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清朝末年,由当时镇守吉林等处将军兼理打牲乌拉拣选官员等事长顺与吉林分巡道讷钦主修,翰林院编修李桂林、顾云纂辑,调集大小各类官员五十余人,自光绪十七年(1891年)伊始,“岁月几更”,厥告成功“为卷百二十有二,共三千六百八十九叶,总百有余万言”.(见书前长顺《吉林通志序》语)的洋洋巨制《吉林通志》,囊括了有关吉林地方的“圣训”、“天章”、“大事”、“沿革”、“舆地”、“食货”、“经制”、“学校”,“武备”、“职官”、“人物”、“金石”、“志余”等计13大目,41子目之诸多内容,从而保存了今吉林省大部,黑龙江省部分及辽宁省局部地区,并今

  • 标签: 乌吉密河 光绪十七年 翰林院编修 大清一统志 分巡道 马鹿沟
  • 简介:在我们生存的地球上,陆地约占地球表面总面积的七分之三。在广袤的陆地表面,到处都生长着人类及其它动物食物链中具有最重要意义的各类植物,即便在沙漠,雪原那样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亦不例外。“绿色生命”以其不可遏止的顽强精神生存、发展着,给地球带来了无限的勃勃生机。正因为植物分布得如此广泛,且与人类的关系殊为密切,所以它不仅是人类语言、文字中最先出现的部分,也是地名命名中频率最高的部分。笔者在《〈吉林通志〉中与植物有关之满语水体名称考释》一文中,曾对《吉林通

  • 标签: 大清一统志 黑龙江将军 辽海丛书 吉林将军 结雅河 西南流
  • 简介:在愈演愈烈的满族“汉化”趋势下,满族文化的式微正在无可避免地发生.对于新时期满族文学而言,民族的彰显与维系愈加艰难.作为一种主动选择,新时期的满族作家开始了“汉化”突围,通过宣告“我是满族”、具象展示满族文化传统、“历史记忆与文化想象的适时整合”来标记、展示文学作品的民族属性.部分满族作家为了克服“展示”所带来的泛化效应,努力深入满族文化的肌理当中,通过反思民族命运、省视民族性格、自我批判与砥砺等方式将民族表达引向深入.此外,他们还自觉秉承满族文学传统,表现满族传统的道德、艺术旨趣,借此维系自己的族书写.

  • 标签: 新时期 满族文学 满族作家 民族性
  • 简介:清代,以敖拉·昌兴为代表的达斡尔族用满文字母拼写达斡尔语,促进了达斡尔书面语的形成。通过敖拉·昌兴《巡边诗》和达斡尔族英雄史诗《altangalburt》的对比研究,可以看出达斡尔书面语比口语更加严谨、规范。达斡尔书面语形成是迭斡尔文化受满族文化影响的结果,反映着清代达斡尔族文化发展轨迹。

  • 标签: 敖拉·昌兴 达斡尔 书面语
  • 简介:道光七年(1827年),清王朝已远离盛世,身处中衰之际。不相称的是,该年户部银库收入竟至2380余万两,达清前中期从未有过之高,成为衰败中的一抹亮色。这项以捐纳和盐商报效为代表的高额"临时财政进项"彻底击溃了清朝的收支平衡态势,也打破了官民正常的生存态势。伴随着"临时财政进项"对清王朝的补苴,社会亦百弊丛生。于清王朝而言,表面得之,实则失之,终究预示着其在衰败的道路上愈行愈远。

  • 标签: 户部银库收入 捐纳 盐商报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