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采用语义特征分析法,以前项动词为不及物动词的日语复合动词「V+切る」为研究对象,分析复合动词的前后项动词的语义特征,从微观的角度探讨复合动词「V+切る」的语义扩展机制,探讨其与前项动词为及物动词的复合动词「V+切る」之间的语义连续性。归纳出在前项动词为不及物动词时复合动词「V+切る」的核心语义由[+施事移动量变化终结]至[+受事的极限状态]的语义变化路径。研究结果显示复合动词「V+切る」的核心语义受前项动词以及施事与受事性质的影响。

  • 标签: 「V+切る」 复合动词 语义研究 语义变化路径
  • 简介:语法化是汉语发展演变过程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在语法化的过程中通常伴随着语义的虚化和句法分布的泛化。视觉动词"见"在先秦时期语义稳定且义项丰富,并衍生出了助动词、指代性副词的用法。对先秦文献中动词、助动词、副词"见"的语义语法分析,可以对其语法化的路径进行拟测。

  • 标签: 语义 语法功能 语法化
  • 简介:非谓语动词是汉语中没有的语言现象,它在英语中的作用仅次于动词的时态.非谓语动词的特点是,它在句中不作谓语,没有人称和数的变化,但它可以作其他句子成分,如主语、宾语、表语、定语、状语、补语等.该知识的学习难点是它的动词特点,即有自己的宾语、状语以及时态和语态的形式变化.非谓语动词是高中语法学习的难点和重点,是同学们必须具备的语法知识,同时也是高考英语考查的热点和失分点.

  • 标签: 非谓语动词 语法知识 高考英语 语言现象 句子成分 学习难点
  • 简介:基于COLEC和LOCNESS语料库,对比分析了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和美国大学生在thegovernment+情态动词上的使用差异及成因。结果显示,在thegovernment+情态动词的数量和选词偏好上,中美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体现在中国学生过多地将thegovernment当作施事格,且对should和must的过度使用。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有:写作文体差异、文化差异和习得重点差异。这些差异造成中国学生文体单一、文章教化性严重及对情态动词运用不当等问题。最后,就这一现象为英语教学提出了两点建议。

  • 标签: COLEC语料库 LOCNESS语料库 英语议论文写作 the GOVERNMENT +情态动词
  • 简介:现代汉语中状态补语可以由动词动词性结构充任。但是动词动词短语直接充当状态补语的情况不常见。文章就这一问题,以“X得直VP”结构为例,探讨“X得直VP”去掉“直”后能否成立,以及VP单独充当状态补语的制约条件。文章首先从句法构成和语义表现两方面对“X得直VP”结构做出分析,然后归纳“X得VP”可接受度受限的条件,我们发现这一现象表面上看是受到VP音节数量和韵律影响的结果,而更主要的原因在于结构的句法和语义制约,具体表现为VP的复杂性、结构的持续性、“X”与VP的距离以及句法位置等方面。

  • 标签: X得直VP 状态补语 句法构成 语义表现
  • 简介:《啊,拓荒者!》是美国杰出小说家薇拉·凯瑟的代表作。文章在积极心理学的角度上,从情感体验、人格特质以及外部环境分析了小说主人公亚历山德拉在美国西部大草原上奋力拼搏,从贫穷走向富裕的成功原因。

  • 标签: 拓荒者 积极心理学 对土地的情感
  • 简介:又一批高三生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开始了人生中一次关键的拼搏。高三的学习任务繁重,让人抓狂不已。为此,笔者特地准备了五个心理锦囊,请你在初入高三时把它打开,里面会有你想要的答案。锦囊一:不适应是平常事,要努力找到平衡点非常不适应。

  • 标签: 高三 心理 新生 学习任务 起跑线 平衡点
  • 简介:国庆期间,某平台推出了价值百万的“全球免单大礼包”,让“中国锦鲤”红得发紫。从300多万人中脱颖而出的幸运网友“信小呆”取代了在综艺节目《创造101》上大赚人气的杨超越成为“国民新锦鲤”。这几天,各种锦鲤不断刷屏,抽奖活动五花八门,“转发这口锅,可以炖了朋友圈的所有锦鲤”等段子也层出不穷。锦鲤早已不单单是一种鱼,而且是幸运符、社交币。有人说,人气最旺的许愿地,不是寺庙、教堂,而是微博、朋友圈的转发区。的确,无论是考试求过、抽奖求中,还是升职加薪、旅行顺利,在社交平台上“转发这条锦鲤”并配图的现象并不鲜见。概率三百万分之一的大礼包可遇不可求,但生活中的“小确幸”比比皆是,如果把这些事与转发搭上因果联系,这或许就解释了锦鲤的“神秘力量”。

