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9 个结果
  • 简介:《语文建设》2009年第1期发表了《“狐死首丘”新解》一文,文章从一个比较独特的角度,对大家熟知的成语“狐死首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观点颇有新意。作者认为:“其实这里的‘’并非用作动词,它是‘首个,第一个’之义,用作定语。‘丘’即‘(生活过的)第一座山丘’。”邱先生标新立说使笔者深受启迪,获益匪浅,然研读再三,觉文中新解颇有可商之处,兹不揣浅陋,试作辩正于此,与作者邱君商榷,并请方家指教。

  • 标签: 语文建设 作者 新意
  • 简介:最关心课程标准的当然是实际教育者。他们教各种功课,不能够漫无限制,自出心裁;必须将课程标准作为依据,严谨地遵守着。教科书的编辑者也不会忽视了课程标准。他们所编的课本要通过教育部的审查,得到发行的准许,最低限度总得不违背课程标准的规定。至于学生诸君,想来不大留心什么课程标准吧?

  • 标签: 课程标准 最低限度 教育者 编辑者 教科书 教育部
  • 简介:《课程纲要》里所谓读书,分二种。(1)精读选文(由教师拣定书本),详细诵习研究;大半在上课时直接讨论。(2)略读整部的名著(由教师指定数种),选用笔记,求得其大意;大半由学生自修,一部分在上课时讨论。

  • 标签: 《课程纲要》 教师 课时 读书 选文 定数
  • 简介:向来国文教学的失败,虽然都归咎于:(一)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二)不能启发学生的思想。而从这两方面改革的结果,则对于兴趣尚不免一种误解,而对于启发也还有许多偏见。这种误解与偏见不能捐除,就很可以为健全的教学的障碍。据私见看来,所谓不能引起兴趣,所谓不能启发思想,还是果而不是因。为什么不能引起兴趣?为什么不能启发思想?其最普遍的原因,还别有所在。

  • 标签: 国文教学 学生 误解 偏见 起兴
  • 简介:<正>所谓语言工具本体,即把语文看作是学生互相交际、思想交流以及在认识事物、表情达意等方面必须掌握的工具,语文教育的本质旨在让学生学习和掌握语言工具。追根溯源,这种学说是20世纪40年代叶圣陶等人明确提出的语文"在生活上是必要工具中的一种"。而所谓"语文",按照叶老的解释就是"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 标签: 书面语言 语言工具 学语言
  • 简介:近世教者,惩于往昔“注入主义”“启发主义”偏于教师本位之非,乃有所谓“自动主义”“自学辅导主义”“儿童中心主义”“学修主义”“动的新教授主义”诸主张。莫不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教者似宜择取其一,以为准绳矣。然余谓教授自以学生为本位,而教授中间之经历,必不能拘泥于一定之成法,所谓“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则“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 标签: 儿童中心主义 “因势利导” “因材施教” 教师本位 自学辅导 教授
  • 简介:<正>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

  • 标签: 立德树人 创新精神 重点学校 爱祖国 人文素养 城乡义务教育
  • 简介: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倾向。到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

  • 标签: 高中阶段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 学生自主学习 初中毕业生 个性形成 自主发展
  • 简介:读一篇议论文,就要捉到它的要领;读一篇说明文,就要清晰它的系统;读一篇记叙文,就要亲历其境;读一篇抒情文,就要能沁入心脾。不能分析,而想综合,就不免“白骨疑象,斌硖类玉,似之而非”;只知分析,不能综合,便如同“七宝楼台,拆碎下来,不成片段”。现在一般国文教学,多半还采用逐句讲授的方式,在分析上也许多少有些效果;综合的训练恐怕是最欠缺的。

  • 标签: 国文教学 议论文 说明文 记叙文 抒情文 讲授
  • 简介:9月8日,塔那那利佛大学孔子学院学士学位授予仪式暨赴中国留学学生欢送会在该校文学院举行。中国驻马达沈永祥大使应邀出席了此次活动。当地华侨领袖、中资企业协会会长、中马友好协会主席、中资用人单位负责人,塔那那利佛大学师生及毕业生家长共200多人见证了马达首届汉语本科专业学生的毕业典礼。

