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1 个结果
  • 简介:《汉语大词典》收"衣",义项有二:①青苔,苍苔。所举例证如下:(1)阶下伏泉涌,堂上水衣生。(《文选》张协《杂诗》之十)李善注引《淮南子》高诱注:"苍苔,衣也。"②即苔。所举例证如下:

  • 标签: “水” 《汉语大词典》 服饰 《淮南子》 《杂诗》 《文选》
  • 简介:借词是语言接触的产物。对少数民族语言里的汉语借词进行历史层次的分析研究,不仅可以为语言接触理论提供有学术价值的资料,而且有助于我们了解少数民族居住区的汉语方言史和少数民族语言自身的历史演变。本文着重讨论了语里的近、现代汉语借词的借源及语音特点,并由此对水族聚居的黔南桂北地区的近、现代西南官话特点作了阐释。

  • 标签: 水语 汉语借词 西南官话 语言接触 历史层次
  • 简介:<正>一侗泰语曾经称为黔台语族。如果专指这一语族分布在中国境内的语言来说,则称为壮侗语族。在国外流行的泰语族这个名称,只能包括一个语支,不能包括侗语支,所以我们称为侗泰语族。如果把构拟的原始侗语称为黔语,把构拟的原始泰壮语称为台语,那么用黔台两字作为语族的名称还是很好的。语言学家注意到在中国西南几省和东南亚几个国家,有一个在类型上和汉语非常相近的语族这件事已有几十年历史了。经过两、三代学者的研究,有哪些语言和方言应该包括

  • 标签: 侗水语支 语言学家 单元音 元音舌位 泰语 毛难语
  • 简介:甘肃省合水县太白镇境内通行的本地话(以下简称“太白方言”)中的“太没有X”结构可以分为“太没有NP”、“太没有人VP”和“太没有VP”三种类型。其中的“没有”可以被替换为“没”,在特定条件下还可以被替换为“没有得”。在会话中,NP还可以承前省略。与普通话相比,太白方言“太没有NP”中的NP多指具体的人、物或词语;“太没有VP”中的VP则多指人们具体的行为动作;“太没有NP”和“太没有VP”都不表达强烈的情感,意思分别与普通话的“不太有NP”(或“不大有NP”)、“没太VP”大致相当,以至于太白方言语料中检索不到“不太有NP”(或“不大有NP”)、“没太VP”这样的用例。

  • 标签: 太白方言 副词 没有 太没有X
  • 简介:摘要为了更好地突破对的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做出解释,画出水的三态循环图。我们在总结完形态变化过程和发生变化条件后,可以播放视频《为什么会下雨》。一方面是为了调节课堂气氛(小学生注意力其中时间有限),另一方面又出于课堂环节顺利过渡考虑。学生对动画片天生比较感兴趣,抓住儿童的这一心里特征,然后再根据动画片中的有关情节设计相应问题,为引出水的三态变化图作出铺垫。特别是“小水滴还会和地球上的朋友见面吗?”这一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想象力,答案是肯定能,且有多种方式雨、雪、冰雹等形态出现。再回到前面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的幻灯片,顺利完成的三态变化图。

  • 标签: 合理 运用 多媒体 三态变化 教学
  • 简介:<正>在修辞过程中,作者应充分考虑与运用内部和外部的生成技巧。先谈内部生成技巧。内部技巧指在话语平面上产生的技巧,即在语言内部运用各种语言成分的技能技巧。这种技能技巧也是多种多样的,先谈"构件的选择"、"部件的搭配"、"手段的取舍"三个方面。一、构件的选择构件指语言音、形、义各方面的材料,这方面的

  • 标签: 修辞过程 漫话修辞 生成技巧
  • 简介:<正>一般地说,语体是适应于不同语境类型而形成的语言使用的功能变体。但是对于人们的语体习得过程是怎样的,我们却论述不多.探讨语体的习得过程,对语体实质的把握,语体研究的方法,语体教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本文拟就语体的辨认,语体的模仿,语体能力的形成三方面探讨语体的习得过程,兼谈由这个过程获得的一些启示.

