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8 个结果
  • 简介:分别采用水蒸气蒸馏法(SD)和索氏提取法(SE)对宁夏地区苦豆子种子挥发进行了提取,利用GC/MS比较分析了挥发的化学成分,峰面积归一法得出各化学成分在挥发中的百分含量。SD法共分离出29个色谱峰,鉴定出27种物质,占总峰面积的91.53%;SE法共分离出28个色谱峰,鉴定出23种物质,占总峰面积的98.61%。

  • 标签: 苦豆子种子 挥发油 水蒸气蒸馏 索氏提取 GC/MS
  • 简介:为定性鉴别两种药食兼用芳香调味蔬菜(生姜和香菜)的挥发成分,并对其进行抑菌活性研究,该实验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imultaneousDistillationExtraction,SDE)提取挥发,利用气质联用仪定性分析其化学成分,并进行抑菌活性检测.分析结果表明:生姜和香菜挥发的主要成分分别为姜烯(24.41%)、环氧乙烷(29.10%);香菜和生姜挥发均具有抑菌作用,且生姜油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活性是香菜的3.57倍;香菜挥发可抑制根霉生长,但生姜油无此活性.

  • 标签: 香菜 生姜 挥发油 抑菌活性 气相色谱-质谱法
  • 简介:采用水蒸气蒸馏的方法提取飞龙掌血叶中的挥发成分,通过正交设计法优选了提取飞龙掌血叶挥发的最佳工艺条件;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飞龙掌血叶挥发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鉴定。实验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为药材粉碎40目,用16倍量水浸泡过夜,连续提取12小时,在最佳工艺条件下。飞龙掌血叶挥发得率为0.4%,经GC—MS分析,从飞龙掌血叶挥发中共鉴定出28个化学成分,鉴定率为97.8%,其主要化学成分为烯烃和醇类。

  • 标签: 飞龙掌血叶 挥发油 气-质联用
  • 简介: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野生天竺桂叶挥发,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挥发化学成分,并以面积归一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从野生天竺桂叶挥发中共鉴定了88个化合物,占挥发总量的83.77%,含量较高的化学成分有β-侧柏烯(12.54%)、1-石竹烯(5.96%)、β-桉叶醇(5.85%)、α-按叶烯(4.53%)等.野生天竺桂叶挥发成分复杂,以萜类及其衍生物为主,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

  • 标签: 天竺桂 挥发油 化学成分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 简介:通过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黄山贡菊不同部位(根茎、花、叶)的挥发,以4种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枯草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和2种真菌(酿酒酵母、突变木霉)作为供试菌种,通过体外抑菌实验研究了黄山贡菊挥发的抑菌性能。实验表明贡菊的挥发对6种供试菌种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特别是对4种细菌的抑制更加明显。从贡菊不同部位提取挥发其抑菌性能有较明显的差异,其中从黄山贡菊叶中提取挥发的抑菌性能最强。同时对从黄山贡菊叶中提取挥发进行了抗氧化性能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黄山贡菊挥发有很好的抗氧化能力,能够有效地清除羟自由基和脂过氧自由基,且在实验浓度范围内,随着挥发浓度的升高其清除能力呈上升趋势。

  • 标签: 黄山贡菊 挥发油 抑菌 抗氧化 自由基
  • 简介:文章介绍了一种基于生物特征的密钥产生技术一模糊提取(fuzzyextractor)。该技术能从生物特征中提取出重构用户生物特征所需要的冗余信息而不用存储生物特征模板本身,从而为利用生物特征进行身份认证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标签: 模糊提取 模糊承诺方案 纠错编码
  • 简介:对光亮杜鹃茎和叶的挥发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研究。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光亮杜鹃茎和叶中的挥发性成分,GC/MS法分析,NIST谱库检索,并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表明:光亮杜鹃枝和叶中分别检出81种和70种成分。其中,(E,E)-3,7-二甲基-10-(1-甲基亚乙基),-3,7-环癸二烯-1-酮是光亮杜鹃茎和叶挥发中含量最高的成分,相对含量分别为25.695%和21.481%。其次,茎的主要成分为甘香烯,相对百分含量为13.321%;叶的主要成分为甲基-2-萘甲醇,相对百分含量为9.080%。光亮杜鹃中茎和叶的挥发无论在成分还是含量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

  • 标签: 光亮杜鹃 挥发性成分 气相色谱质谱
  • 简介:采用酸水解—乙醇沉淀法提取柑桔皮果胶,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等方法从料液比、原料破碎度、提取液酸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沉淀剂用量等几个方面研究柑桔皮果胶提取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当料液比为1∶15,柑桔皮原料破碎度为颗粒度1~5mm,提取液的pH值为2.00,温度为85℃,提取时间为60min,果胶提取液浓缩后固形物含量为10%,凝沉混合液中酒精含量为50%,95%乙醇沉淀时间为60min,果胶干燥温度为50℃时,提取果胶的效果最佳,提取出的果胶产率为11.80%,纯度为90%.