  • 标签: 马达加斯加 专业学生 毕业典礼 本科 汉语 学位授予仪式
  • 简介:人教社高中语文文言读本(2004年版)《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如下旬:“秦王竞酒,终不能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并将“胜于赵”释为:“胜过赵国。意思是占上风。,动词。胜,作名词。”查工具书可知“胜”作名词指“优美的山水或古迹”,即“名胜”,但用在这里显然不合适。如把“胜”理解为“胜过”,那“”又是何意呢?

  • 标签: 《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释 高中语文 “胜” 人教社 工具书
  • 简介:常说生活是一片大海,需要大家划桨,你掌舵,他奋力,同心协力,志同道合,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这种彼此相助,这种团队精神,是爱心的体现,热心的表现,关心的展现。如今,人们也在划船前行,“要过前滩最险处”,但在物欲横流里,在私欲膨胀中,有人使出了心计.

  • 标签: 团队精神 前滩 私欲 精神家园 思想 死党
  • 简介:《古诗十九》,上承《诗》、《骚》、《乐府民歌》,却比之成熟更具韵致。它宣告了诗歌史上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体裁——五言形式的成熟,它所进射的光芒成了中国古典诗歌史上不灭的亮点。在诗歌艺术的殿堂里,它的魅力如同贮藏在深窖中的陈年老酒,时问愈久就愈甘醇。历代对《古诗十九》艺术魅力的分析品评极多:刘勰《文心雕龙》称其“五言之冠冕”。

  • 标签: 《古诗十九首》 修辞技巧 《文心雕龙》 诗歌艺术 艺术魅力 诗歌史
  • 简介:这两小诗都是写乡村教师的生活的。但写法上有不同。《那条三百六十五里路》写的是“家访”,于是,就紧扣着“家访”的“路”,铺展开去,不多的诗句,因为不泥实,却有一定的容量。读罢《那条三百六十五里路》,我们仿佛看到一代代跋涉在这条“路”上的身影,看到孩

  • 标签: 乡村教师 女教师 小诗 艺术表现 家访 铺展
  • 简介:<正>在中国文学史上,生死问题始终是一个令人瞩目的命题。随着文化背景的推演和历史风云的变幻,它不断地更新着自身的内涵。诞生于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所反映的生死观便体现了这种历史特征,正是那些生活于末世被沉重的历史忧患意识所主宰的失意文人(注:文学史界多数人认为这组诗的作者是一群失意的文人),发展和规定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生命意识的感性形式。

  • 标签: 古诗十九首 生死观 生命意识 感性形式 生死问题 东汉末年
  • 简介:本书是关于节令诗的专题性诗歌选本。全书从汉代至清代的大量诗歌中选取了有关歌咏传统节日的诗歌共301,对元日、立春、元宵、寒食、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腊日、除夕等11个节令进行了分类整理。本书对每一个节令都作了源流演变、风俗习尚的探讨和介绍;对每首诗除作出简明扼要的注释外,还附有一段言简意赅的赏析,使得这些古典诗歌的思想性、艺术性以及诗歌中体现的风情民俗得到了更好的呈现,对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有很大帮助。

  • 标签: 诗三百 节令 诗歌选本 古人 传统节日 分类整理
  • 简介:<正>《尔雅·释诂下》有“元良,也”一条。对其中的“良”字,据我们所知,前贤时人共有四种态度。一是郭注和邢疏,皆曰“未闻(未详)”。二是郝懿行《义疏》,认为此“良”字乃“”字之形讹,当为“元首,也,”元首为读,训为“头”。三是王念孙,他主张良字单释,“良”自有首长之义。四是何金松先生,也主张良字单释,但他认为良的古形和本义就是(脑袋)。下而对上述观点试作辨析,并补充一些个人的见解。

  • 标签: 《尔雅》 孔疏 孔晁 《释诂》 首领 王念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