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王渔洋诗学理念复杂而富于变化,经历过四个阶段的重要转变,对其详实考究才能真正理解王渔洋诗学理念的发展与“神韵说”的确立.诗学理念的转变是王渔洋诗学研究的本源问题,结合王渔洋的仕宦经历及具体丰富的诗学实践可知,其早年的诗学理念并非“神韵说”,而是经历了由“博综该洽,兼采众长”转变为“重唐音,韵胜于才”,继而转变为“越三唐而事两宋,唐宋兼取”,直至康熙二十六年之后“神韵”理论才真正确立并走向成熟.

  • 标签: 王渔洋 诗学理念 诗学实践
  • 简介:今人多以为张问陶的诗学思想与袁枚相同,且前后始终一致。其实张氏的诗学思想前中后三期变化颇大,前期论诗主张"诗发乎情,情触于遇",特别推崇杜甫以及李白,崇尚清狂大气与风骨,所谓"狂到杜陵甘作客"",清狂才称谪仙人"",大声有骨是奇才",核心当是"大声有骨",但也提到"真"与空灵,为中期诗学的发展嬗变奠定了基础。这种诗学观当是张氏少年壮志与巴蜀先贤影响的结晶。

  • 标签: 张问陶 《船山诗草》 早期诗学 清狂 大声有骨
  • 简介:研究方回,对于研究宋代诗史和宋代诗歌理论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着重回顾了20世纪百年来方回诗学研究的状况.20世纪的方回诗学研究,30年代和40年代是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的研究可以看作是清人论争的继续,并有新的见解.80年代和90年代是一个时期,其中,80年代老一辈的研究者,上继前辈学者的思路继续推进,同时引进新的理论作新的思考;而新一代的学者已经开始以新的理论眼光加入讨论.90年代则在新的宽广的理论视野的观照下审视方回诗学,推动研究向深度与广度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

  • 标签: 方回 诗学研究 瀛奎律髓 一祖三宗
  • 简介:清代桂中地区大多数诗人在其字里行间所展露出来的诗学思想大致可概括为:要重视表现社会现实生活,要反对模拟、力求创新,要抒写性灵怀抱,要取法多家尤重学习唐宋名家,要具备才情、学识与阅历,要修炼出好品行好人格等。这些诗学思想,既是对前人思想的继承,亦是对前人理念的较好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对当代文学之发展亦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 标签: 清代文学 桂中地区 诗学思想
  • 简介:钟嵘诗歌批评的基本思路是认为当下诗坛问题很严重,公认的大师并不高明,时人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而创作队伍的急剧扩大,则造成了水平的普遍下降.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向历史上优秀的诗人学习.钟嵘对于以谢緿、沈约为重要代表的"永明体"的两大特色:讲究声律和追求警句都有相当的保留,对他们通俗化的倾向也不以为然.对于当代诗人热衷模仿的鲍照,钟嵘作了一分为二,不赞成他"俗"的一面.钟嵘提倡高雅的审美趣味,主张兼用赋比兴而以比兴为主,以达成"风力"与"丹彩"的结合.

  • 标签: 钟嵘 《诗品》谢Zao 沈约 鲍照 比兴 风力
  • 简介:禅学自传入中土以来,对我国的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自宋以来,"禅"在文学中发挥的作用更大了,以《沧浪诗话》为切点,通过对禅与诗各自特征的把握,及诗禅交涉的缘起,来阐明"禅"对我国传统诗学创作的影响,以及严羽的"以禅喻诗"的文学创作理论的形成及其对文学的贡献。

  • 标签: 沧浪诗话 以禅喻诗
  • 简介:聂华苓在中对小说的形式和技巧进行了有意义的开拓,我们可以从小说诗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作者通过小说形式层面的断片与缝合、技巧层面的零度写作与象征以及效果层面的魔幻和寓言化的世界的诗学整合,呈现了小说的多重主题和复义指涉.

  • 标签: 学分 小说
  • 简介:通过对朗吉弩斯、伯克、康德关于崇高概念的对比,分析了女诗人艾米丽·迪金森诗歌创作中的崇高诗学策略,探究她在诗歌创作中的诗学观。迪金森从读者效果的角度定义诗歌,与伯克一样,在对崇高诗学的定义中强调读者主体的美感经历。迪金森诗歌获得崇高效果的策略是语言的选择,她追求语言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 标签: 崇高 艾米丽·迪金森 诗学策略
  • 简介:摘要: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学出现了一批性格鲜明的“女强人”形象。文章尝试参照女性主义批评、社会心理学等理论,对张辛欣、张洁、朱秀娟、梁风仪等两岸女作家笔下的女强人形象进行深层解读与对读分析,从多角度阐释女强人形象所承载的复杂内涵。

  • 标签: 女强人形象 两岸女作家小说 心理定势 自叙传书写
  • 简介:近人认为,张问陶的诗学、诗歌主要受袁枚的影响,也受李白、苏轼的巨大影响.其实,张氏与杜甫的渊源关系最大.因为他在诗中大量引用、化用杜甫的诗句,直接论及杜甫、杜诗达四十条之多,且在题材、体裁、风格上与杜诗相似.他高度赞扬杜甫的人格、个性和思想,以之自况,并同情其遭遇.他全面、具体地评价杜甫的诗歌,赞同并生发其诗学主张.对此,清人多有论述,近来则罕见涉及,故反思与探究是必要的.

