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谭正璧《中国发达史》写于1935年,主要以鲁迅《中国史略》为参考,并在其基础上更新了部分史料。此作因被《中国史略》的影响力所遮盖,以及解放后没有再版等原因,历来所受关注较少。以《中国史略》为参照,发掘和分析《中国发达史》的小说观念与言说体例,期待展示其中别有洞天的学术风景和谭正璧自家的研究旨趣。

  • 标签: 中国小说发达史 中国小说史略 谭正璧 小说观念 言说体例
  • 简介:《博物志》地理博物体的形式使它的内容无所不包,类似于当时的百科全书,但它并不是纯知识性的介绍,还有很浓的故事性、趣味性,它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设置,它所开拓的很多题材和内容都在后世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充实,为后来小说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 标签: 博物志 地位 影响
  • 简介:古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项重要的民族乐器,越来越受到国内外音乐家的青睐。经过时间的积淀,古筝的发展经历了不断传承和发展的过程,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上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然而由于有些高校在乐器方面存在欠缺,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分析古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价值,对于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 标签: 古筝 传统 美学价值 文化遗产
  • 简介:肖佩华先生专著《中国现代小说的市井叙事》,抓住中国市民社会的“市井”特色,并以此为参照概括了中国现代小说叙事的“市井”式特征。该书选题新颖、角度独异,富于原创性。篇章结构合理,材料丰富,史论结合,视野开阔,研究方法实在、恰当。在学术上具有开拓性的价值。

  • 标签: 现代小说 叙事 市井 特征
  • 简介:“静”作为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之一,经历长期的历史嬗变,为中国历代文学学者广泛使用,在诗话、评点、画论等中国艺术哲学文学批评领域中频繁出现。古典美学领域中的“静”,超越外部表现形式看似静止的主体情态,返照主体精神世界,寄寓人类千百年来对于真、善、美的永恒追求。

  • 标签: 静范畴 超越性 审美追求
  • 简介:中国古典园林有着东方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在世界的园林史中占有极高的地位。几千年华夏文明的传统形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环境关学。中国古典园林的独特之处在于“法师自然”是人工与自然的巧妙的结合。中国古典园林是环境美、自然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

  • 标签: 古典园林 环境美 自然美 艺术美
  • 简介:"雄浑"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范畴。对这一范畴,不同论者有着不同的理解,在不同的场合其用意也不尽相同。这恰恰需要从语源和义理诸方面来对此加以深入探究。研究先从字源演变分析"雄浑"这一概念的来由,再对"雄浑"范畴作了历时性梳理,在历史论述和考证辨析的基础之上,对"雄浑"范畴进行共时性分析,指出"雄浑"范畴具有形体巨大、力量遒劲、气势磅礴、色彩朦胧模糊、人格伟大高尚等特点。最后,在比较视域下将"雄浑"范畴进行中西对比,由此突显中国古典美学中"雄浑"范畴的独特内涵。

  • 标签: 中国古典美学 雄浑 历时 共时 比较视域
  • 简介: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及美学审美自古以来就有着较大的差异,而且英语和汉语在表达方式上又各有其独特的风格。因此,想要实现翻译之"美"十分困难。本文强调的重点是译者在翻译散文的过程中应该要把"读者审美感受"的重要性、原文本、译者、目标文本和读者这四个部分紧密结合在一起。本文运用了接受美学原则和和谐理论,探索了其在文学翻译当中的适用性,通过分析《散文108篇》中的散文名篇,笔者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当充分运用和谐原则指导翻译并且考虑到读者的审美需求,才能实现"美"的译文。

  • 标签: 接受美学 中国散文 英译之美 和谐原则 散文翻译
  • 简介:中国古典小说真正的美丑对立描写自明代始,在此之前,我国古典小说讲究古典的谐美,丑还没能成为独立的审美范畴;明以后形成了不同于古典美范畴的崇高美,而丑亦必然包含在其中,冲破了和谐统一,偏重于矛盾对立,这使我国古典小说审美趣味和趋向发生变化.其原因,一是对真的追求,二是社会经济条件变化对人们的思想意识的影响,三是与小说的读者对象——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有关.