  • 标签: 柑桔皮 果胶 提取 正交实验
  • 简介:用不同前处理提取贵州清镇产花魔芋中的总生物碱,并用重量法测定总生物碱的含量。结果表明,魔芋粉末中总生物碱为0.496%;魔芋汁中总生物碱为0.152%;魔芋渣中总生物碱量极少,无法称量。

  • 标签: 魔芋 总生物碱 提取
  • 简介:针对高技术条件下海上作战,预测海军作战指挥的基本发展趋势。海军作战指挥体系将是扁平型网状体系,高技术化的C^4I系统将唱主角,近似“实时指挥”成为可能。作战指挥中科学决策的比重进一步增大,作战指挥活动中的技术活动将增大;作战指挥保障的地位将更加重要。

  • 标签: 海军 作战指挥 高技术条件 技术活动 扁平型网状化 高技术化
  • 简介:建立水蒸气蒸馏分离植物挥发传质过程数学模型.对常规蒸馏器进行改进,加入搅拌装置强化了传质.通过3种植物蒸馏的实验数据,求取了总传质系数值并验证了数学模型,并讨论了搅拌转速对传质系数的影响.

  • 标签: 水蒸气蒸馏 传质系数 挥发油 搅拌
  • 简介:绿原酸是一种缩酚酸,属酚类化合物,是植物在有氧呼吸过程中经莽草酸途径形成的一种苯丙素类化合物。本文综述了绿原酸的提取、分离纯化、检测及应用,旨在为绿原酸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绿原酸的提取方法主要有水提法、有机溶剂提取法、超声波提取、大孔吸附树脂分离法、聚酰胺柱层析法等;绿原酸的检测方法主要有高效液相色谱法、紫外法、近红外光谱法等。另外绿原酸的功效研究也是今后的发展趋势。

  • 标签: 绿原酸 提取 分离 检测 应用
  • 简介:提出一种提取手势轮廓轮廓看成一条曲线,采用HDC(HierarchicalDiscreteCorrelation)方法用一个内核对曲线进行多次平滑,得到曲线的尺度空间,再通过跟踪曲线在尺度空间中的运动找出手势轮廓的关键点,最后通过最小距离法对手势进行识别.

  • 标签: 关键点 字母手势 层次离散相关 最小距离
  • 简介:采用正交设计试验,以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为考察因素,优选了翻白草中生物碱类物质的提取方法及工艺参数.结果表明,使用索氏提取法的效果优于超声提取法,各因素对生物碱索氏提取工艺的影响程度为: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料液比〉pH.以65%乙醇作为提取剂(料液比为1:25),使用索氏提取4h所得到的提取效果最好。实验还比较了翻白草不同部位中生物碱的含量,发现各部位中生物碱含量大小依次为:叶〉根〉茎.

  • 标签: 翻白草 生物碱 提取
  • 简介:为了从视频序列中获取初始视频对象,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运动连通性的初始视频对象提取算法,视频中的运动对象高度连通结构化,这就使得运动连通性是适用于视频对象分割的高级特征,据此首先对反映对象的一致性运动的累计帧差图进行尖锐噪声滤除,然后应用自适应阈值算法提取对象运动区域,接着根据运动连通性标记出最大连通区域,通过后处理得到视频对象的分割模版从而有效提取出初始视频对象.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自动、快速、准确地提取出初始视频对象,获得了理想的主客观分割效果。

  • 标签: 视频对象提取 运动连通性 自适应阈值 累积帧差图
  • 简介:以色素溶液的吸光度为指标,采用乙醇水溶液浸提的方法,对黑花生衣色素的提取条件进行研究。通过黑花生衣色素在不同的乙醇浓度、不同的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四个条件下进行单因素试验,运用对提取效果影响较大的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的三个不同水平进行正交试验。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黑花生衣色素的最佳提取剂是浓度为70%的乙醇,料液比为1∶50,温度为60℃,提取时间是120分钟。通过正交试验得到的最佳浸提条件为乙醇浓度70%,料液比1∶40,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90分钟,在此条件下,黑花生衣色素提取液的吸光度为0.575。

  • 标签: 黑花生 色素 提取
  • 简介:以水玻璃和盐酸为原料,通过添加表面活性剂制备出高比表面、对高放射性废液中的锆具有高吸附容量的硅胶.表面活性剂对初级溶胶粒子产生修饰作用,限制溶胶粒子的生长,但却促使溶胶粒子的连接.因此,表面活性剂起到了无机结构导向剂的作用,并且促使溶胶粒子连接成网络结构.该硅胶的比表面积可达998m2/g,对锆的静态吸附量可达32.6mg/g,吸附分配系数为56.1mL/g.

  • 标签: 硅胶 高比表面 高吸附量
  • 简介:目的:优选黄花倒水莲中远志皂苷的浸取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设计试验,以远志皂苷浸取率为指标,对影响黄花倒水莲中远志皂苷浸取工艺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比较了乙醇回流法与水煎煮法、超声波法的远志皂苷漫取率。结果:在浸取温度为80℃,浸取时间为1h,乙醇浓度为60%,搅拌速度为400r·min^-1时,远志皂苷的浸取率最高,达85.06%。同时,结果表明,乙醇回流法在远志皂苷的浸取中优于其它的方法。结论:乙醇提取法浸取效率高,经济,浸取剂有利于回收,适合工业化生产。

  • 标签: 黄花倒水莲 远志皂苷 提取工艺 正交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