  • 标签: 口语体 习得过程 语境类型 语言特征 试析 语体特征
  • 简介:摘要现代汉语中“与”有实词和虚词用法,虚词用法是从实词用法发展来的,本文考察了“与”的语法化过程,并述说了其语法化过程的机制。

  • 标签: 虚词&ldquo 与&rdquo 语法化 语法化机制
  • 简介:本文主要探讨皮尔斯符号学中的“传播”这一概念。皮尔斯把符号定义为从对象到解释项之形式传播的媒介。为此,他在其独创的亚像似符理论中具体分析了“形式”这一概念,并仔细说明了发源于对象,且复杂程度逐渐递增的三种具体形式。这三种形式存在于所有的符号中,且不受符号再现过程中之技术因素的影响。但若要完全理解这些概念,则必须回到1908年皮尔斯晚期符号学理论中。

  • 标签: 符号 媒介 形式 传播 生态
  • 简介:传播是什么?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难以得到圆满解答的问题。传播研究的两大学派——过程学派与符号学派长期以来的争执,甚至有时刻意贬低对方,约翰·费斯克在一系列假定基础上给传播下了一个宽泛且饶有兴趣的定义,他将传播定义为“借助讯息而进行的社会互动”。

  • 标签: 传播研究 符号 导论 过程学派 社会互动 费斯克
  • 简介:文章主要从框架设计和体例规定方面分析《书常用字典》的不足,指出它在条目安排和释义等方面的突出问题。由此分析民族文字字典编纂中的共性问题,思考其理想的编纂模式。

  • 标签: 水书 字典 评述 民族文字字典编纂模式
  • 简介:摘要在初中阶段的教学当中,数学思想基本上是表现出隐含的特征,在日常的教学当中,教师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渗透进数学思想,帮助学生可以清晰的了解到数学活动的科学性必须要依赖于在数学思想的指导下才有可能实现,只有这样才能够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和能动作用。

  • 标签: 自主探究 过程 渗透思想 多项式乘以多项式
  • 简介:现代汉语中,"化"缀词的能产性极高,相关的语言现象也相当复杂.文章力图找出引起这些语言现象的机制,重新考察"化"缀词,从研究"化"字本身的发展入手,提出现代汉语中能产性极高的"化"缀是由实词义"化"经过语法化演变而来的,而且经历了两次语法化过程,进而讨论了"化"字语法化的动因,认为使用频率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同时对这一假设进行了论证,并给出了辨析不同语法化程度的"化"的形式手段.

  • 标签: “化” 现代汉语 缀词 语法化 辨析手段
  • 简介: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为此,在课堂活动、作业活动和期末考核时,我采用分项考试,减轻学生考试压力,实现提高他们语文素养的目标。

  • 标签: 课堂分项评价 作业分项评价 过程快乐 期末分项评价 压力减轻
  • 简介:文章从汉语史的角度论证了“王冕死了父亲”的衍生过程和机制。“死”本来只能出现在“对象+动词”的结构中,但是当“丧”在甲型句(当事+丧+对象)中衍生出“死亡”义时,由于“丧”、“亡”、“死”在乙型句(对象+动词)中属于同义句式,驱动了“亡”、“死”也可以用于甲型句。同义句式竞争的结果,“死”代替了“丧”,并继承了“丧”的句法功能。

  • 标签: 语义演变 类推
  • 简介:文章主要通过苏联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马克思主义符号学方法论探讨了文学反映的复杂内在机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符号学的重要问题。它探讨了故事与话语的辩证关系,思考故事演变为作品话语的符号意指过程。话语作为文本显在的系统只能通过潜在的故事系统的支撑而生存,如果没有故事这个基础性的、深层的、生成性的系统,文本话语只是一链缺乏叙事结构的句子、非符号化的文本,只是纯粹的言语行为。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符号学 文学反映 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