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阐释循环说"是以"阐释循环"为钱钟书诗学方法论特征的一种观点。它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成熟于21世纪初,在"钱学"研究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虽然"阐释循环说"在钱钟书具体诗学方法的探讨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源自西方诗学的"阐释循环"概念的理论有效,同时也有脱离钱钟书著作本身的潜在倾向,以致夸大西方诗学术语的阐释、建构功能,埋下了理论放大与失效的危险。

  • 标签: 阐释循环 钱钟书 诗学 方法论
  • 简介:标记理论自布拉格学派创立以来,已成为语言学各分支学科的一项重要理论,并迅速运用到其它研究领域。本文首先对标记的概念、标记理论的发展历程等做一番简述,然后重点探讨标记理论在语用学研究中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

  • 标签: 标记理论 语境 间接言语行为 会话分析 顺应论
  • 简介:在以往的研究中,审美之维的童心说一般被看成是与老庄童心观一脉相承的。然而从文化之维来看童心说,则可发现它在老庄童心观的流变接受史上占有一个转折点的位置,即从这里开始,作为童心说标志的"真"的含义被延伸。尽管已有学人对童心说作过文化阐释研究,但常只就李贽思想而言童心说,很少将之置于老庄童心观的流变接受史上来观察,因而未能尽显文化阐释这一研究视角之于童心说研究的意义。

  • 标签: 李贽 老子 庄子 童心说 文化阐释
  • 简介:从文化的起源到发展,在东西方文化思想变革的推动下,治理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其表层是一种制度发展范型,而深层则是文化发展历程的必然结果,是对主体文化、公民文化、法治文化发出的一种时代诉求。在大学治理的话语体系中,研究取向体现为工具理性重于价值理性,重视治理结构的完善而无视治理文化的形成。大学治理体现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主体间、价值认同、信任互助,以追求并实现“共识、合作、互动、共赢”的情态为目的。大学治理文化的内核包括价值认同、主体互信和愿景共生。培育大学治理文化,不仅需要将公民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核心,从而赋予治理主体显著的公民身份,而且需要善用法治思维,以程序正义保障治理主体的权益,并促进制度体系与精神文化的共契。

  • 标签: 大学治理 治理文化 治理主体 治理路径 治理效能
  • 简介:院校研究起源于美国,我国开展院校研究时间不长,而高职院校的院校研究基本是未经涉足。对快速跨越发展的我国高职教育来说,有的放矢地开展院校研究有助于创新高职教育研究的范式、有助于实现高职院校的科学管理、有助于高职教育内在特性的形成、有助于高职院校面向市场依法办学。

  • 标签: 高职院校 院校研究 发展
  • 简介:“社会学还有未来吗?在某种意义上,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Bauman)也许就是最后的希望之所在。”①近年来,鲍曼的名字频繁地出现在众多社会学理论著作的注脚之中,他本人则被认为是后现代社会学理论的杰出代表人物。作为如同法兰克福学派、卡尔·曼海姆、诺伯特·埃里亚斯那样被放逐的独立知识分子,鲍曼有着远远超出一般人的丰富经历和深刻洞见。鲍曼不仅亲身经历了法西斯主义,而且还曾经长期生活于共产主义政权之下,并最终来到了处于资本主义中心的英国,这使得他得以融会东、西方不同的理论视角,能够对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不同面貌呈现的现代加以全面审视。与人们通常刻画的形象不同,事实上鲍曼有着极为广泛的理论关怀,

  • 标签: 鲍曼 立法者 阐释者 知识分子 后现代社会学
  • 简介:罗蒂的文本阐释观源于其新实用主义或后现代的哲学立场,表现为反形而上学思想和"意义即使用"的反本质主义思想。剖析罗蒂创造的文本阐释观及其深刻的哲学背景,可以勾勒出阐释学发展的新动向之一,即在新实用主义的影响下,传统的、主流话语的阐释权威正在逐步消解,多元的、宽容的、实用的阐释方法正日益成为阐释学的主流范式。

  • 标签: 罗蒂 文本阐释 实用主义 反形而上学 意义即使用
  • 简介:文章以《爱玛》及其两个中译本为对象,从作者、译者及目的语读者之间的关系出发,研究情态是怎样实现人际意义建构的.通过分析发现译者在人际意义建构过程中采取了三个步骤:识别原文作者所要表达的人际意义;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需求;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来传达源语中的人际意义.