  • 标签: 张问陶 杜甫 诗学 诗歌 渊源
  • 简介:在西域文学发展史上,清代西域诗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诗人们在中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西域独有的文化符码,创造出许多优秀的西域诗歌。尤其在乾嘉时期,由中原抵达到西域的诗人,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身份多样。这为清代西域诗的创作和繁荣,提供了优良的创作队伍,和瑛便是其中的佳例。文章试图在西域文化的历史背景下,深入探讨和瑛诗歌的西域精神与西域价值,展现其诗歌在文化诗学与民俗传播上的西域意义,开拓其西域诗歌的西域文化力量。

  • 标签: 和瑛 西城诗学接受 民俗传播 西域价值 文化意义
  • 简介:亚里斯多德的《诗学》中,明确提出了自己对于悲剧美学的定位,这也成了西方悲剧家悲剧理论的基石,其中悲剧人物和悲剧结构提之尤多,认为悲剧人物的崇高和悲剧结构的单一才能切实达到预想的悲剧效果。但我们仔细分析不难发现,中国进入成熟期以后初期的悲剧作品同样具有这样的美学意蕴,从已佚之作《赵贞女》中,即可窥见一斑。

  • 标签: 《赵贞女》 《诗学》 西方 悲剧美学
  • 简介:元好问的诗学主张一方面继承了中国古代优秀的诗学传统,倡导风雅精神,另一方面他对西北少数民族的优良传统有着本能的热爱,充分肯定了汉族文学对少数民族的影响。他的这些诗学主张,同他所处的社会时代、他的家学传统、与汉族学者的交流和他作为鲜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和文化特质有关。

  • 标签: 元好问 生平 时代 诗学思想
  • 简介:摘要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钟嵘的《诗品》构建了系统的诗歌批评标准并体现出富有创建性的诗学思想以“体”为标志的风格流派论、融比较叙评于一炉的诗评方法论、以抒发“怨”情的对象的诗歌本质论、以“滋味”为高妙境界的诗歌鉴赏论。这些钦异拔新、迥乎时论的理论对我国文学理论尤其对诗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 标签: 体比较叙评滋味说&ldquo 怨&rdquo
  • 简介:翻译诗学是一门艺术,决定了文学原作和译作是否被社会所接受。本文从改写理论的诗学角度,对英文畅销小说《TheKiteRunner》的简体和繁体两个中文译本进行比较研究,探析在不同诗学影响下译者对译本的操纵。

  • 标签: 诗学 翻译 《追风筝的人》
  • 简介:《远离尘嚣》是英国著名小说家托马斯·哈代的成名作.该作品以多塞特郡大荒原的自然环境为创作背景,隐含表达了哈代内心独特的荒原意识.本文以认知诗学为指导,拟从隐喻角度出发,研究意象和事件的关系、人物描写及其关系,分析探讨《远离尘嚣》这部作品中的人物喻意、环境喻意、荒原意识及其荒原主题背后的意义.

  • 标签: 托马斯·哈代 远离尘嚣 隐喻 荒原主题
  • 简介:骆一禾是一位极具建设性的诗人,在诗歌创作上他确立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对诗的思考与探寻上,他提出了几个关键的核心命题。“修远”与“诗歌共时体”这两个诗学主张是骆一禾长期实践与思索的结果,实际上涉及到了诗歌创作精神和基本原则的问题。论文从“修远”和“诗歌共时体”这两方面具体展开阐释,意在重新挖掘其价值,或许可以给当下诗坛带来某种启示作用。

  • 标签: 骆一禾 诗学 修远
  • 简介:苏轼的《江城子》和弥尔顿的《梦亡妻》都以梦的形式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沉郁凄凉,感情真挚。然而,由于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差异,东西方的文学特征也不尽相同。中国表现诗学起源于心物感应论,其艺术特征表现为写意、传神、婉约,而西方表现诗学起源于物外模仿论,其艺术特征表现为写实、逼真、豁达。

  • 标签: 跨文化视域 表现诗学 艺术特征
  • 简介: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介绍了一个带“土性”的中国,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这为分析中国的社会秩序提供了一个理论观点。费孝通提出的社会学本土化、文化自觉的观点对中国社会的理解和认识,对社会学的发展都有着重大意义。

  • 标签: 《乡土中国》 差序格局 礼治社会 本土化 文化自觉
  • 简介: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中国英语也日益形成。本文阐述了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的区别,对中国英语产生的原因及特点进行了分析。

  • 标签: 中国英语 中国式英语 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