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1 个结果
  • 简介:<正>修辞的"",有"事理"、"情理"和"文理"。鲁迅先生在《漫谈"漫画"》中说过:"‘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有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可就变成笑话了。"为什么可以说"燕山雪花大如席",而不能说"广州雪花大如席",无疑是因为修辞要符合事理的缘故,广州下大雪实属不可能。那么,说燕山的雪花竟有如"席"之大,何以又不成笑话,难道也是客观事实

  • 标签: 修辞理
  • 简介:品牌命名活动似乎是命名者的一种主观意志行为,换言之,选择什么样的符号命名品牌完全是由命名者的主观意图所决定的。尽管命名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主观活动,但是任何一个命名者都不会随意地去选择一个语言符号去命名品牌,而是经过反复推敲、深思熟虑才能选择。

  • 标签: 品牌名称 理据性 语言符号 意志行为 品牌命名 主观意图
  • 简介:摘要“砼”是“混凝土”的同义词,分解开就是“”“工”“石”。“砼”字不仅体现了传统的汉字文化,也体现了国人类比与联想并重的思维方式。

  • 标签:
  • 简介:量词的词源据,是指决定一个词的量词用法在词源上的理由或根据。对汉语量词词源据的阐释,将极大提高量词词典编纂的质量,如增强量词释义的可理解性、可记忆性及系统性、准确性,也能增强量词用法辨析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 标签: 词源理据 量词 汉语量词词典 意义
  • 简介:“撩”《说文》训“也”,清代学者认为此“”为“撩捋整理”之义,但缺少文献用例的证明。导致今天各辞书对“撩”的本义的设立不一致,对“撩”一词的解释也模棱两可。通过梳理“撩”的词义引中系列、系联“撩”的同源词、考察“撩”的佛经文献用例,以及考察“撩”与“料”的字际关系可以明确“撩”的本义和“撩”一词的意义。

  • 标签: 撩理 料理
  • 简介:引言“话柄”“笑柄”两词是现代汉语口语和书面语中的常用词。《汉语大词典》中“话柄”释为:“1.供人谈话的资料。2.话头。”“笑柄”释为:“借以取笑的事物;笑料。”两个词都可以用来表示“谈话的资料”一义。但是如果不查阅词典,不参考语境,

  • 标签: 《汉语大词典》 文化 理据 成词 汉语口语 常用词
  • 简介:庄延龄曾经是翟斯《华英字典》最主要的合作者,但在该字典第一版出版后又成了该书最激烈的批评者,最后竞被视为翟斯和《华英字典》的“敌人”。通过考察庄延龄与《华英字典》的上述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华英字典》的形成过程及其两个版本之间的某些重要变化。

  • 标签: 庄延龄 翟理斯 《华英字典》 文学作品
  • 简介:随着“非典”阴霾的渐渐飘散,我们已经可以回头审视“非典”词群:它们同中有异,各有特色,出现频率不同,使用场合不同,现已形成了“非典”“非典型肺炎”“SARS”三足鼎立的局面。本文通过对“非典”词群三年的跟踪观察和社会调查,对“非典”词群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同时就新词的命名谈了我们的看法。

  • 标签: “非典” 词群 理据 “磁化”
  • 简介:讨论符号的任意性总绕不开现代符号学创始之一索绪尔。虽然此前的“名实之争”可以追溯至古希腊时期甚至更早,但索氏将这一问题与不同的符号类型连在一起,可以说是别出心裁。在他看来,语言中绝大多数词语与它们所指称的对象并无本质上的联系,只有少数词语(如象声词)例外,人们在后者身上往往可以发现某种像似性。本文提出的主要观点是,像似性在语言中所起的作用远大于索绪尔的描述;不仅如此,符号的任意性与据性之间实际上没有矛盾,学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长期存在不足。

  • 标签: 索绪尔 皮尔斯 符号任意性 符号理据性 像似符号 指示符号
  • 简介:'注水学术'、'铿锵玫瑰'、'帽子戏法'等'定+中'超常组合频繁出现于各类媒体,大大提高了汉语的表现力,丰富了现代汉语词库.本文旨在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方面探讨其构成的合理性,以加深对语言发展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 标签: 偏离 经济原则 修辞 心理 文化趋同
  • 简介:―、“万试”的特殊语义道教文献中习见“万试”组合,常用于道教经文及符咒,与“群魔”“邪魔”等词或词组对文使用.《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汉语大字典》(以下简称《大字典》)均无相关解释,学界也未见专门的研究.笔者不揣冒昧,谨就所学对“万试”进行考释,以就教于方家.

