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格赖斯循环"关系到语用学与语义学之间的分野,是语用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话题。首先梳理了语义学与语用学界面之争的不同观点,分析了语用介入与含义可取消性之间的关系,然后尝试性地提出了消除"格赖斯循环"的方案,重新界定了语用学的范畴,指出了显义不可取消,最后对Bach(2002)、Levinson(2000)、徐盛桓(2006)等提出的消解方案等进行了讨论。

  • 标签: 格赖斯循环 含义 显义 可消性 语用介入
  • 简介:关于英语中的THERE-存在句(THERE-ExistentialSentence),国内外语法界已有不少论述。本文拟就这种存在句的主语(包括表意主语和语法主语)和谓语提出几个问题就教于专家及同行们。

  • 标签: 存在句 THERE 关系代词 不可数名词 主位 被动语态
  • 简介:本文旨在分析专业交际学(TechnicalCommunication)的课程设置特点及其理论依据,思考现有专业英语课程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探讨课程设置改革的新思路及开设专业交际学课程的可行性.主要内容包括:1)国外TC课程设置研究;2)TC教学与ESP教育;3)现有的课程体系评价与改革思路.

  • 标签: 专业交际学 专门用途英语 科技文体 共核英语 平台加模块
  • 简介:作为英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拜伦的诗歌气势磅礴,包罗万象,抒情与讽刺运用自如。他四处游历的经历和传奇般的人生故事更使他声名远播。他笔下那些热情洋溢,追求自由的男主人公们仿佛是他自己的缩影,常常与这些典型的"拜伦式英雄"同时出现的还有众多女性形象,然而拜伦透过男性视角主观地将这些女性刻画为男性审美理想的载体。女性压抑的自我和话语权、作为男性的无私奉献者,与"拜伦式英雄"所呈现的个人主义、追求正义、富有人道主义精神背道而驰。本文将通过女性批评的角度对比典型的"拜伦式英雄"和拜伦诗歌中的女性形象,希望能更深刻地理解"拜伦式英雄"的创作动机以及还原其背后真实的女性形象。

  • 标签: 拜伦式英雄 女性主义 女性形象
  • 简介:把鲁迅翻译研究分成翻译思想与思想翻译两个维度。翻译思想体现在对翻译的内部与外部两个层面的研究,以'真善美'为特质,以'立人'、'救人'、'新人'为目标。思想翻译迄今鲜有提及,形成了对鲁迅翻译研究领域的一大空白,从国民性、现实性与艺术性层面对思想翻译加以探析。

  • 标签: 鲁迅 翻译思想 思想翻译
  • 简介:《呼啸山庄》不是一本容易讨论的书。书中的人物个个都备受情感的折磨,都在非理性地做出对他人内心世界错误的判断。人类理性是全部人类关系和人类文化的基础,在特定的场合和时间,我们每个人都会处于人类理性盲点的某一点。在《呼啸山庄》这样的世界里,相互排斥的力量不断充斥在每一个环境里,每一个群体里,每一个家庭里,每一种关系中,以及每一个人的自身里,要触及他人的心灵感知其路途是艰难的。

  • 标签: 理性的盲点 理智 情感
  • 简介:一、引言大学英语考试(CollegeEnglishTest)是配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于1987年推出的,最初只在部分重点院校中进行,后推广至全国各类院校,每年参加考试的人数也由10余万人增加到近300多万人,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英语水平测试,也是世界上最为庞大

  • 标签: 大学 英语考试 后效作用 应试学习 题型改革
  • 简介:本文详细探讨了背诵课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作用,结果发现,背诵课文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词汇、短语和习语知识,增强学生的结构意识,有助于克服交际教学法的某些缺陷,弥补语言"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差距,提高学生口语和写作的流利性和准确性。此外,本文以《新视野大学英语》中的课文为例,提出了一些旨在充分发挥背诵课文的作用的有效办法,建议教师根据语言的特征,文章的体裁,篇章的功能,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使学生熟练地背诵全文或课文的部分段落,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这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 标签: 背诵课文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 学生 语言运用能力 再论 新视野大学英语
  • 简介: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个古老而迷人的话题,从古至今有无数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参与了它的讨论。讨论主要集中在语言和思维是否可分,如果可分,是谁决定谁。在众多观点中,针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争议颇多。但以往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讨论虽然不少,绝大部分研究都显得实证不足。本文拟从一个新的角度———手语研究的角度再次探讨这一假说,希望能够通过大量的手语实证研究,包括手语失语症研究、手语者视觉感知实验和手语者大脑电势实验等证实这一假说,即语言能够塑造思维,影响思维的发展和形成。

  • 标签: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思维 手语
  • 简介:本文围绕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日汉句法,以大数据带来的启示为切入点展开研究。首先,列出大数据概述,分析大数据为语言学研究提供的新支持,特别提到大数据下的认知语言学研究;然后,基于5个方面提出大数据给日汉句法研究带来的新思路;最后,针对大数据带来的三个转变与日汉句法研究提出自己的看法。

  • 标签: 认知语言学 日汉句法 大数据
  • 简介:本实验是研究一个特定的评估英语水平的语音识别技术的应用程序。这个应用程序叫做Versant英语口语测试,此测试在不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国家中进行,以验证是否在英语作为第一语言的国家测试时,测试结果会受到影响。就像Chun(2006)所建议的那样,这个研究比较了在非英语环境下的考生和那些在英语环境中的不同考生所取得的测试结果。为了能够确定Versant测试是否比其他英语水平测试更易受到语言环境相关因素的影响,本研究将Versant测试分数分别与在非英语环境中进行托福考试考生的托福成绩,以及在英语环境中进行托福考试考生的托福成绩进行相关性分析,随后对比两相关系数。结果表明,在非英语环境中,Versant测试分数和托福成绩的相关性与在英语环境中的二者相关性并没有显著差异。

  • 标签: 语音识别技术 计算机辅助语言测试 语言能力 二语评估
  • 简介:本研究探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中级学习者在阅读情境中词汇识别的过程及其策略。研究以两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中级学习者为研究参与者,采用有声思维报告和反省报告的方式收集数据,参照Moustakas现象学研究方法中的数据分析步骤、Creswell数据分析三步骤及Bogdon和Biklen发现和编码法分析数据。研究发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中级学习者在阅读情境中词汇识别的过程包括自动识别词汇,基于上下文、汉字发音、学习者已有知识及单一汉字词义识别词汇,在无法识别词汇时进行回避或再读;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中级学习者在阅读情境中词汇识别策略主要包括认知策略和自我调节策略,其中认知策略包括直接转换、翻译、解释、猜测、推断及寻找关键词,自我调节策略包括元认知策略、调节行为策略、调节情感策略及调节动机策略。基于研究结果,本研究建构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中级学习者阅读情境词汇识别策略模型。本研究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和教学领域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与教育启示。

  • 标签: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中级学习者词汇识别 过程 策略 阅读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