  • 标签: 积极心理学 锦鲤 洄游 抽奖活动 综艺节目 因果联系
  • 简介: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效果不甚理想,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提高资助育人工作成效,本文引入心理资本这一积极心理理论。心理资本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感恩水平、就业能力及全面素质的提升。高校需利用多种路径来培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资本,即:以积极心理资本为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联动多部门开展教育,创设校内外的实践体验。

  • 标签: 高校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资助育人 心理资本
  • 简介: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研究人在教育过程中品德的建立、发展及变化规律,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心理学相关知识技术的融入,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强有力的支撑和助推。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研究内容、存在必要以及遇到的问题,初步梳理学科科学体系,提高学科重要性必要性认知,促进教育双方形成教育合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朝着更加系统化、理论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

  • 标签: 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学 研究体系 发展难点
  • 简介: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际影响力日趋上升,外国留学生规模增长十分迅速。已有研究表明,心理健康问题会很大程度影响高校外国留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其他各个方面,已受到外国留学生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分析得出,外国留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语言、文化、环境、人际关系、学习等方面,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朋辈心理辅导、辅导员面谈咨询、心理咨询网络系统、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校园文体活动等方面完善教育机制。

  • 标签: 外国留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机制
  • 简介:为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现状及特点、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借鉴,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对53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整体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随年级的增长而下降。具体年级差异:大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最高,大三最低,且差异显著;性别差异: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生,女生更容易产生焦虑情绪问题,男生更容易出现思维问题;专业差异:文学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最低,艺术学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最高。可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个体差异性,以制定有效的的教育计划。

  • 标签: 大学生 心理健康 症状自评量表 教育
  • 简介:"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产生了新思路。贫困生群体一直是高校中的弱势群体,焦虑、抑郁、敌对化和人际关系紧张等心理问题日趋凸显。在精准扶贫模式下,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主要体现在经济扶助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贫困生资助工作深入融合的缺失,导致了贫困生群体极端化心理问题的多发性。"互联网+"视域下,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民化、构建高校贫困生精准认定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协同教育模式、实现贫困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社会化,是使高校贫困生心理脱贫的新策略。

  • 标签: 互联网+ 高校贫困生 心理脱贫
  • 简介:【目的】探寻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与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之间的关系,为帮助辅导员缓解职业倦怠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教师职业倦怠量表(MBI-E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对121名辅导员进行调查研究。【结果】高职业倦怠组辅导员在社会支持(37.65±9.24)、心理弹性(52.61±11.16)上得分均显著低于低职业倦怠组(P<0.01);辅导员职业倦怠与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各维度均呈显著负相关;心理弹性量表中的坚韧性、自强性维度进入回归方程,对辅导员职业倦怠情况具有较好的预测性;【结论】心理弹性较差,社会支持欠缺是影响高职辅导员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

  • 标签: 辅导员 职业倦怠 社会支持 心理弹性
  • 简介:20世纪30年代,新感觉派代表作家施蛰存将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融入其小说创作,改变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方式,将写作转向人的潜意识和内心世界。同时,他以人的自然本性为出发点,由人物外在表现反映内在冲突,以代表生命的爱欲来探讨人物本性,凸显压抑中痛苦挣扎的本我欲望。拟将弗氏理论与施氏作品结合评析,阐释潜意识、人物双重或多重性格、爱欲与文明对立冲突等心理分析创作手法,深入解读施氏小说的艺术性,探索其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和本能欲望、抨击都市社会的异化和推崇自由人性社会的精神内核。

  • 标签: 施蛰存 弗洛伊德 心理分析 潜意识 爱欲
  • 简介:以“案例启发+体验学习+实践巩固”为特征的体验式教学模式,将心理健康知识寓于情感体验、反思领悟、行为训练、交往互动中,既关注知识的获得,又关注“情感”和“行为”本身,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深化了学生的情绪情感,提升了学生的心理体验与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内在能量,实现了学生的心理行为改变,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现“知”“情”“行”三个教学目标的有效路径。

  • 标签: 大学生 体验式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 简介:党员强烈的组织归属感是党强大政治生命力的坚实保障。如何培育和增强大学生党员的组织归属感,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必须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以心理接受通道假说为视角,分析当前大学生党员组织归属感减弱现象的心理原因,探讨大学生党员组织归属感的培育和增强路径。

  • 标签: 大学生党员 组织归属感 培育 增强
  • 简介:本文旨在探讨民办高校教师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的关系,并重点阐释心理所有权的调节作用。基于此,本文在对工作压力、心理所有权和工作倦怠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后,提出三者的理论模型框架,收集河南省6所典型院校的274份有效问卷,运用SPSS21.0统计工具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民办高校教师的工作压力对工作倦怠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心理所有权对工作倦怠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心理所有权对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之间存在显著的调节效应。

  • 标签: 心理所有权 工作压力 工作倦怠 民办高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