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主持人:程光炜主持人语:2005年以来,我们曾经在《当代作家评论》《文艺研究》《南方文坛》等重要杂志上开辟了"重返八十年代"的栏目,对八十年代文学研究的问题、边界和方法做了一些初步性的探讨。这项工作,是当代文学"历史化"的前奏和铺垫。

  • 标签: 当代文学 《当代作家评论》 《南方文坛》 八十年代 文艺研究 文学研究
  • 简介:新时期文学以来,贾平凹始终走在前列,参与其中,写出了数十部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大量的散文作品,为中国文学画廊贡献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赢得了社会高度关注。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初,他创作的长篇小说《浮躁》、二十世纪末他出版的长篇小说《废都》、二十一世纪初他获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秦腔》等,都曾引起过评论界的普遍好评。贾平凹作为一名专司写作的文人,他不忘文学的初心,坚守并忠于自己的观念,不肯苟与人同,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追求功名利禄,不在意世俗的荣辱,他只坚持他的价值观念和精神的自由。

  • 标签: 新时期文学 贾平凹 长篇小说 二十一世纪初 二十世纪末 茅盾文学奖
  • 简介:一多年来我总想为研究生们写一本带点系统性的文学理论读物,或曰教材。终于,五年前,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学者科研基金为我立了项,题为《文学原理读本》。作为文学研究所的一个以美学和文学理论为主攻方向的研究员,多年来,我给自己定的任务是努力研究并真正把握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给以新的答案。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问题很多,以往学者也论述了很多。近几十年更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

  • 标签: 学术主张 文学观念 中国社会科学院 文学理论 文学研究所 科研基金
  • 简介:随着资本的大量流入,IP产业链上下游的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从根本上说,1P不是靠打造出来的,优质lP需要长期孕育,包括读者热度的积累、口碑的积淀、有效的传播,以及阅读市场的培育与发展等,才能瓜熟蒂落。伴随各类孵化1P产业平台的诞生,阅文集团、中文在线、网易云阅读、阿里文娱、爱奇艺文学等已在这个领域形成竞争之势,但在运行形态上各有不同。如果选对一个好IP,可以在低成本的环境下拍出爆款,是未来网络文学作品IP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 标签: IP 网络文学 文化业态 内容创新
  • 简介: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创造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马鞍形”上扬态势,“一超多强”的发展格局,海量生产的网络类型小说。阵容强大的原创作家,构成今日网络文学的基本业态,表明网络文学已经在作品存量、阅读受众和大众文化影响力上成为中国文学发展的主流。市场的力量成为网络文学高速增长的助推器;呼唤有担当的时代精品成为业界共识;网文出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彰显民族文化软实力;网络文学理论批评开始升温及正视网络文学发展中的局限,是助推网络文学健康前行需要关注的几个焦点问题。

  • 标签: 中国网络文学:发展业态 焦点问题
  • 简介:关于网络文学的起源与发展问题,一直存在着众多不同的说法。但北关华文网络文学最早开辟出文学网络化生存的通道,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网络文学的肇始与兴起,应该从最初的北美网刊中寻找源头与起因。回顾和整理网络文学的“史前史”,清理网文史上那些不能忽略的人物和事件,已成网文研究的当务之急。

  • 标签: 网文起源 《华夏文摘》 《奋斗与平等》
  • 简介:自《人民文学》2010年第2期推出“非虚构”栏目以来,文学评论界关于“非虚构”写作的论争此起彼伏,从具体作品的分析到名称源流的梳理,从作品的社会效应到作为一种文学思潮的观察.都被吸纳进了探讨和研究的范畴。然而,栏目以及发表作品与刊物之间的依存而又越轨的矛盾复杂关系却在一定程度上被模糊了,未能被进一步深入探究。重新回归至《人民文学》推动“非虚构”栏目的行为本身,对其进行本体性考察,耙梳刊物是如何建构“非虚构”的,这将有益于从更深的层面思考和研判何谓具有《人民文学》特色的“非虚构”。

  • 标签: 《人民文学》 “非虚构”写作 本体考察
  • 简介:作为《中华读书报》的大牌记者,舒晋瑜纵横游走于文坛名流之间,自然有着广阔的人脉和丰厚的写作资源。这既是优势.也容易迷失——文人群体惯于趋名逐利,特别看重她的话语权,许多人找上门来,请求她写,她常常被人情包围。

  • 标签: 文学史 个人 写作资源 文人群体 话语权 迷失
  • 简介:爱与死是中古骑士文学中经久不衰的母题。因而,以爱与死的观念演变为视点,透视骑士文学的精神嬗变,进而理解西方文化思想从古典到现代的复杂转型过程,无疑具有特别重要的文化思想史意义。作为法国中世纪骑士文学的经典,英雄史诗《罗兰之歌》和普罗旺斯抒情诗始终贯穿着爱与死的母题。美国当代艺术史家威廉·弗莱明在《艺术与观念:西方文化史》中论及中世纪英雄人物时说:"罗兰和奥利弗以及威廉和奥多的行为准则都显然遵循着‘我的灵魂属于上帝.

