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独药师》不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充斥着矛盾。形式上作者运用了二元对立的写作方式,将“非虚构”与虚构巧妙运用于文本;内容上小说中到处都是矛盾的个体以及相互矛盾的主题。对于矛盾的原因,除了作者对于写作方式的大胆运用外,还与作者自身的时代差异以及儒道文化对作者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关。这些矛盾不仅塑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更是将小说主题进一步升华。

  • 标签: 《独药师》 矛盾 非虚构 主题
  • 简介:词作为我国传统古典文学的一种体裁,受到许多人的喜爱。但由于早期形成的一些特点,使词体在历史上长期受到偏见。通过历代词论家的努力,词终于得以与诗文并肩,但同时自身原有的独特性又有所弱化,促使了词论家们的反思。文章从词体自身独特性的形成、题材和风格发展两方面入手,以《中国古典词学理论史》为例,论述及分析了词论家们心理矛盾产生的原因。

  • 标签: 文论 独特性 发展史
  • 简介:"伤痕文学"的出现,结束了"文革"期间极左文艺路线的模式化创作,以文学的方式开始了一次广泛的祛魅活动,开启了新时期文学的生命历程。由于"伤痕文学"是新时期文艺政策调整过程中出现的创作潮流,因此,"伤痕文学"在批判、控诉"四人帮"给人们造成肉体与精神创伤的同时,又以赋魅的叙事方式演绎着即将到来的幸福与光明。祛魅与赋魅的异调共存使"伤痕文学"叙事有一种内在的矛盾。然而,正是这种矛盾的存在,使"伤痕文学"不仅满足了人们情绪宣泄的需要,还以文学想象的方式消解了精神创伤,重新建立了未来必然光明的期待与信心,最终完成了"伤痕文学"意义的建构。

  • 标签: 祛魅 赋魅 “伤痕文学” 叙事
  • 简介:目前畜牧人才市场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文章结合畜牧行业人才就业现状,分析高级人才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成因,从深化高校教育改革,促进企业产业转型两方面着手提出优化畜牧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 标签: 就业结构性矛盾 畜牧人才 培养模式
  • 简介:在"依法治国"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民族问题解决必须走法治化道路,而宪法规范层面的回应则是法治化的核心。"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解决的宪法规范回应必须以相应民族问题解决的宪法原则为基础,并结合宪法规范的结构对相关的宪法原则进行具体化,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实践的民族问题解决的宪法规范体系。

  • 标签: “民族” 宪法主体 宪法原则 宪法规范
  • 简介:民族精神概念的提出始于18世纪后半叶。20世纪初在我国实现了由“国性”向“民族精神”的概念认同。随着人们对民族精神日渐关注,民族精神概念也在民族认同和差异说、民族精神性质说、民族精神地位作用说、民族精神与精神文化的关系说四个层面有所拓展。在此基础上,通过民族意识、民族主义、民族文化、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的概念辨析,进一步明确了民族精神的内涵。

  • 标签: 民族精神 概念溯源 概念辨析
  • 简介: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开展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进行了全面分析,对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针及必须处理好的关键性问题进行了深刻阐述。该文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系列讲话中蕴含的必须认清的两个基本问题、必须坚持的三个工作原则以及必须处理好的四个方面进行系统梳理,以期厘清习近平总书记的民族工作思路,为未来更好地开展民族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 标签: 习近平 民族工作 思路 基本国情
  • 简介:凡悲鲁,本名孙立军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北京电影学院中国动画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凡悲鲁的水墨画中,追求梦想是其中的一个主题。"我童年时的梦想是个铁皮玩具小鸭子。"53岁的凡悲鲁笑着说起他的第一个梦想。那时凡悲鲁八九岁,

  • 标签: 北京电影学院 在凡 《指环王》 《三个和尚》 副校长 小兵张嘎
  • 简介:救济性民族自决是一项在极端条件下的集体人权,作为民族自决理论在后非殖民化运动时期的新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领土主权原则的绝对性,但其并非使领土主权原则虚无化,更非为分离权招魂。有鉴于此,为了防止救济性民族自决权被分裂势力滥用,有必要从主体要件、实质要件、程序要件三方面予以严格限制,特别对程序要件更需分"事前、事中、事后"三部分进行讨论。同时,虽然救济性民族自决权尚不具备条约法与国际习惯法的法律地位,但日后成为速成国际习惯法确为一大趋势。

  • 标签: 民族自决权 领土主权 人权保护 适用条件 速成国际习惯法
  • 简介:近年来,中韩两国民众之间的往来日益频繁,随着彼此了解程度的不断加深,误会与摩擦时有发生,这对双边关系的和谐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特别是随着两国互联网人口的急剧增加,作为网络外交的衍生品——网络民族主义情绪日益高涨,对中韩两国公共外交关系的影响不可小觑。因此,两国政府应该在构建软实力和公共外交战略方面积极投入,在完善公共外交的统筹协调、危机应对和新闻发布机制、拓展公共外交渠道、规范媒体、网络言论管理、重视“中国通和韩国通”等人脉资源、强化“人文纽带”等方面加以助力,打开中韩公共外交的新局面。

