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汤因比在《历史研究》绪论中说:事实与虚构之间并没有清晰的界限.他以《伊里亚特》为例指出,如果你拿它当历史来读,会发现其间充满了虚构;如果你拿它当虚构的故事来读,又发现其中充满了历史.所有的历史都同《伊里亚特》相似到这种程度,它们不能完全没有虚构的成分.

  • 标签: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不确定性 《历史研究》 虚构 汤因比 故事
  • 简介:2005年6月,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与《文艺争鸣》杂志联合召开的“文学新世纪与新世纪文学五年”的研讨会上,我曾说过,“文学新世纪”是一个文学批评的术语,而“新世纪文学五年”已初步具有了文学概念的含义,只不过现在就明确地指认它恐怕还为时尚早。但这样的提问方式说明,它有了一定的讨论空问。例如,“新世纪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区别,相对于“新时期文学”、“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即“当代文学”来说,

  • 标签: 新世纪文学 当代文学史 “十七年文学” 新时期文学 沈阳师范大学 “文革文学”
  • 简介:近些年来,由于知识界的分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出现了杂语共生的良好态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譬如,持不同价值立场的学者,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叙述出现严重分歧,相互之间唇枪舌剑,很难真正对话与沟通。这有点像“盲人摸象”,摸到尾巴的说它是根绳子,摸到腿的说它是根柱子一当代文学因此被切割为不同问题的碎片。在这一困境中,研究者如何摆脱各自的片面性以达到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整体关照,如何在多元对话中呈现当代文学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如何清理不同的文学叙述之间的关系,

  • 标签: 中国当代文学史 当代文学史研究 困境与出路 程光炜 当代文学研究 “盲人摸象”
  • 简介:主持人:程光炜主持人语:2005年以来,我们曾经在《当代作家评论》《文艺研究》《南方文坛》等重要杂志上开辟了《重返八十年代》的栏目,对80年代文学研究的问题、边界和方法做了一些初步性的探讨。这项工作,是当代文学"历史化"的前奏和铺垫。众所周知,中国现代文学在80年代的兴起,逐渐成为一个相对成熟和高水平的学科方向,根本的原因来自于它的"古典文学化"。也就是,

  • 标签: 中国当代文学 现代文学 初步性 文学化 南方文坛 程光炜
  • 简介:文学的价值:无用之用,众用所基2007年可以说是在为当代文学还需不需要存在争论了一年。这要从2006年底德国汉学家顾彬的一次谈话说起。顾彬在一次与记者的谈话中认为,中国当代文学都是垃圾。尽管后来证实,这不是顾彬的原话,他只是针对一些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来说的,这是媒体掐头截尾地故做轰动之语,这也是媒体惯用的方法,这不去说它,不过顾彬对中国当代文学不满意却是真的。

  • 标签: 中国当代文学 贫困 文学的价值 无用之用 文学作品 汉学家
  • 简介:1986年,陈涌在与刘再复的论战中指出:“现在确有少数人,在‘发展’马克思主义或者在‘文学观念更新’的名义下,对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弃置不顾,甚至加以贬斥。这不是一个小司题,这是一个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命运,关系到社会主义文艺在中国的命运问题。”虽然直到现在仍然有人否定这个判断,认为“主体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之义,文学主体性的见解大体上也是合乎马克思主义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文学活动问题上的具体运用”。但是,中国当代文学在发展中还是不可避免地分裂了。

  • 标签: 中国当代文学 分裂 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文艺 主体性问题 文学主体性
  • 简介:<正>谢冕在《没有主潮的文学时代》(《文艺争鸣》88年3期)一文中指出:中国如今活着的几代人,不论他肯定或是怀疑,乃至否定当前的开放形势,也许还有极少数的人例外,但就绝大多数正常人而言,无不憎恶和唾弃文化禁锢和文化专制。社会的大倒退惊醒麻木温顺的灵魂,绝望的再生,废墟上的痛苦觉悟,鼓涌着一种不屈不挠的冲激力,中国文学很难重入地狱,因为它已窥及人间的曙光。即使有再大的折

  • 标签: 中国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 世界文学 文化专制 废墟 曙光
  • 简介:60年前,一位诗人用“时间开始了”这样富有感受性和感染力的诗句,向新中国的诞生和祖国的历史翻开崭新的一页,表达了中国文学界的崇高敬意。祖国历史重新开始的时间,也意味着祖国文学的历史时间的新的开始。60年的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证明,纵观中国几千年历史,我们的文学从来没有过如此直接地、紧密地与祖国的血脉息息相通,与祖国的命运共振相连。

