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4 个结果
  • 简介:“现代性”主要涉及到“现代”这个历史时期的主导性价值观念。文学主体论对个体主体性、文学的独立性、理论自性品格和文化民主观念等方面的强调表明其建构体现出了现代性价值诉求的倾向。基于对现代性的“生长”性质以及对文学主体论本身若干方面问题的思考,本文认为,文学主体理论诉求的价值具有中国状况下的“年轻”的现代性特征。确立中国状况下的现代性追求——从“年轻”到“成熟”——的理论架构,不仅是对文学主体论的价值诉求进行判断和认定的需要,在更为阔大的视域内它也表现出谋求、塑造与营构中国现代思想主体性身份的理论努力。

  • 标签: 文学主体性理论 现代性价值诉求 中国状况下的年轻的现代性 主体性身份
  • 简介:<正>一“主体”曾经作为一个光芒耀眼的概念投入当代文学。主体的提出让人重温到了文学的浪漫气质,重温到了文学的一种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尽管许多人对于主体的解释、界说以及使用范围并不一致,但是,这个概念对于当代文学的基本涵义却不难阐明:主体的强调意味着人是文学的灵魂,人的存在是文学的起点、对象与终点。文学应当拒绝将人看作物——这不仅是指作家所虚构的主人公,同时也是指从事文学写作的作家本人。显而易见,主体理论衔接上了“文学是人学”这个由来已久的命题;而且,诸如个性、生命、无意识这些新兴的概念也

  • 标签: 语言崇拜 当代文学 作家 文学批评 外部世界 浪漫气质
  • 简介:<正>一、敏锐的直觉感受能力纵观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艺术家,我们会发现他们身上几乎无一例外都具有一种重要的资质,这就是敏锐的直觉感受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创造主体的一种优秀的个性特征,更为重要的它是创造主体对客体(生活)把握的重要能力。人类与客观现实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关系,就一般而言,这种关系

  • 标签: 主体心理 感受能力 现实生活 个性特征 艺术直觉 情绪记忆
  • 简介:对2003年文学的不同评价中国作协理论批评委员会和上海社科院联合组织了一次对2003年文学的回顾和研讨.由于评价文学的视角和立场的差异,人们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有的认为文学越来越无离于现实,有的则认为文学具有强烈的现实感.

  • 标签: 中国当代文学 文化市场 大众文化 数字技术
  • 简介:重读中国当代文学史成为学术生长点重读中国当代文学史逐渐成为重要的学术生长点。一些学者也以此建构起比较完整的重读思路。程光炜、李洁非在这方面相继完成了系列性的学术论文,引起人们关注。

  • 标签: 中国当代文学史 动态 学术论文 重读 程光炜 李洁非
  • 简介:陈思和在《从“少年情怀”到“中年危机”——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视角》(《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5期)一文中,将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发展比喻为一种生命形态的成长过程,认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生命线有点像人类的生命,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呈现了一个从少年到中年的成长与成熟的主题”,中国当代文学自“文革”后,进入到了中年期,“开始挣脱青春的朦胧枷锁,走向中年人的情怀了”。而“进入‘中年期’的文学的特征是以中年作家的创作为主体,作家逐渐形成自己的成熟风格和对社会的稳定看法。他们不再以理想主义为动力,而是沉入民间大地,履行独立的批判功能,同时也存在着隐患。

  • 标签: 中国文学研究 中国当代文学 生命形态 中年人 成长过程 文学发展
  • 简介:文学创作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劳动,特别需要发挥创作者主体意识的创造精神。在打破文艺由于哲学上机械唯物主义的影响,而形成简单照搬的“反映论”模式之后,作家艺术家摆脱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长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桎梏,突破了对于文艺功能的狭隘理解,思想上获得了很大解放,创作上也获得了很大自由。作家艺术家主体意识的觉醒和重新确立,追求艺术表现上从外部观照的反映甚至是机械化的复写,转向内心世界的揭示,通过敏感捕捉和深入细致地探索人物心灵深处的思想、情绪、感受及其产生的原因与发展过程,在人物心灵世界的细腻刻画和呈示中,开掘人

  • 标签: 心灵深处 精神劳动 阶级斗争为纲 文学世界 毛泽东文艺思想 中国现代社会
  • 简介:主体性哲学的全面分析和批判──读《主体性哲学与文化问题》黄楠森谷方同志的新作《主体性哲学与文化问题》是近年来少有的一本对主体性哲学的全面的分析和批判的专著,说它全面,因为它不仅分析和批判了主体性哲学本身的各个方面,而且分析和批判了主体性哲学在文化哲...

  • 标签: 主体性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文化问题 社会性 主客合一 全面分析
  • 简介:理论的沙场豆官没有任何一种文学理论能够是面面俱到的,尽管它是能够自圆其说的。因了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以及其侧重点的不同,从而导致了大量不同理论派别的应运而生,并且长时间以来,各种理论派别之间又相互争吵,相互攻讦,相互不服气,从而又形成了文学...

  • 标签: 文学理论 文学作品 文学研究 文学史 读者接受 《红楼梦》
  • 简介:2016年暑假.对青年学者李洪华来说。显然是灿烂而愉快的日子。“结束在杜克大学既漫长又短暂、既新奇又单调的访学生活”,“听着窗外盛夏肆意的蝉声”,把“在杜克整理完成的《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研究》、连同基本打烊的(20世纪以来中国大学叙事小说研究》”装入行囊,满怀“一年来的访学也算差强人意了”的欣喜,以及与家人“自驾纵横美利坚,耳濡目染异国风情,徜徉美丽的杜克校园,聆听后现代主义大师和导师的精彩授课”之类的“难忘的记忆”,即将离开美国返回久违的家国,正所谓“漫卷诗书喜欲狂”“青春作伴好还乡”。

  • 标签: 价值 中国现代文学 后现代主义 青年学者 杜克大学 小说研究
  • 简介:主体性实践哲学的系统评论──读谷方同志《主体性哲学与文化问题》杨柄一股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潮最近十余年,主体性实践哲学或曰人类学本体论在中国思想界占有很大的市场。它被颂扬为“创造性的启蒙哲学”,“这一哲学建构不仅是面向中国的,而且是面向世界的”。这...