  • 标签: 网络民族主义 中韩公共外交 影响及对策
  • 简介:民俗审美的民族性是各民族在长期的民俗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少数民族由于民族气质和民族性格等方面的差异,直接导致审美心理的差异。民俗审美的民族性的表现形态是多方面的,从外显与内蕴层面来看,民俗事象的价值不仅在于外表上的形象之美,更是其所蕴涵的深厚文化的体现,也蕴涵着各族人民在深层文化心理结构上的心理积淀。

  • 标签: 少数民族 民俗审美 民族性
  • 简介:为提升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本文利用2014年"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调查"数据,使用DSA方法采集就业匹配自我评价得分,构建包含学历匹配和专业匹配的回归模型,分析就业匹配对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的学历匹配和专业匹配程度越高,对收入的影响越大,且学历匹配对收入影响显著。因此,应对不同学历层次的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有区别地进行就业指导,而非一味提倡提升学历,否则可能产生过度教育;同时,削弱劳动力市场中的制度分割,促使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从事与专业匹配度高的工作,这也有利于于个人职业的长期发展。

  • 标签: 少数民族 学历匹配 专业匹配 过度教育 制度分割
  • 简介:纵观中越边境地区扶贫开发政策及其实施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说,具有共性和个性的特点,各自都有明显的优惠政策,但不论是单方面的扶贫开发政策,还是综合扶贫开发政策,越方比中方全面、具体、细化。在分析研究中越边境地区扶贫开发的优惠政策的同时,也分析了中方扶贫开发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结合实际,提出中方在中越边境地区综合扶贫开发合理性和可行性建议。

  • 标签: 中越 边境地区 扶贫 政策 比较
  • 简介:本文意在通过民族学专业本科教学的平台,挖掘该专业在中西方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中在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的异同,在比较研究基础上借鉴西方人类学专业本科教学的优势,进一步完善民族学专业本科教学,推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 标签: 本科教学 民族学 中西方比较
  • 简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践教学是目前各法学院校教学工作的重点,但地处边疆地区的高校教育受到地理环境、民族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本文分析了目前边疆民族地区法学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关完善措施。

  • 标签: 边疆民族地区 法学 实践教学
  • 简介: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及过度强调办学的职业性,西部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还存在被边缘化和简单化的现象.在正视西部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阐释了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具体分析了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及成因,提出了公共艺术教育改革的对策及途径.

  • 标签: 西部民族地区 高职院校 公共艺术教育 发展与改革
  • 简介:“复合协同式”教学改革的要旨是把握和尊重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性、特殊性和规律性,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输导,基本要求是全方位、全覆盖和全过程,主体内容是以复合协同为轴心的“五重奏”。这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的“复合协同式”教学改革模式,对于大力提升民族地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亲和力和感染力,具有特别重要的试点和示范意义。

  • 标签: 民族地区 形势与政策课 复合协同 教学改革
  • 简介:今陕北、晋西在汉代属于上郡、西河郡,此地出土的汉画像集中在东汉中晚期,主要是墓室出土,画像石主要分布在墓门、门柱等区域,造型繁复,姿态优美。其中墓门的汉画像图像有较强的地方特色,有一定的秩序感和风格,图像中呈现出的主次、规律、秩序、填白、对称、节奏、韵律、气韵等美学原则已经开始萌芽,出现了民族审美的雏形,这些美学原则在之后的艺术发展中成为中国画和中国民间美术创作中的审美原则,并内嵌于民族的审美意识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审美形态。

  • 标签: 陕北晋西汉画像石 图像 审美
  • 简介:古代中国的西南丝绸之路及茶马古道,既是中国联系世界市场的一部分,也是云南马帮进行中外贸易往来的主要通道。近代世界贸易在列强的主导下,中国和周边国家都成为了世界资本市场的一部分。承载货贸往来的马帮也通过国内外的贸易,凸显了在云南经济社会中的作用,尤其是抗战时期的重要贡献。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及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与内地的经济文化联系以及对国家的认同感,都与马帮的推动和影响有很大关系。

  • 标签: 世界贸易体系 云南马帮 近代 边疆民族地区 社会变迁
  • 简介:新时期以来,面对现代文明猛烈攻势下民族文化传统的衰颓命运,“三少”民族作家将对生态危机的感受上升到文化危机的高度,在对民族习俗、宗教信仰、民族精神的消退与沦落的书写中传达出文化消亡的悲怆意识与身份迷失的彷徨心态。

  • 标签: 新时期 “三少”民族作家 生态小说 文化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