  • 标签: 中国当代文学 历史时间 祖国 感染力 感受性 新中国
  • 简介:一、由观念的认同与疏离马尔克斯对20世纪后期中国文学的强烈刺激与深刻影响,已成为文学上一个不争的事实。美国比较文学家约瑟夫·T·肖认为:“各种影响的种子都可能降落,然而只有那些落在条件具备的土地上的种子才能够发芽。每一粒种子又将受到它扎根在那里的土壤和气候的影响。”以此分析马尔克斯在现代中国传播与接受之原因主要有二:

  • 标签: 中国当代文学 魔幻现实主义 拉美 马尔克斯 中国文学 现代中国
  • 简介:A“当代中华文学”一词的提出,并非哗众取宠,而是对当代文学学科进行深入反省的一个结果。“当代文学”的学科构建问题早在1985年唐驶先生的《当代文学不宜写》(《文汇报》1985年10月29日)那篇短文中就已显露端倪。上世纪90年代起,有关当代文学学科危机的言论便不时出现。进入21世纪以来,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仍在持续。杨匡汉近年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在谈及当代文学学科建设时不无忧虑地指出:“当代文学是发展中的学科,也是充满了风险的学科。它的不确定性是制约学科发展的不可改变的因素,

  • 标签: 中华文学 文学史教材 中国当代文学 文学学科 语境 《文汇报》
  • 简介:2016年6月6日,由吉林省文艺理论研究室、《文艺争鸣》杂志社、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中国当代文学料研究中心成立暨学术研讨会"在吉林省长春市松苑宾馆隆重召开。来自国内二十余所高校、科研院所的三十余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就强化史料意识,助推当代文学研究"历史化"问题展开了研讨。《文艺争鸣》主编王双龙主持了开幕式,

  • 标签: 当代文学研究 中国当代文学 文学史料 历史化 文艺争鸣 史料研究
  • 简介:洪子诚先生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领域成就卓著的大家,1999年私家撰述的《中国当代文学》的出版,使他著名文学家的身份进一步得到确认。相对于已有的各家文学,此书在不少方面都有有力的突破,在当代文学的撰述上给人深长启示,也引发了许多讨论,包括总结优点和分析限度等不同方面。如今十年过去,再读此书,笔者感觉很深的一点,也是该书的重要成就之一,乃在于写作者的主体性在文学书写中得到了充分又恰如其分的体现。

  • 标签: 文学史写作 洪子诚 《中国当代文学史》 体性 当代文学史研究 文学史书写
  • 简介:地缘空间于自然和文化资源上的分布不均,直接为政治干预创设了前提,并由此使其再也无法以一种天然的固有面目现身。不同的地缘空间可能预示的是不同的利益与权力,甚至是“不同”本身,在虚弱的他者眼里有时也会成为某种威胁,进而唤起其出于自卫的攻击本能。原初的地缘面貌包括其中的文化形式由于人这种“政治动物”(亚里士多德语)的存在,总是不断遭罹着后者欲望的修正。正如大卫·哈维所言:“但是地理差异远远大于纯历史地理的遗产。它们总是不断地被当前发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态过程所再生、维持、破坏及重构。”可以说,城市空间的构筑正是人类之于天然地理历史遗产最为积极且自觉的改造;作为一个政治事件,

  • 标签: 地缘政治 历史地理 中国当代文学 身份危机 农民 视域
  • 简介:很荣幸参加这次会议,对当代文学的史料问题有了更多学习的机会。我结合自己的研究谈谈对于史料的想法,也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一、我做的基础工作在座的学者都是当代文学料研究的发起者和践行者,我从各位的著述中受益良多,

  • 标签: 《废都》 当代文学 批评指正 文学史料 孙见喜 践行者
  • 简介:中国文学理论研究正面临新的困难与挑战,为使相关研究从编年体、文化性、人性论等视角逐渐向文学本体和文学性视角回归,也为探讨中西文学性观念的理论异同与实践差异,上海财经大学中国文化理论原创中心、《文艺理论研究》编辑部、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原创》集刊编辑部于2015年1月10日,在上海财经大学同新楼联合举办了"文学性视角下的中国文学"高层学术论坛。论坛共邀请华东地区文学研究专家、学者三十余位,对相关问题展开了多层次、跨学科的深入讨论。

  • 标签: 中国文学史 高层学术论坛 财经大学 中西文学 华东地区 人文学院
  • 简介:2015年,因缘际会,重新阅读或补读了现当代近百余位作家的代表作。这次收割式的阅读给我意外的感受是,不少作品虽然在某一时段引起了比较强烈的反响和关注,但是今天看来,却似乎有了“浅薄”的感觉。但是有一部小说却是我阅读中的例外。这部作品在当年,甚至在当下——依旧被文学界有意无意的忽视着。我们说有许多作品,忽视了也就忽视了,没有什么。但是有的作品,却是不能忽视的。你忽视了它,几乎就等于忽视了一个时期文学的真实高度。

  • 标签: 当代文学 盲点 作品 代表作 现当代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