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袁良骏先生在《光明日报》谈“学者散文”中提到了琦的散文,欣幸前些日子自己也购得了一本。饭后茶余,细细品读,倒也如饮一掬清泉,带着些许淡淡的甜意,沁人心脾。

  • 标签: 散文创作 琦君 学者散文 台湾出版 灯花 夏志清
  • 简介:张伟,1958年生于山东泰安市。笔名乙泉,国家一级美术师。曾任泰山画院、泰安市美术馆副院长、副馆长。擅长画中国山水画(泰山画)。1989年《山非极高水非深》(中国画)获中国首届北京、台湾、香港《中国当代水墨"百人"奖》佳作奖。1990年《山外山》(中国画)等4幅作品被中国文化部选送美国旧金山、泰国曼谷等地巡回展览。

  • 标签: 中国国画 张伟明 中国山水画 中国文化部 中国当代 巡回展览
  • 简介:在日常交际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经常会因各种原因而产生沟通障碍。此时,我们就应改变招法进行再次沟通,以便让沟通起死回生,柳暗花

  • 标签: 人际关系 人格修养 情感交流 语言
  • 简介:传统名篇教材《信陵窃符救赵》节选入人教社1981年12月第1版和1995年6月第2版高中语文课本时,都有12自然段。而入选2002年10月第1版时,却只有11自然段,少了原来的第5自然段。少的文字如下:

  • 标签: 信陵君 初中语文课本 文字 高中语文 自然段 人教版
  • 简介:当“穿黑裙的女人夤夜而来”时。中国当代诗坛也出现了一位从“黑夜”中走来的诗人——翟永。1983年翟永创作完成了组诗《女人》,其中包含的20首诗歌将女性独特的生命体验与生存意识置于文本表现的中心,“以独特奇诡的语言风格和惊世骇俗的女性立场震撼了文坛。”(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p254)这些组诗连同她在1985年完成的诗歌宣言《黑夜的意识》一起,确立了翟永在女性诗歌写作上的地位。尽管翟永曾多次声称自己无意从事一种女性诗歌的写作,不想把自己划归到女性诗歌的行列当中,但是《女人》组诗的出现,包括后来1985年完成的组诗《静安庄》,1986年完成的组诗《人生在世》等等,却在诗歌创作上开了一代女性写作的风气,她自己也成为了当代女性诗歌创作的领军人。本文将从“黑夜意识”的分析入手,再次进入翟永的《女人》组诗。重新挖掘她的诗歌中我们所忽略的一些东西。

  • 标签: 翟永明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诗歌写作 《女人》 独白 生存意识
  • 简介:“现成良知”不仅是中晚整个思想界最富争议性的议题之一,更是防明学话语中的一个重要观念。不同学者围绕“现成良知”所展开的一系列辩难,相应构成贯穿中晚单展开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现成良知”成为中晚单的重要观念,与阳明高弟王龙溪“兄在良知”的观念密不可分。王阳明已经将“良知”与“见在”相连论说,“见在良知”也的碓是其一元论体用思维方式的内在蕴涵,但正式使“见在良知”成为阳明学话语中一个碓概念的是王龙溪。也正是由于不同学者以王龙溪为中心所展开的一系列论辩,“现成良知”方成为一个引起晚儒家单者广泛争议的重要观念。只是,龙溪本人并未使用“现成良知”,由于与龙溪论辩者如聶双江、罗念庵、刘狮泉等人更多地使用“现成良知”,而龙溪并未封“见在良知”与“现成良知”这两个不同用语在语意内涵上的细微差异以及所可能引起的不同理解有所分辨,加之其他单者多透过念庵、双江等人所诠释的“现成良知”来了解阳明、龙溪“见在良知”的思想,遂使“现成良知”取代了“兄在良知”而成为晚思想界更精通行的用语。本文首先指出“见在良知”是王阳明思想的逻辑蕴涵,然后考察王龙溪封“见在良知”观念与相同问题的关键,进而透过王龙溪与聶双江、罗念庵、刘狮泉的论辩,分析现成良知之辨的理论内涵,最后扩展到整个中晚的思想脉络,分析并检讨晚现成良知之辨的演化及其趋向,指出中晚的现成良知之辨经历了一个由各执一端到视域融合的发展过程。

  • 标签: 中晚明 良知 现成 王龙溪 思维方式 逻辑蕴涵
  • 简介:对于祖籍大陆,困守孤岛的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来说,故乡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水中月,镜中花”。乡情这杯酒在作家的心中愈酿愈浓。正是这种“浓得化不开”的故乡情结,使得《登楼赋》这篇散文

  • 标签: 文学评论 余光中 散文 < >
  • 简介:历代昭君诗大多体制短小,只是截取昭君生活的一个片段,表现内容比较单一,主题比较集中。而程敏政的《妃曲》则明显不同,篇幅的加长增加了诗歌的情感容量,勾画了人物形象的不同侧面,塑造了一个"多情自得"的昭君形象。同时,程敏政的《妃曲》思想的深刻性和矛盾性同时存在,给研究者的解读带来困惑。这种矛盾性与作者理学家的身份不无关系,是"形象大于思想"的具体体现。

