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2005年英语专业八级考试(TEM.8)改革到现在已实施了4年,其中的一项重大调整——新增人文知识测试(语言学、文学、英美国家概况)尤为引人注目。此项改革目的明确:充实学生文化知识,提高其交际能力。但笔者发现不少学生为应付人文测试,靠突击的方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其人文水平是否真正达到要求令人担忧。为了解人文测试这项改革对学生的影响,笔者以AldersonandWall提出的15条后效假设为理论基础,对2005、2006、2007及2008年参加改革后专八部分考生做了定量定性相结合的调查分析,研究发现:人文测试的增加总体上对学生学习存在着很强的后效作用,但后效作用在学生学习时间和重视度上却在逐年减弱;人文测试的新增对学生产生的后效作用有差异,学生知识面越广此改革后效作用反而越小;此外,笔者还发现人文测试的题型——多项选择,是制约该测试积极后效作用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由此笔者对人文测试进一步改革提出了建议。

  • 标签: 英语专业八级 人文知识 英语学习 后效
  • 简介:后效录井时,由于受工程的影响,用累积泵冲法可以较准确地计算油气上窜速度和上窜高度,为工程井控提供可靠的依据;测量后效时录井仪要准确采集气测和钻井液参数,收集其它后效特征资料,如槽面显示情况、泥浆流动类型等;根据后效录井时的气测数据、泥浆参数及槽面显示等分析流体性质和流体压力,有利于解释油气水层、指导井控及对已钻油气层的地层原始压力、压力监测等方面进行定性评价。

  • 标签: 后效录井 累积泵冲法 流体性质 流体压力 压力监测
  • 简介:诊断性测试是以检查过去为宗旨、以补救今后为目的的语言测试方法。研究诊断性测试的基本原则、实施手段和对英语教学的后效作用,旨在积极推广诊断性测试方法,以期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给予及时的干预。

  • 标签: 诊断性测试 英语教学 后效作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本研究探索了现行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对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课外英语学习的影响。通过对一所大学的三名学生的课外英语学习进行为期一年的跟踪,基于对106篇学生日记和30次的访谈数据的分析,本研究发现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影响下,三名大学生更倾向于改变学什么而非怎么学,这一变化与他们对四级考试的理解、对自己作为英语学习者的认识、过去的考试和学习经历、他人的四级考试经历以及学习环境似乎息息相关。

  • 标签: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后效 课外学习 后效因素
  • 简介:本文结合后效作用理论,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193名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探索了新大学英语四级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后效作用,提出了一些提高其积极后效的建议,以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切实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 标签: 新大学英语四级 后效作用 大学英语学习
  • 简介:摘要自我的活动消耗心理能量后引起执行功能下降的过程称为自我损耗,它是生活中诸多适应不良现象的原因之一。近几年的研究越来越关注自我损耗后效,通常涉及认知、情绪和行为这三个层面,其中个体的一般认知能力和社会认知、情绪、意志力和亲社会行为等都受自我损耗的直接影响。未来可探究三者之间潜在的因果联系,并对损耗后效上存在的争议进行澄清。

  • 标签: 自我损耗 力量模型 后效
  • 简介:自我损耗会消耗人们有限的自我控制资源,使其在日常生活中无法进行有效的自我控制。因此,研究自我损耗的后效对于社会适应不良的预防和干预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从心理学的分析框架看,自我损耗的后效作用往往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个体的基本认知能力和社会性认知,个体对情绪的知觉和调节,以及个体的意志力、选择决策、亲社会性和攻击性等行为,都会受自我损耗的直接影响;另一方面,自我损耗还会通过个体差异产生问接影响,即在自我损耗条件下,人格对某些行为表现的预测力可能会被放大或被削弱。在由自我损耗导致的诸多后效中,有些是短暂并可逆的,有些则会是长期和稳定的,其影响的持续时间往往由自我损耗的强度所决定。

  • 标签: 自我损耗 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资源 后效
  • 简介:一、引言大学英语考试(CollegeEnglishTest)是配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于1987年推出的,最初只在部分重点院校中进行,后推广至全国各类院校,每年参加考试的人数也由10余万人增加到近300多万人,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英语水平测试,也是世界上最为庞大

  • 标签: 大学 英语考试 后效作用 应试学习 题型改革
  • 简介:摘要伴随着白内障手术效果的提高,眼科医师及患者对白内障术后的视觉质量越来越重视,我们可以用对比敏感度、波前像差、立体视觉等检查更全面的来评价术后的视觉质量。