  • 标签: 中国古典小说 美丑对立 崇高 缺陷美 审美趣味
  • 简介:美学的审判只能是自己对自己的审判,真正的美学应该有足够的自我审判的能力,有足够的勇气进行自我监禁、自我放逐、自我宣判.一直承受被动审判的中国当代美学,现在应该具备足够的勇气来进行自我审判了,因而,面对审判,它不是承受(外在的僭越审判),而是承领(内在的自我审判),只有承领审判,美学才会真实地袒露自身,而自己敞开自己,最后向世界宣布自己对自己的判词.

  • 标签: 中国当代美学 承受审判 承领审判
  • 简介:在当代小说进入多种语言并存的时代后,小说家纷纷表现出对叙述的强烈关注,反讽也成为了当代小说的重要艺术特征之一。严歌苓以中国大陆20世纪30-80年代历史为题材的“中国记忆”小说.运用视角反讽的技巧,通过视角转换、儿童视角的运用和第三人称限制视角叙事的采用,使得叙事发生错位,产生反讽意味,并以此实现对权威历史的解构和人性的深刻反思。

  • 标签: 严歌苓 中国记忆 小说 视角反讽
  • 简介:庄子《让王篇》提出一个重要的人生哲学问题,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生命自由重要,还是在“与物相刃相靡”中享受外在的荣华富贵重要?并给出了“双臂重于天下”的回答与选择。尽管《让王篇》的思想相当驳杂,叙事条理不够清晰,但由于在先秦文献中尖锐地提出了个体生命自由的重要问题,特别是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以“王”为中心的现实世界秩序,揭示了在个体自由与现实政治秩序之间存在着无法解除的根本矛盾,所以具有重要的思想史与美学史价值。

  • 标签: 《让王篇》 士大夫 政治 美学
  • 简介: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近些年来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文章简单介绍了美学教育,然后分析了美学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种种重要作用,最后指出了高校实施美学教育的路径,以期为高校重视加强美学教育做出一些努力。

  • 标签: 美学教育 大学生 创造性思维
  • 简介:中国源远流长,若追其源头,可上溯到远古神话传说,其后的先秦寓言故事、先秦两汉的史传文学和野史杂记中,也都有小说的若干因素在孕育、发展着,但这些毕竟还都不是小说,从远古到两汉也只能算是中国的酝酿时期。真正被当今的文学史家、小说史家目为最早小说的是以晋人干宝的《搜神记》和南朝宋人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为代表的魏晋南北朝志怪、志人作品,称为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唐传奇虽承袭志怪小说的传统,以传写奇闻为能,追求所谓无奇不传,但又同志怪、志人小说有着显著差异:首先在创作观念上,《搜神记》的作者干宝说:其写作目的是要“发明神道之不诬”①,说明当时一般志怪小说作者的主观意图,正如鲁迅所言是“传鬼神明因果

  • 标签: 中国 古代小说 唐代 诗歌艺术 唐传奇
  • 简介:序跋的呈现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往今来,几乎每一门学科的各类著作里都有序文或跋语,这些序跋文字,汇成了浩瀚的海洋,凝为一笔巨大的历史文化宝藏。明代通俗小说序跋浩瀚繁多,本文通过对大量通俗小说序跋的整理发现,明人小说包含丰富的小说创作理论,如情理论、尚俗论、裁剪论等。

  • 标签: 明代 通俗小说序跋 创作论
  • 简介:接受美学对电影研究起着促进作用.但它孤立地强调其超越作家、作品的决定性作用,其片面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 标签: 接受美学 电影研究 文学接受
  • 简介: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的落实是小学语文课程目标的基础内容,也是完成小学语文课程目标的重要因素,对教科书选文的研究对于小学语文教育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文献查阅法,对津恩版《美国小学语文》教科书第一、二册选文进行研究,总结出对我国小学低年级语文教科书选文编制的启示:选文价值趋向生活化;选文内容趋向童真化;选文类型侧重审美化;选文编排体现多样化等。

  • 标签: 小学语文教育 津恩版语文教科书 选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