  • 标签: 道教文献 理据分析 《汉语大词典》 《汉语大字典》 成词 释义
  • 简介:论文摘要

  • 标签:
  • 简介:<正>一从文字学的角度研究《说文》的论著,更仆难数。从词汇学角度研究《说文》的论著,屈指可数。而从词源学角度研究《说文》,至今或许还是一个尝试。词源学作为词汇学的一个分支,它至少应该研究以下五项内容:一、一个词的来源:(1)起源于何时;(2)最早见于何种典籍;(3)来自何种语言或方言,跟其相对应的词有什么关系。二、一个词可追溯的原始形式:主要是语音形式及其书写形

  • 标签: 说文 命名理据 词源学 原始词 词汇学 声训
  • 简介:“NP+好+V/A”是近代汉语产生的一个对NP特征进行主观甚度凸显的构式家族,其源构式是先秦时期就产生的“NP+好+NP”结构,构式“NP+好+NP”由于类推扩展而产生构式“NP非受事+好+V(O)”,构式“NP非受事+好+V(O)”又可以扩展为“NP受事+好+V”,这一扩展过程不但可以从构式产生的历史顺序和语义演变逻辑得到证明,还可以从构件“好+V”的词汇化过程得到证明。“NP受事+好+V”又可进一步扩展为构式“NP+好+A”,“好”也因其后的尾焦点由动词扩展到形容词而从一个具有主观甚度评判意义的形容词演变成一个具有主观评判性的程度副词。

  • 标签: 构式语法 承继 词汇化 语法化 “NP+Hao(好)+V A”
  • 简介:中国传统术数文化作为中国文化中非常独特且富有魅力的一环,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被当做封建迷信而被学术界忽视,而在学术风气日渐开明的今天,挖掘术数文化自身以及背后所包含的内容显得非常有必要。四柱禄命法作为中国传统术数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门类,它所使用的符号系统源自何处,又是如何在历史上提升其据性的,这些问题都是本文要加以讨论的对象。

  • 标签: 符号 术数 四柱 理据性
  • 简介:<正>张溥的《五墓碑记》是传统名篇,也是中学语文传统教材。此文用词生动形象,文势激荡磅礴,赞颂了五位义士及苏州人民反抗魏党迫害的正义行动和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一、多用形象语"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中的"当道"比"有司"形象化得多。当道用来比喻"当权"或"当权的人",这里即是比喻用法。又如用"魏阉"、"大阉"来称魏忠贤太监,将"阉割的人"加在称呼上,显然表示出极度的蔑视。讲五位义士的光明显耀,则用了迭音词"皦皦"(同"皎皎"),"白"字旁表明了其洁白光亮,不由人想起明月的"皎洁"。讲五今在墓中用了"傫然"来形

  • 标签: 修辞赏析 墓碑记 碑记修辞
  • 简介:本文借鉴构式语法理论,讨论“能性否定+疑问代词”组配形式的主观小量评述的话语功能,其中能性否定指某些“V不C”形式;疑问代词选择“什么、哪里、多少、多久”,主要是后置于动词的“虚指”用法;“主观小量评述”是会话含义的概括,是语义层面的“部分量”含义在语用层面的映射。本文主要阐述三个问题:1)主观小量评述的构式类型;2)主观小量评述的据解析;3)程度量评述的隐喻承继。

  • 标签: 能性否定 疑问代词 理据性 构式承继
  • 简介:“X”致使结构是在古代汉语使动用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构式,表示使产生某种生理或心理感受。进入“X”结构中的“X”具有非自主性,“”具有无指性,二者结合紧密,为其词汇化提供了有利条件。“X”在词汇化过程中,韵律上倾向于重轻式;句法上与形容词谓语或定语的功能相当,并出现了加词尾或重叠等形态现象;语义上既能表达使感意义,也能表达自感意义。

  • 标签: “X人”构式 致使范畴 词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