  • 标签: 程敏政 昭君诗 《明妃曲》 人性 理学
  • 简介:鲁迅的杂文名篇《纪念刘和珍》痛快淋漓地揭露了段其瑞政府对手无寸铁的请愿青年的残酷暴行,表达了对死难者的哀悼之情。文章收放有节,顿挫铿锵,一吐为快,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力。这种表达效果的重要成因之一就是高超地使用了转折连词,转折连词在文中确实起到了重要的语法修辞作用,并成为这篇杂文语言的一个突出特点。

  • 标签: 《纪念刘和珍君》 转折连词 修辞作用 语法 表达效果 突出特点
  • 简介:随着社会的信息化,书面语言的确定无误显得越来越重要。然而,在书面语言当中,我们有时也会发现一些歧义语,即同一语言形式存在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因此,有必要对书面语言的去歧义作一些深入的探讨。

  • 标签: 书面语言 歧义 语言环境 写作学 叙述方式
  • 简介:宋元以来对“韵缓改字”说的理解有失其本。陆德“古人韵缓,不烦改字”的“改字”当理解为叶韵改字,而非叶音,“韵缓改字”说是用来反对叶韵改字的。“古人韵缓”作为陆德反对叶韵改字的理论根据,加注叶音成为他抵制叶韵改字的现实选择。陆德"韵缓改字"说是我们全面理解叶音及其产生的重要根据。

  • 标签: “韵缓改字”说 叶韵改字 叶音 古音
  • 简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平台成为新词新语衍生和传播的重要平台,称谓词“”的使用也逐渐发生变化,网络流行构式“x”中的“”从对人的尊称发展到富含评价意义的对人和事物甚至是抽象事物的褒称或贬称,又发展成凸显人或事物具有某种典型特征的定位类后缀。本文对流行构式“x”的形式特征、使用特点、发展阶段、语义特征、语用变化、语境对其的影响以及流行和嬗变的原因等方面作了初步探讨。

  • 标签: “君” 发展演变 类词缀 抽象事物 新词新语 网络平台
  • 简介:随着晚明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了书法艺术的盛行。晚的浪漫主义书风的标志是个性解放,所以其基本特征是深悟古法之理而不拘泥于古法,善于变通,重在表现自我精神和审美理想。中国的书法艺术发展到晚,传统的书法审美意识受到了挑战,晚书法呈现出奇异的特点。

  • 标签: 晚明 革新书风 探究
  • 简介:汉语语源学是一门历史悠久但尚未完全从语言文字学中分化独立出来的学科.汉语语源的研究由来已久.应该说.它导源于先秦名实关系的讨论。嗣后.汉代扬雄、郑玄、刘熙,晋代的郭璞,南唐的徐锴,宋代的王圣美.元初的戴侗。明代的方以智、黄生,清代的段玉裁、王念孙等学者的语源研究实践.属于传统的语源学研究时期.出现了汉宋清三次语源学研究高潮。近代以来.语源学的研究有了划时代的进展。章太炎、黄侃、沈兼士、杨树达、王力等学者无论是微观语词的考释.还是宏观理论的建树.都自觉吸收了现代语言学研究的成果.方法日趋科学.创获颇多。

  • 标签: 语源学 《汉语语源义初探》 《语源学概论》 学科建设
  • 简介:美国华盛顿德中文学校教务长沈葆将于8月27曰在新近落成的华府文化中心举行两场有关中华语言文化方面的讲座,讲题分别为“古词今用之文化传承”和“繁体汉字与简体汉字之比较评析”。

  • 标签: 语言文化 华盛顿 讲座 中华 美国 校办
  • 简介:《四庫全書總目》别集提要一千一百餘則,經考證者尚屬少數。本文考證的吴伯宗《榮進集》、王翰《梁園寓稿》、劉璉《自怡集》、虞堪《希澹園詩》、龔斆《鵝湖集》等二十幾種明人别集提要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包括一些低級錯誤甚至“硬傷”,這對於稱之爲“學問之門徑”(張之洞)、“漢學思想的結晶體”(梁啓超)的《總目》來説,雖然是白璧微瑕,也反映四庫館臣編撰過程中的諸多疏忽之處,而疏忽之發現與糾正的最大意義則在於使這部原本體大慮精的書目傑作更爲完善。

  • 标签: 全總 别集提要 提要訂誤
  • 简介:卓文君作《白头吟》以止相如的故事,早已考为谬误,然历代衍文众多,文人们似乎对《白头吟》的作者和本辞不甚在意,醉心于对其“本事”的层累。实际上,《白头吟》“生成”的模糊性,造就了“层累”的多样性。鉴于此,本文试以《白头吟》为例,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生发进行分析。

  • 标签: 《白头吟》 卓文君 本事 生成 层累
  • 简介:动名变读以非去一去为主,其中动一名型变读盖由既事范畴引申而来,故对结果格外关注,进而兼及受事。在“施事一动作一工具一结果/受事”这个认知框架内,人的主观注意力由结果/受事渐次推至工具、施事,故各类语义角色的转喻频率表现为结果/受事〉工具〉施事。这跟认知的凸显原则不一致。而是语法形态、主观注意力、客体凸显度等协同作用的结果。名一动型变读中,动词记录跟名词实体密切相关的特定及物性动作,实体在事件中充当的语义角色有工具〉受事〉施事等,这一排序同样跟认知的凸显原则不一致,需从认知处理的角度阐释。古汉语变读系统中没有结果转喻事件的用例,这跟古汉语的语法范畴密切相父。另外动名变读亦涉及清一浊交替,其浊声母一读倾向于表状态。

  • 标签: 动名变读 形态 认知 转喻 君君臣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