[1]

  • 标签: 现代思潮 中国文学 80年代 语境 文学艺术 非人性
  • 简介:研究元小说的语言功能特征,需要结合它的代表性作家作品,从例证的分析中探讨这类小说创作模式在叙事上的变异与变革。元小说在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上,用小说套小说,使人物关系错综复杂,甚至错位。在小说与批评的关系上,用小说创作反省自身,讨论、评论文学创作及小说的意义,使故事情节与评价议论交替进行;在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上,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形式上,追求语言的表达策略,而将一切小说文本和对象客体都视为虚构的世界。

  • 标签: 角色变换 文本交替 语言构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