  • 标签: 情态 人际意义 《爱玛》
  • 简介:象征人类学作为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被学术界广泛运用于对艺术、宗教、文学、历史、语言等方面的解释。象征是一种表达方式,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类有意识地用某种事物或行为表现一定的特指意义。在中国民间刺绣中,往往用动物、植物、人物故事、建筑、器物、文字、几何形等组成的图案符号,来传递某种文化信息,寓意深层的文化内涵,用象征意义表达人们的祈福观念、审美情趣和心理愿望。

  • 标签: 民间刺绣 造型艺术 文化符号 象征意义
  • 简介:洛阳西汉墓室壁画所描画的形象有星宿、神、仙、神兽等内容,源于不同的神、仙、巫觋信仰崇拜,在时代神学思想影响和时人生死观念的支配下,融为庞大复杂的神仙体系,中期突出了飞升主题,后期注重攘鬼意识,寄托了时代人们重生的心理希冀。

  • 标签: 西汉 壁画内容 阐释
  • 简介:摘要:利科的隐喻研究是其阐释学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他的一系列相关著述中,隐喻一直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概念。作为一名阐释学家,利科对语言问题的思考包涵了阐释与理解两个方面。在他看来,语言的意义栖息于理解与阐释、误读与意义的再生成这样一个复杂的循环过程之中,隐喻正是这一过程的关键因素。

  • 标签: 关键词 利科 隐喻 阐释学
  • 简介: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基础工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前提.制度化、民主化、法治化、高效化、协调化是国家治理贯通社区治理的基本要求,主体多元化、治理层级多样化、治理权限结构化是积极探索和实现国家治理贯通社区治理的模本构想,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国家治理贯通社区治理的根本保障.

  • 标签: 国家治理 社区治理 治理能力
  • 简介:《说文解字》的“心”部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通过对“心”与思维、情感的关系以及古代哲学对“心”认识的阐释,我们可以管窥中华思想的独特性与传承

  • 标签: 《说文解字》 “心”部字 文化阐释
  • 简介:中国古代的修辞研究与语法等其它领域的研究有一个不同之处,即较为系统的修辞理论,每每以文学评论专著为依托而得以表述。一个时代的文学评论的发展,同时表现为修辞理论的发展。例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都同

  • 标签: 传统修辞学 郑玄注 《文心雕龙》 文学评论 修辞理论 修辞手法
  • 简介:根据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原则,对理解的历史与有意误读和视阈融合与文学翻译中的创造叛逆进行解析,可以解释翻译过程中理解产生的方式、过程和机制。理解和解释是建立在“前理解”的基础上,是解释者与被解释客体产生视阈融合的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也具有文本的开放和译者阐释的多样等特点。

  • 标签: 阐释学 翻译的历史性 视阈融合
  • 简介:史蒂文森的名作《化身博士》是世界著名科幻小说之一,其悬疑恐怖的情节备受赞赏。主人公杰基尔内心欲望的膨胀导致私利伦理意识的形成,从而在伦理困境中屡屡产生了错误的伦理选择。没有理性约束的自由意志不断强大,并逐步转化为非理性意志,这是杰基尔产生错误伦理选择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杰基尔悲剧的伦理本质。变身药剂的发明是非理性的,是违背伦理的,这注定了杰基尔成为科学的奴隶。在当今时代,科学的研究承载着人类的梦想和希望。人们应合乎伦理地利用科学,共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 标签: 《化身博士》 杰基尔 私利性伦理意识 伦理选择 自由意志 非理性意志
  • 简介:和声学看似以繁复的技术为特征,除去其迷惑的外衣我们发现:和声学本身具有丰富的人文艺术精神,其和弦布局、和声紧张度、起伏感乃至整体结构,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其艺术内涵来自于文学对人生意义的描述,人们追求的"真善美"理想同样存在于和声学内部,去指导我们理解和声学、体会音乐音响中蕴涵的人文之美。

  • 标签: 和声 人文艺术内涵 四部和声 和声织体 频度
  • 简介:自然主义文学对现代的体认是沿着实证论、实用主义的准科学,向感觉经验论方向的延伸.当它将科学理性精神推向极端时,也便走向其反面,与现代主义文学一脉相承,提供了'生活现象学'的启示.

  • 标签: 自然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 现代性 阐释 体认 性文化
  • 简介: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藏传佛教文化与宗教政策和文化政策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而,正确对待宗教文化,在当前文化大发展的新形势下,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对待一个历史范畴,我们更应该认清藏传佛教政策指引下的宗教文化因子,积极引导藏传佛教文化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构建和谐的中华文化体系。

  • 标签: 文化价值 藏传佛教文化 宗教政策
  • 简介:现代人将七夕诗单一地理解为“情诗”,我们有必要对七夕诗进行多维度的阐释。如果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将七夕诗加以解读,可以发现,七夕的重要仪礼——“乞巧”,是当时少女们生活希冀中对爱情的价值认同;七夕诗中表达得最丰富的爱情,其实是妇女求得身份平等的情感承诺;而男女不同诗人所作的七夕诗,在视角转换中可以明显看出男人和女人眼中的“女性”有别而情有所同。

  • 标签: 七夕诗 现代阐释 女性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