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认知功能语言学关于语序的研究多集中在语言成分的时间顺序,对语言成分的空间顺序未予以足够重视,使语序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得不到统一的解释。引入语言结构的空间顺序的观点,尝试对一些语序现象作出统一解释,并提出在时间顺序之外,空间概念顺序作为语序的一种生成机制的事实,它反映出人类独立于时序的认知成果。该研究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对语序的认识并给不同语言的语序找到统一的解释。

  • 标签: 语序 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认知
  • 简介:本文基于概念合成理论的分析框架,分析了隐喻构词、转喻构词和"隐喻+转喻"等三类创新构词的概念合成方式。在此基础上,对创新构词产生和使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创新连接与创新构词之间的关系。

  • 标签: 创新构词 隐喻 转喻 合成空间
  • 简介:本文采用语料库证据支持的方法,重点考察了科技英语的篇际词汇增长模型。研究表明,现有的数学模型(Brunet模型,Guiraud模型,Tuldava模型及Herdan模型)不能精确地描述科技英语词汇增长曲线。通过对幂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比较分析,本文构建了新的词汇增长模型,并应用此模型推导出科技英语的理论词汇增长曲线及其95%双向置信区间。本研究对EFL教学有显著意义。新的词汇增长模型可用于推断任意给定语篇的词汇量以及生成任意词汇量需要的语篇数。

  • 标签: 篇际词汇增长 词汇增长模型 对数函数 幂函数
  • 简介:现代西方修辞学和认知语言学在对语言、修辞和认知关系的假设上表现出一定的一致性,因此深入考察修辞与认知的关系对修辞学的发展或有所裨益。结合意象图式、语篇分解等理论,文章对语言中的修辞行为进行分类,建立了基于意象图式的修辞分析模型。该模型包括修辞行为产生的心理动因和语篇维度两个方面。说话者在每个基本语篇单位中,在语调(或句读)单位、小句、命题和话语行为四个维度上,通过对主导意象图式所对应的知觉组织原则的遵循或违背实现修辞行为,最终通过这些基本修辞行为构建整体语篇所要达成的修辞效果。

  • 标签: 知觉组织原则 意象图式 语篇分解 认知修辞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当代华裔美国作家徐忠雄的代表作《家园》是一部以空间形式来探讨族裔问题的书。在多重文本空间的交织中,主人公陈雨津以“在路上”的空间迁移绘制华人在美国的空间地图,以此抵制空间归属感的丧失,在空间定位中完成族裔历史的挖掘和族裔身份的重建。本文试图考查文本的多维空间架构与主题生成的关系,进而拓展空间叙事学的理论建设,得出结论认为华裔美国文学的空间叙事具有美学和哲学意义并传达了独特的种族伦理,空间叙事学研究是探讨文本意义的有效手段。

  • 标签: 《家园》 徐忠雄 空间叙事 种族伦理
  • 简介:本文首先揭示莱考夫(Lakoff)将转喻扩大到句子层面而引发的弥散性问题,进而分析拉顿(Radden)和科维克瑟斯(Kvecses)的进一步泛化及其所造成的系统冲突和弥散,最后追溯这一问题的哲学渊源并剖析其症结。研究发现,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研究存在两点不足:一是没有对隐喻进行逻辑的分类和归结,使其理论体系显得混乱与矛盾,二是把隐喻问题无限泛化。

  • 标签: 认知语言学 隐喻 混乱 矛盾 泛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语法学者对“HOME空间构式”(如gohome)有不同的解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受传统语法影响,认为home是副词;另一种受生成语法影响,认为home是“光杆名词”或“轻名词”,构式中存在“虚位介词”。本文从认知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角度探讨HOME构式的形成机制,认为home是路径-背景合并型的卫星语,是语言内在的语法机制(词汇化、标记性)和人类的认知规律(典型范畴、认知突显、经济原则)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研究对广义的“运动动词+空间名词”构式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 标签: HOME构式 词汇化 标记性 认知机制
  • 简介:空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方式之一,人们生活在空间中,就必然会去认识空间,从而形成概念空间或认知空间。但认知空间在语篇中是如何表征的,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根据认知语言学观点,探讨了语言的线性特征与象似性,空间语篇表征中的符号基础,空间语篇表征的象似性。研究表明,语篇空间的三个维度反映了人类方向的三个主要维度:横向(左/右)、纵向(上/下)和纵分向(前/后)。这三个维度是空间语篇表征的基础。人们在组织语篇时,总是会根据空间顺序和空间图式来进行,因此,语篇空间与认知空间之间必然具有象似性。

  • 标签: 空间 语篇表征 象似性
  • 简介: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擅长书写诡异奇绝空间,在其抒情诗歌的空间抒写上也独具一格。从"空间实践""空间的再现""再现的空间"角度考察其诗歌,爱伦·坡分别塑造了表达奇异理想的未知空间,体现诗人对现实绝望的实存空间,激发读者神圣想象的历史空间,以及阐释爱与美归宿的死亡空间。在爱伦·坡的诗歌中,充分体现了诗人在有限的诗歌形式之内,对空间抒写的思考与探索,展现了抒情诗空间塑造的奇妙之处。