  • 标签: 白内障术后 对比敏感度 波前像差 立体视觉
  • 简介:细菌与敏感抗菌药物接触生长繁殖会受到抑制,但当抗菌药物在体内消除后,其效能并不是随着药物的消失而马上消失,在一定时间内,细菌的生长繁殖仍然受到持续的抑制,这种特性就是所谓的抗菌后效应(PAE)。抗菌后效应几乎是所有抗菌药物的共性,也是细菌对药物敏感性的结构特征性指标。临床上使用抗菌药物,大多参考的药效学指标主要是最低抗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这种给药方式忽视了药物与细菌之间的作用过程.忽视了药物对细菌持续抑制的潜力,在药效、毒性、费用上并不是最合理的。虽然目前抗菌后效应在兽医临床上研究还较少.但关注抗菌后效应.对于科学设计用药方案,合理使用各种抗菌药物,以期达到优化使用目标,同样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 标签: 抗菌后效应 临床用药 抗菌药物 药物敏感性 最低杀菌浓度 生长繁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干预性护理用于肠镜下结肠息肉切除术的价值。方法:对2021年1月-2022年12月本科接诊肠镜下结肠息肉切除术病人(n=68)进行随机分组,试验和对照组各34人,前者采取干预性护理,后者行常规护理。对比并发症等指标。结果:关于sf-36评分,试验组数据比对照组高(P<0.05)。关于并发症这个指标:试验组发生率2.94%,和对照组数据17.65%相比更低(P<0.05)。结论:肠镜下结肠息肉切除术用干预性护理,病人的预后更好,并发症发生率也更低。

  • 标签: 干预性护理 并发症 肠镜下结肠息肉切除术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干预性护理用于肠镜下结肠息肉切除术的价值。方法:对2021年1月-2022年12月本科接诊肠镜下结肠息肉切除术病人(n=68)进行随机分组,试验和对照组各34人,前者采取干预性护理,后者行常规护理。对比并发症等指标。结果:关于sf-36评分,试验组数据比对照组高(P<0.05)。关于并发症这个指标:试验组发生率2.94%,和对照组数据17.65%相比更低(P<0.05)。结论:肠镜下结肠息肉切除术用干预性护理,病人的预后更好,并发症发生率也更低。

  • 标签: 干预性护理 并发症 肠镜下结肠息肉切除术 预后
  • 简介:由各大城市轮流“做庄”,中国艺术节已经陆续举办了十届。“雁过留声”,此类大型的艺术活动在各城市成功举办,肯定会存留痕迹,产生影响或日效应。“效应”有好坏之别。好,大家都看到了,也说透了。不好,大家也看到了,却不一定会说出来——权当“文艺批评”人才缺失。本文不往诸如“发展、推动、促进”之类的好效应方面去赘添笔墨,而仅从效应层面谈谈个人观点。

  • 标签: 中国艺术节 后效应 艺术活动 人才缺失 文艺批评 个人观点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腹腔镜修补术与开腹修补术治疗胃穿孔术后治疗效果。方法本次研究所选取的研究对象均为2016年8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胃穿孔患者,全部研究对象共64例,分成腹腔镜手术组和开腹手术组,每组患者均为32例,分别采用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与开腹手术实施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研究对象实施不同临床手术治疗方法后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缩短(P<0.05),观察组有效率92.1%,对照组有效率79.2%,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胃穿孔患者应用腹腔镜下胃穿孔手术治疗效果理想,可以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患者手术和住院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胃穿孔 腹腔镜 手术治疗
  • 简介:根据压裂缝井试井理论,采用试井分析方法对庄5井压前压后试井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合压裂施工工艺及压后压降曲线分析,评价了庄5井压裂层段的压裂效果,得到了造成该井压裂效果不佳的原因主要有:压裂液对地层造成了一定伤害;压后裂缝半长短,说明地层没有完全压开;地层物性变差;地层存在出水现象等,为该井的合理开发和制定下步增产措施方案提供了参考依据。

  • 标签: 压裂井 试井解释 原因分析 效果评价
  • 简介:利用后效录井可以对油气层显示进行归位,它是判别储集层流体性质和侵入程度的重要手段,可用以识别随钻气测录井显示的真假异常。通过分析目前使用的后效录井的深度归位方法,发现环形空间的差别和钻井液排量是影响归位深度的主要因素,为了消除影响,对后效录井的深度归位方法进行改进并编制了计算机程序,不但使录井人员从复杂的人工计算中解脱出来,也使归位深度更加准确,为油气层的准确评价提供有力支持。

  • 标签: 后效录井 气测井 钻井液排量 深度归位
  • 简介:摘要在阅读教学中,可利用缺失后心理效应当某项熟悉的事物突然缺失以后,人们即会对该事物存在与缺失的意义进行心理比较,形成关于该事物存在价值的最真实、最客观的判断,跟教材说“是”,形成对文本最深刻的解读。

  • 标签: 文本解读方法跟教材说&ldquo 是&rdquo 缺失后心理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