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从作者的成长历程出发重读斯蒂芬·茨威格。茨威格的作品带有明显时代的烙印,它们体现了尼采的道德宗教观,表达了时代所塑造的茨威格,反映了战争导致的颠沛流离和痛苦。茨威格以其独特的心理分析向人们展现了一部部至美的作品。然而,我们无法回到他的年代,无法陪伴他经历那些属于他自己的悲与喜,因而对茨威格及其作品的理解总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 标签: 斯蒂芬·茨威格 赏析 自我审视 时代
  • 简介:父亲卒于2007年农历九月十三日,享年82岁。“是谁秋到便悲凉,思量却也有悲伤”。五年来,每逢父亲忌日来临,回想起他老人家对儿女们的点滴恩情,令人哀痛难当,遗恨无穷。父亲的一生极其平凡,却经历了坎坷的生活历程。为了四儿二女的成长、升学、就业、成家,他毕生耕耘,含辛茹苦,忍辱负重,终因操劳一生、透支身体而积劳成疾,痛别人生,与幸福的晚年失之交臂。他因尽到了一个父亲的职责而没有留下任何牵挂,我们做儿女的却因未尽到应尽的孝道而感到无限的遗憾。

  • 标签: 2007年 生活历程 父亲 儿女
  • 简介:王阳明和贝克莱虽然都主张事物只能存在于心内,但两人对心物关系的看法却存在很大的不同。两人都把心看作本体,王阳明把心看作道德的本体,贝克莱把心看作世界的本体;两人都从主体性的角度解释物,王阳明把物解释为事,贝克莱把物解释为观念的集合;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强调要实现心理合一只能在心上下工夫,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强调只有心灵能够支撑事物的存在。因为东西方哲学的差异,王阳明的哲学走向了道德形而上学,贝克莱的哲学走向了客观唯心主义。

  • 标签: 王阳明 贝克莱
  • 简介:所谓现实主义,是一种文学创作技巧,通过描写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真实再现现实生活的本质,这股思潮是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成就了近代欧美文学的巅峰,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交口相赞的好作品。《哈克贝里·费历险记》是比较知名的具有丰厚现实主义色彩的名篇。

  • 标签: 马克·吐温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 现实主义
  • 简介:《哈克贝利·费历险记》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一部重要的作品。在小说中,马克·吐温写到哈克对自由和新文化的追求时,表达出了对现实的失望之感。也正因此,加深了作家对真正符合人民意志的自由与民主的期待。

  • 标签: 民主主义 自由 平等
  • 简介:小说《赎罪》是英国著名作家伊·麦克尤的作品,无论是在文本结构上还是伦理价值上都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精神实质。作者运用了不确定性的写作手法,采用"戏中戏"嵌套结构,将小说中人物所遭受的伦理道德困境表现出来。无论是布里奥妮对自由追寻过程中的道德冲突,还是罗比在战争中经历的善恶冲突,都反映出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中人们受到多元化伦理道德观的影响产生的道德选择的困境。

  • 标签: 伊恩·麦克尤恩 《赎罪》 不确定性 道德困境
  • 简介:自传,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深受美国华裔女性作家亲睐。正是通过自传体书写,美国华裔女性作家叩开了美国主流文学的大门。从黄玉雪的《华女阿五》(1945)到汤亭亭的《女勇士》(1976)再到谭美的《接骨师之女》(2001),读者看到一代代美国华裔女性发人深省、催人泪下的奋斗史。

  • 标签: 自传体 谭恩美 自我身份 美国华裔 解读 《华女阿五》
  • 简介:当代美国华裔女作家谭美处女作《喜福会》在文学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具有很大的文学研究价值。本文主要以现代叙事学理论为出发点,对小说《喜福会》中的叙事人物、叙事结构以及叙事视角进行多方位的辩证分析,进而解析其获得成功的奥秘之处,同时肯定其在文学研究上的价值。

  • 标签: 叙事人物 叙事结构 叙事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