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4
464 个结果
  • 简介:一切宗教,包括东正教,就其思想的立论核心而言,“人”是基本立足点。无论百年来对耶夫斯基研究的历史、范式、方法和语汇如何发生变化,从主题研究而言,东正教一直通过宗教教义影响他,通过宗教氛围感染他,使他形成了独特的宗教体验,使其创作始终未能超脱对“人”的观照与凝视。耶夫斯基始终关注人的罪恶和拯救。神-人应是和谐的关系。人有自由意志,但人的自由意志却导致了罪和恶;要获得神-人关系的再度和谐,就要正视罪恶和苦难,进行自我精神惩罚;神人是拯救人类的爱的形象。应该说,对“人”原罪与救赎的回应是耶夫斯基在东正教的视野中完成的。

  • 标签: 陀思妥耶夫斯基 自由意志 原罪 精神惩罚 神人
  • 简介:<正>今年是鲁迅诞生一百周年,逝世四十五周年;也是俄罗斯作家耶夫斯基诞生一百六十周年,逝世一百周年。鲁迅在生活与战斗中,曾多次评论耶夫斯基的文学创作。这些评论,不仅对于我们了解鲁迅的文艺见解,提供了许多第一手材料,而且对于我们学习与掌握文艺评论原则,改进当前的评论工作等等。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陀思妥耶夫斯基 学习鲁迅 作品 札记 评论 被压迫者
  • 简介: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中国对耶夫斯基的引介活动经历了两个阶段:五四之前,由于受多种原因的影响,他基本上处于销声匿迹的状态,有关的资料只是也散见于寥寥文章中的"只言片语;"五四时期,随着对俄国文学的大规模引进,耶夫斯基也广受时人瞩目,在巨大的光环之下,系统性和基础性的翻译和研究工作却没有展开。

  • 标签: 陀思妥耶夫斯基 中国 近代 五四 引介
  • 简介:氏倾向于现实主义,福克纳倾向于意识流。氏虚幻的现实主义是指氏热衷于刻划双重性格、变态心理的创作倾向,表现为朦胧、零碎、流动、随意、颠倒、简略。在心理分析上热衷于畸形、病态的心理刻划。福克纳的“骚动的”现实主义表现在作品中现实、神话和寓言交织交融的创作倾向。作品给人以扑朔迷离、眼花缭乱的感觉,到处充满了象征和隐喻。福克纳笔下骚动的现实主义是灰暗的、看不到光明的。

  • 标签: 福克纳 现实主义 陀斯妥耶夫斯基 小说 作品 比较研究
  • 简介:日比科夫斯基是波兰著名汉学家、英语世界南戏研究第一人,曾先后三次造访中国,研究领域包含文史哲多个方面,其南戏研究为西方汉学开辟了全新的领域。《南宋早期南戏研究》即是日比科夫斯基的南戏研究成果,该著作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详尽分析了早期南戏作品与说唱文学的紧密联系,并认为说唱文学即为中国戏曲的起源;将南戏置于世界古代戏剧史中,分析南戏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文、日本能剧的区别,并使用西方戏剧理论分析早期南戏作品;以中国戏曲所表现的文化现象为“非我”,从西方汉学家的角度分析其成因。《南宋早期南戏研究》建立在日比科夫斯基已有的汉学研究基础及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学术视野与方法论之上,为英语世界第一部南戏研究专著。

  • 标签: 域外南戏研究 日比科夫斯基 波兰汉学
  • 简介:在安德列耶夫的小说之中,"沉默"表现为不可逾越的"墙",它笼罩在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隔绝了关于真理和感情的交流,使人们陷入无边的绝望和痛苦之中。鲁迅前期的小说也借用了安德列耶夫这种"墙"的隐喻,用来表现在古老黑暗的中国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如同厚墙壁一样的隔膜和冷漠。但生活在"几千年吃人的历史"与"遗忘和谎言"间,鲁迅对纯粹的语言也抱有深刻的怀疑。鲁迅难以打破笼罩在他人以及自身之上的"沉默",只能沉默地行走在荒谬的历史之上,从而衍化出对"路"这一诗学隐喻的偏爱。

  • 标签: 沉默 安德列耶夫 鲁迅
  • 简介:罗地区作为古印度的西北边界,处在一个结构性枢纽位置,是外来文化"侵入"古印度的前沿阵地。通过中亚(巴克特里亚)地区,源于古希腊的狄奥尼索斯崇拜得以渗入西北印度,并融入了当地的佛教文化,丰富了犍罗艺术的创作题材,影响了犍罗艺术品的具体表现。源于古希腊的戏剧和剧院也因酒神崇拜而得以传入犍罗,一方面送来了现实主义精神及"神人同形"造像学理念,同时也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模仿对象,直接促进了犍罗佛像的创造。

  • 标签: 犍陀罗艺术 狄奥尼索斯崇拜 希腊戏剧 剧院
  • 简介:本文通过对欧亚草原斯基泰时代铜镜的分类介绍,并与周边地区发现的早期铜镜比较,认为斯基泰时代不同类型、样式的铜镜都有其各自不同的渊源和演化过程;又结合中国境内早期铜镜之考古发现,对早期中国与境外草原之间的铜镜交流进行了探讨。