  • 标签: 骑士文学 爱与死 嬗变 精神 中古 西方文化思想
  • 简介:2017年,湖南报告文学创作初步形成自己的定位与特征。作家们逐步拓宽题材限度,把握宏大题材的能力有所增强;叙事的维度有所拓宽。选题集中在红色历史、社会热点、民生、军事科技等领域,体现家国情怀与社会介入,既有大历史背景,也有小人物声音。

  • 标签: 在场写作 社会民生 红色历史
  • 简介:1980年代至今,蒙古族女性文学研究已经走过了30余年的发展历程。无论是作为“论证环节”的研究存在,抑或是作为“独立现象”的研究形态,都呈现出其独有的意义和特点,但仍存在碎片化、对民族性的过分倚重、西方理论接受的滞后等明显缺失。

  • 标签: 蒙古族 女性文学研究 “论证环节”研究 “独立现象”研究
  • 简介:民族文学批评的问题意识与范式转变反映在从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到多民族文学批评的过程中.此前的许多关注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研究在“民族性”的内涵和外延之间缺乏明确的区分,导致了民族文学批评指称的混乱。当我们从世界文学格局和中国文学内部来讲,民族性所指完全不同,这有助于今后对少数民族文学民族性的继续深化理解。另一方面,问题意识的发掘是民族文学研究要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推动民族文学批评范式转变的首要问题。

  • 标签: 多民族史观 问题意识 范式转变 民族性
  • 简介:苏童小说被称为“想象的诗学”,而形成这一审美建构的成因,在于他拥有清醒而自觉的母语写作意识。汉语言母语是一种独特的表意语言,苏童充分领悟了母语文学的“会意性”要义,并将其转化为审美想象力,熔铸成特定的创作思维范式,从中彰显了近乎纯粹的母语文学美质。在此意义上,苏童小说作为想象性思维的审美载体。为母语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 标签: 苏童 母语写作 想象性思维
  • 简介:以布迪厄的“文学场”为理论依托和阐释框架,李永东的“租界文化”研究将文学艺术形式与社会生产机制联系起来.避免从内部或外部的孤立视角来切割文学和社会、历史的关联,置作品于客观化和物质性的考察之下,以期达到对文本的理性认知。同样,他在“家族小说”“城市想象”“半殖民文学”三个领域所取得的系列研究成果,通过文本与场域的内外辉映.以个案考察推动全局进展,这使得宏观的史学论述不乏丰盈的文学细节。他的文学批评背后始终透着他的生命体验、人文关怀和问题意识,并在一次又一次的解惑和答疑之中,完成学术生命的自我演绎。

  • 标签: 中国现代文学 租界文化 文学批评 李永东 半殖民 城市想象
  • 简介:摘要在中国与世界各国对话日益频繁的背景下,中英双语宣传、交际人才的缺乏尤显突出,这对中英双语播音与主持专业教学来说是机遇与挑战。要实现培养高质量的中英双语播音与主持人才就必须改革现有的教学体系,打破现有课程结构,突出对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实践训练。

  • 标签: 中英双语播音与主持 教学改革 应用 实践
  • 简介:近些年来,学界陆续出版了洪子诚的《材料与注释》,程光炜的《文学史的多重面孔——八十年代文学事件再讨论》《重返八十年代》,吴俊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料编年》(计划出12卷,第一卷1949-1957已经出版)、《中国当代文学史料丛刊》丛书等。

  • 标签: 当代文学研究 洪子诚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 程光炜 文学流派 乾嘉学派
  • 简介:"说部丛书"是近代商务印书馆的知名品牌之一,其中出版于1903—1908年的十集系列共计100种,呈现出东籍西文兼有,各种类型具备,文言白话作品并收的特点。作为以市场为导向的一家大型民营书局,商务印书馆对于"说部丛书"收入作品的选择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是对"小说界革命"之后社会文化思潮和读者需求的一种回应,也是文学场域变迁在小说出版领域的一种折射;作为在行业中举足轻重的一家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在出版"说部丛书"过程中的选择,又随着丛书的传播和读者接受,在丰富文学场域的同时对文学场域的变迁产生了影响。

  • 标签: 文学场域 商务印书馆 近代小说 十集系列“说部丛书”
  • 简介:作为“70后”乡土文学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作家叶炜的“乡土中国三部曲”——《富矿》《后土》《福地》细致真实地展现了“70后”一代复杂而又独具个性的乡村记忆和经验。“三部曲”既是作者有意识的依托乡村记忆对乡土风物的呈现和乡土精神的反思,又是作者承续千百年来的乡村集体记忆在作品中的无意识表达,还原展现作家自我内化的生命体验对乡土中国古老文明深层的关怀、投射和凝思。这极大地丰富了当下乡土文学表达的现代经验,拓展了乡土文学创作的多维空间。

  • 标签: 乡土文学 叶炜 乡土中国 集体无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