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时光复旧,母亲的脸褪去仅有耳朵二两光泽我找不到一盏灯,去照亮母亲皱纹里凹陷的影。只有母亲的唠叨,在深夜里次第重生我躲了它千万次,它的影子依旧如这易碎的青春。破碎的,还有母亲的梦。

  • 标签: 影像 时间 母亲
  • 简介:电影文学语篇是叙事语篇的一个特殊形式。本文通过对日本电影文学语篇的叙事分析,从叙事学角度阐释了日本电影文学脚本的叙事者、叙事意图、互文性等的概念和应用,提出了"客事"和"本事"、"故事"、"叙事"叙事学四分法,进一步分析了电影文学语篇的叙事者和叙事意图。

  • 标签: 日本电影 语篇 互文性
  • 简介:朱朱的第四部个人诗集《故事》出版于2011年,其主题包含着两个层面的怀旧。一是作为文化共同体的一员对构成经典文本与集体记忆的某些人与事的复写,如《江南共和国》的柳如是,《再记湖心亭》的张岱,《海岛》上的放逐者苏轼,《多伦路》旁的解剖学家鲁迅,等等,是诗人那种故事新编式的写法的延续。朱朱一直致力于此,比如重构《金瓶梅》的那组《清河县》。

  • 标签: 叙事伦理 解剖学家 文化共同体 经典文本 集体记忆 柳如是
  • 简介:李佩甫是当代乡土文学作家的代表,在他的笔下,现代乡村中的矛盾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他对于人物的刻画也显得尤为突出,那些人性都被他清晰地展现给了读者。在研究李佩甫的小说时,权力叙事与离土叙事是重点,本文便通过总结李佩甫的作品风格,进而对其离土叙事与权力叙事进行研究,努力去探讨和分析其作品中叙事特点的价值与不足。

  • 标签: 李佩甫 文学创作 叙事 特点
  • 简介:小说的阅读,总是要先弄清楚作者想要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如何开始、如何发展,最后又是如何结局的。一般说来,时间是小说最重要的结构维度。英国女作家伊丽莎白·鲍温说:"时间是小说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我认为时间同故事和人物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凡是我能想到的真正懂得、或者本能地懂得小说技巧的作家,很少有人不对时间因素加以戏剧性的利用的。"

  • 标签: 苏童小说 空间叙事 鲍温 结构维度 秋仪 陈家花园
  • 简介:作为西方思想史上最具奠基性的哲学作品,《理想国》同时也是一个文学文本。柏拉图至死都在反复推敲的该书的开篇,是一扇寓意丰富的"众妙之门"。其叙事结构实际上呈现为"双重叙事",文本中的"我"也被分化为双重自我。开篇中时间的选择、地点的设定、人物的出场顺序与事件的展开逻辑均与全书主题的呈现遥相呼应。对话和叙事体裁避免了哲学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淖,但大量象征性隐喻的存在也使得对文本的解释经常性地成为谜团。对隐喻的审慎阅读和节制阐释更符合柏拉图哲学的整全风格。

  • 标签: 《理想国》 叙事 情境 隐喻
  • 简介:城市在中国的发展尽管已百年有余,然而"中国社会在本质上是乡土中国"(1)的特征时至今日依然如故,城市叙事也从未与乡土叙事平分文学格局,尤其是作为内陆省份的山西,关于城市的叙事一直是其薄弱之处,焦虑如影随形。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以60后、70后、80后为创作主体的"新锐作家"日渐成熟,关于城市的书写渐渐多了起来,这种状况开始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观,但身处内陆的作家们如何面对城市文化?

  • 标签: 城市性 乡土叙事 内陆省份 文学格局 乡土中国 身份焦虑
  • 简介:20世纪90年代女性的"个人化"写作成为文坛一道靓丽的风景。在女作家们的"镜城突围"中,陈染无疑是一个令人瞩目的典型"个案"。在陈染的小说,从叙述人的选择、叙述框架、建构女性话语系统等方面,解构传统叙事空间;利用内焦点叙事,意绪化的解构,颠覆性的话语和象征性的意象,使故事的物质形态与意蕴内核充满诗意;在表达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中,呈现出女性文本的审美系统和审美理念。

  • 标签: “个人化” 叙事人 叙事空间 叙述框架 象喻系统
  • 简介:作者在撰写《哈利·波特》系列故事的时候使用的叙述体系在分类上属于深层叙事,在故事中存在四个行动位,分别是客体、反对者、主体和帮助者。故事中主体的对立面始终是反对者,但帮助者和客体的身份却是变化的,所以每个故事中都存在一样的线索,但故事内容却不同。作者将小说定位于民间故事体系,该体系最大的特点即存在着很浓烈的隐喻性,满足了故事稳定性的需要。故事中帮助者和客体发散了故事的结构,使其有了变化,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故事中反对者和帮助者身份的变动给整个故事增加了悬疑感和紧迫感。

  • 标签: 故事结构 行动位 主体 《哈利·波特》
  • 简介:在巴赫金复调理论关照下,《喜福会》在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人物关系中呈现出复调特征。使各个人物和她们的声音处于同一空间,相互碰撞的同时,相互沟通,反映出社会文化多元化的特点,表达了中美文化冲撞融合的主题。

  • 标签: 复调理论 《喜福会》 叙事
  • 简介:薛忆沩属于"归来"的作家,他的第一个长篇小说《遗弃》1989年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得到学者何怀宏等的关注,后又被艾晓明、周国平等推介,曾引起一定反响。艾晓明盛赞《遗弃》是这样一本描写个人在内心中与世界对峙的书,它出版于1989年3月,好像一个预示。它预示了"一个所有人伟大的时代注定结束,而一个零散的、日常生活的时代、一个每个人必须面临自己,替自己拿主意的时代注定到来"1,"《遗弃》以个人的、不安的、

  • 标签: 系列小说 周国平 何怀宏 湖南文艺出版社 一本 纳博科夫
  • 简介:吴历(字渔山,1632-1718)研究在明清天主教和中国绘画史研究领域都并非新鲜的话题。自20世纪初中国历史学学者开始整理吴历生平资料并辑录和笺注其诗画作品以来,关于吴历的研究成果持续不断地涌现。无论是陈垣(援庵)于1937年撰写的《吴渔山先生年谱》、方豪写于1969年的《吴渔山神父领洗年代、晋铎地点及拉丁文造诣考》,还是当代的吴历研究专家章文钦,在其吴历研究著述中都曾留意过吴历何时皈依天学(即天主教)这个问题。

  • 标签: 吴历 皈依 教授 学时 中国绘画史 中国历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