  • 标签: 欧亚草原 斯基泰时代 铜镜 文化交往
  • 简介:作于抗战时期的小说集《果园城记》是一部有着深刻象征含义的文化反思型小说,民族的灾难使师客观冷静地反省着中国的命运和前途,完成了对于乡土中国的想象和批判:它既指向中国传统文化,更指向乡土中国进入现代后的文化生存困境。无论从整体还是局部象征上,作家都实现了此种目的。

  • 标签: 师陀 《果园城记》 象征 文化寓言
  • 简介:苏霍姆林斯基在数十年的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形成了关于学困生转化的独特教育观。本文以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涉及学困生教育的思想为基础,从学困生的类型、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及促进学困生转化的教学策略方面,总结概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学困生能力提升与转化教育观。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寻了这一教育观对当今中国教育教学实践的现实意义。

  • 标签: 苏霍姆林斯基 学困生 学困生成因及教学策略
  • 简介:道德体验教育是一种倡导回归生活世界、回归自然之境和体验者内心世界的道德教育意识和教育思想,它主张教育的过程向学生和教师双向开放,并开发能使其内心敞亮的多样化、个性化的实践样式。文章主要阐述了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劳动体验、情感体验、大自然的体验思想,并探讨了实施道德体验教育的途径。

  • 标签: 体验 道德体验教育 生活世界 大自然
  • 简介:从抽象、抽象艺术、抒情抽象、构成学、形式美规律、色彩的视觉空间等角度解析了抽象艺术先驱康定斯基的作品《几个圆形323号》。对这幅作品不同的人可能产生不同的感受。在此画中,我们看不到一丝现实生活中具体物象的影子,它表达了某种轻快、幽邃而有秩序的宇宙情调和结构关系。抽象派画家认为,这样才能表达“精神的现实”、“更高级的现实”。

  • 标签: 抽象艺术 抒情抽象 构成与构成元素 形式美规律 色彩视觉空间
  • 简介:戴维森试图以针对形式化语言提出的塔斯基真理论为基础,提出针对自然语言意义的语义理论,利用逻辑规则、语义规则和递归手段等阐释和推导意义。他认为语义学理论应能判定每个有意义的词语字符串的意义,捕获意义本质需要真值条件的有限声明。尽管戴维森意义理论具有上述优点,对自然语言语义理解和解释起到巨大贡献,但是戴维森理论只是对部分语言提出解释,并没有对整个语言运作提出一种解释,而且无法解决指代对象依赖于上下文的表达式,无法解决语句真值不取决于构成其的小句成分的真值。

  • 标签: 戴维森 意义理论 真理论 真值条件 塔斯基理论
  • 简介:前苏联教育家尤·克·巴班长是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把教学过程看成一个系统,综合地研究教学过程,有助于我们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这一理论的实质是以最大的教学效果促进理想的教养,教育和发展,从而全面看待教学职能,这一理论要求重视研究学生,摆正教学的关系,所有这些反映了现代教学论的一个重要特点,对当前我国教学改革有现实的积极意义。

  • 标签: 学生主体性 教学过程最优化 教学理论 教学改革 教学质量 巴班斯基
  • 简介:品课堂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参与度有很大关系。低效课堂学生参与的人数、次数、参与的效率不高。原因在于教师素养不够,课堂组织能力有待提高。教师要从课前预习、课堂提问、巧妙点评、引入时政、精选练习等方面入手,打造高效课堂。

  • 标签: 参与度 组织教学 课堂评价 高效课堂
  • 简介:"课程政"与政课程的核心内涵都是育人,二者都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要求,但又有不同侧重。二者的本质联系主要体现在任务和目标上的共同性、方向和功能上的一致性、内容和要求上的契合性等方面;二者的不同侧重主要体现在政内容、课程地位、课程特点和政优势等方面。正确把握二者的关系,既要认识到二者的本质联系,又要明确二者的区别,充分发挥二者各自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育人优势,形成协同效应,增强育人合力。

  • 标签: 课程思政 思政课程 思想政治教育 协同育人
  • 简介:寂寞与学术似乎历来具有密切的联系,学术工作者们通常被看作远离人事纷争、看淡社会名利权势、潜心于学术研究的独行侠。文章以北京大学陈洪捷教授《论寂寞与学术工作》这篇文章为切入点,概述传统上公认的“学术寂寞”学说的观点,阐明这一观点存在的合理性价值,最后着重分析在现代纷繁社会的挑战下,应怎样理性地看待寂寞与学术。

  • 标签: 学术工作 寂寞 学者
  • 简介:教师伤人和教师被伤害事件当前时有发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重读经典,反思教师的职业修养与教师的信念、学问、德性、人格等诸多方面,都是促使教师回归教育的原点、保持初心,进而坚守教育理想的必要条件,是从根本上降低师生间的伤害事件发生的有效策略。

  • 标签: 教师理想 信念 学问 德性 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