  • 标签: 爱伦·坡 抒情诗 空间 叙事
  • 简介:当代作家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在长篇小说《历史人》中塑造了一位激进的社会系大学讲师霍华德·科克。小说的基调偏灰暗,城市的意象描摹透着一股神秘感,一幅幅激进年代的现代化城市颓废图景跃然纸上。这一城市附魅的过程从物质到精神建构了多层城市空间,这与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辩证法有着契合之处。从空间实践到空间表征再到表征性的空间,《历史人》的画轴里流淌着现代化的商业物质、激进派的精神革命和漫游者的欲望凝视。列斐伏尔三元辩证的框架将城市空间压缩至异质空间,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注定要毁灭异质成分,得以创造新的历史面貌。小说蕴含着作者对英国剧烈的社会历史变迁的深刻忧思。

  • 标签: 历史人 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 城市空间 空间三元辩证法 都市漫游
  • 简介:俄语中有一部分词汇,无论从理解或运用上都存在一定的难度,而这些词汇在我们阅读和翻译的过程中不仅经常见面,而且容易用错。如将“现在如果没有书籍报纸,乡村里任何一个人的生活都是不可思议的。”这句话译成俄语,那么“乡村里”是译“вселе”还是“населе”?对于前置词в,на的运用这类问题,不仅中国学生感到有些为难,就连苏联报刊中也常常出现错用的情

  • 标签: 中国学生 空间意义 HA 抽象名词 表示空间 专有名词
  • 简介:Seminar教学范式最早于18世纪在德国的大学产生,后来,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改革中又成为一项重要的改革措施。Seminar教学范式旨在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的和有深度的大学学习体验,强调学生不但要成为知识的接受者,而且要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创造者。本文将Seminar教学范式应用在商务英语案例教学中,初探其课堂教学模型

  • 标签: SEMINAR教学范式 商务英语案例教学 课堂模型
  • 简介:复合空间论与关联论具有想似的语言哲学观,可以从三个主要的理论方面进行阐释:言语的借代功能观、在线推理观语义信息复合观.两论想似性的对比分析能从宏观方面指导我们形成正确的言语交际观和语言的研究方法,为互补性、整合性研究开辟道路.

  • 标签: 复合空间 映射 投射 复合 派生结构
  • 简介:本文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讨论中国外语学习者GP句句法分析模型。研究以DO/S歧义句为基点,采用翻译与访谈式内省法相结合的方法发现:中国学习者多使用串行加工模型,甚至不惜“窃用”或局部结构型变以达成串行理解的完整性;串行加工受语义驱动,并行加工受句法驱动;动词类型、词汇信息与结构频率影响加工模型的选择。

  • 标签: 串行模型 并行模型 花园路径句
  • 简介:本文旨在通过讨论语言的问题提出并解决语言教学的问题。首先,将英语系统各模型按照发展脉络、观点的理论共同点分成三类:英语系统的三分模型、二分模型和整体一分模型。这体现出了全球化背景下英语在国际交流中的角色变化,即各变体的重要性逐渐均衡,国际通用语(EIL)的功能更加突显。在分析比较各模型的基础上,借鉴Yoneoka"英语伞"理论将EIL要素细分成语言要素、文化要素和交际要素,形成相对更全面的整体一分模型——伞型国际英语模型(REU)。其次,大学英语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成基于计算机和课堂(CCB)的新教学模式,体现出全球化的发展引起了英语理论和英语教学方式的发展。在EIL情境下,中国学生未来的交际对象可能来自不同国家,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应该在教学中得到更多的重视。最后,结合CCB模式,将REU与之相结合,形成"改进的CCB模式"的框架设想。

  • 标签: 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 全球化 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教学模式 大学英语教学
  • 简介:诺兰和他的电影2010年7月起在全球上映并引起轰动的《盗梦空间》(Inception)是导演诺兰(ChristopherNolan.拥有英美两国双重国籍)的最新作品。上映两个月后该片的全球票房达到了七亿多美元。

  • 标签: DREAM 空间 解读 2010年 双重国籍 新作品
  • 简介:乔治·艾略特是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杰出的女作家,《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她的自传体小说。小说描述了主人公麦琪短暂的生命中与大自然、社会以及家庭乃至个人的抗争与妥协的故事。该文通过空间批评理论分析小说中的景观空间-麦琪生长的弗洛斯河和圣奥格镇;借助空间批评理论重点探析空间的社会文化属性以及主人公麦琪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个人空间

  • 标签: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 景观空间 社会空间 个人空间
  • 简介:空间而言,人有对前后、左右、上下这三个基本维度的感知,这表明空间具有三维。就时间而论,人有过去、此刻与未来的感知,而这三种时间处于一条线上,这表明时间是一维的。如果说时间可以通过空间来获得语言表达,或者说"时间就是空间"的话,那么,语言表达中的时间究竟是一维的呢还是多维的?围绕这一问题,我们主要以英语和汉语中时间的空间语言表达方式为思考对象,试图探讨两种语言中关于时间概念的空间表达是否存在维度上的差异。如果存在维度上的差异,那么这种差异会给语言范畴和认知范畴二者的关系带来什么样的思考呢?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我们从时间与空间二者的概念性质及表现形式出发,针对汉语关于时间的维度表达而进行分类研究。我们发现,英语中关于时间的空间表达具有二维性,而汉语关于时间的空间表达却具有三维性。这一发现说明"认知决定论"会受到"认知相对论"的挑战,因为语言范畴虽然要受认知范畴的支配,但并不完全由认知范畴决定。英语和汉语二者在时间概念的空间表达上的差异关系着哲学和认知科学等领域诸多极具研究价值的问题。

  • 标签: 时间概念 空间语言 语言范畴 认知范畴 认知决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