  • 标签: 实践哲学 李泽厚 主体性哲学 社会主义性质 马克思主义美学 世界观
  • 简介:伴随当代思想方式、思维方式以及言说方式的变革或转型,现代性理论范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危机,“后理论”或“理论之后”等议题成为学术反思的前沿热点问题。从批判理论的视域看,“后理论”应该是一种具有解构批判精神的后现代性理论范式。“后理论时代”的文学理论重构,不仅仅是当代文化急剧变化的一种回应,它更是一种批判性的质疑。因此,现实关切和批判向度成为当代文学理论重构所亟待解决的文化政治议题。

  • 标签: 后理论 后现代性 后形而上学 文学理论重构
  • 简介:当前中国大陆的文化研究正面临着重重困境,困境之一便是作为"问题式"的"理论之后"的发生。本文以最具代表性的伊格尔顿的相关论述为考察中心,通过对其思想脉络的清理与问题意识的把握来探明文化理论真正的限度所在及其超克的可能。本文认为伊格尔顿视域中文化理论的限度实际上包括了文化理论自身的限度与后现代主义的限度两个维度,伊格尔顿对二者的批判是合二为一的,不能分开来看。"理论之后"的超克则在于要以否定之否定的方式重返宏大叙事/马克思主义以及要为文化理论寻找到它的伦理学基础。

  • 标签: 文化理论 理论之后/后理论 伊格尔顿
  • 简介:后殖民理论研究的历史由来已久,日渐成为一门显学。“自有殖民行为,就有对于殖民主义的批评,人类反殖思想历史悠久。”2014年6月,赵稀方教授主编的“后殖民理论经典译丛”——《白色神话:书写历史与西方》、《逆写帝国:后殖民文学的理论与实践》、《在理论内部:阶级、民族和文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 标签: 后殖民理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后殖民文学 疆域 历史由来 理论与实践
  • 简介:中国少数族裔文学在中国由帝制王朝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的过程中,融入中华民族宏大主体建构的洪流之中,并在1980年代获得族别文化主体的自觉,又于接踵而来的全球性资讯文化一体化的浪潮里产生了认同的危机。通过历时性的考察,可以发现中国少数族裔文学的认同发生了转移。作为中国文学的有效组成部分,少数族裔文学提供了多样性主体选择的可能:以差异性的表述描绘了同一性的中国,正是多元的主体建构使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生生不息的活力所在。

  • 标签: 少数族裔文学 文化认同 主体 同一性 多元化
  • 简介:<正>欣赏愉悦的获得——作品客体向接受主体的转化被作家创造出来的作品一旦获得物质特性就成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它是社会和个人的接受对象,是作家用来进行交流的符号和手段。在此交流过程中接受者和接受对象相接触,新的矛盾运动再次展开。

  • 标签: 作品 辩证运动 文学创造 接受主体 主体与客体 文学接受
  • 简介:<正>邢贲思在《人民日报》(1990年8月10日)上发表文章说,不能离开生活源泉谈主体性。文章指出,《论文学的主体性》这类文章,把主体性和生活源泉绝对对立起来,对前者竭力抬高,对后者竭力排斥,实质上宣扬了一种唯心主义的文艺观。主体在文艺创作过程中的作用应当充分肯定。首先,文艺作品的对象虽是生活,但来自生活的素材并不是艺术品,这些素材只有经过作家的加工、提炼,才可能成为艺术品。这种加工、提炼包括对素材的筛选,对

  • 标签: 生活源泉 主体性 素材 作家 艺术品 文艺观
  • 简介:<正>悲剧快感发生的主体生理心理机制问题,一向被人们当作一个美学难题。现代心理学理论中有一个决定论原理:人类的一切精神活动都是由一定的生理机能所决定的,精神与肉体是互相统一的。这就启发我们,悲剧快感发生也应该可以从人类的生理心理机制方面找到说明。达尔文早就推想人类审美快

  • 标签: 悲剧快感 现代心理学理论 精神活动 生理机制 大脑皮层 达尔文
  • 简介:凌河研究现代文学,已有十多年的时间。她一直是很刻苦的。刻苦的努力,使她积累了丰厚的现代文学知识,在一些问题上取得了令人欣喜的研究成果,表现出当代年轻学者对历史纵深的勇敢审视和深沉思索。她大胆探索,敢于在前辈学者没有或较少涉足的领域中,开拓自己的研究道路。她的一部30多万字的专著《中国现代派文学引论》,就鲜明地体现出她的理论风采。

  • 标签: 现代文学 现代派文学 前辈学者 梅雨之夕 研究成果 艺术分析
  • 简介:<正>文学运动卷和文学理论卷,以两卷共一编的编撰形式,作为《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的首编,连同其他七个兄弟编:小说编、报告文学编、散文杂文编、诗歌编、戏剧编、民间文学编、外国人士作品编,合在一起,构成并体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解放区文学的基本内容和总体风貌.

  • 标签: 文学运动 中国解放区文学 文艺运动 《讲话》 文学理论 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