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60 个结果
  • 简介:简·奥斯汀以包涵道德内核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知名,她的小说均以英国乡村中产阶层女性的婚恋为主题,贯穿明确积极的道德准则和处世原则.联系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时代背景,奥斯汀所倡导的道德建构不仅仅是探讨普遍意义上的道德规范,更挑战了男性话语体系为女性规定的言行准则,具备了鲜明的女性主义特征,在社会意识的塑造上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对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也具有重要启迪.

  • 标签: 简·奥斯汀 女性主义 道德建构
  • 简介:将儿童小说《绿山墙的安妮》从生态学角度加以解读,从乡村景色、命名原则、景物主体、观察角度层面细读作品,同时结合了生态主义女性主义的一致性,借此关注该文学作品跨国界的生态女性主义意义。

  • 标签: 《绿山墙的安妮》 生态主义 女性主义
  • 简介: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很多初学者往往把它俩混为一谈,认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所以,本文为了明确二者的关系,将二者进行比较研究,这样更有利于区分二者,能使我们更加清晰明了。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 异质性研究
  • 简介:后殖民女性主义将性别的视角渗入民族议题的讨论中,使我们能够在民族、国家、阶级和性别的动态关系中讨论关于第三世界女性的问题,这是一种有益的理论跨界,并使我们对国/族主义的某些论述保持清晰的批判,其讨论共分为三个方面:公私话语的设置导致了女性身份的暧昧不明;置身于性别利益之上的国/族话语对女性的暴力;为抵抗西方殖民或争夺对女性的控制而提倡某种落后的传统等等.

  • 标签: 后殖民女性主义 性别 民族 传统文化 公私话语
  • 简介:《穆斯林的葬礼》是当代作家霍达的力作。作者把一个穆斯林家族60年的兴衰荣辱、三代人的命运沉浮、相涉整个家族利害的两个爱情悲剧,和时代变迁与宗教信仰联系在一起,即从家族内部和社会层面相当广泛地反映了回族的历史文化及风俗习惯,又相当深刻地建构了传统向现代转变过程中的人的意识冲突所引发的丰富悲剧文化内涵。其中,这种悲剧冲突又以对女性的影响最大。该文试图以传统向现代转变过程中的女性意识为切入点,探究其对女性以及女性命运的影响,从而达到更深一步对这种悲剧文化内涵的理解。

  • 标签: 《穆斯林的葬礼》 女性形象 女性意识 悲剧文化
  • 简介:20世纪80年代以后,林语堂研究由冷而热,研究者络绎不绝,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一派“兴修”景象.令人不解的是一个观点你说我说他说,抉个词说换句话说,英雄所见略同,听不到争鸣的声音.“兴修”遭遇“失语”,哀莫大焉.文章以林语堂女性思想研究为例,对林语堂研究的叙事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话语重建构想.

  • 标签: 林语堂研究 女性思想 文本阅读 理论演绎 话语重建
  • 简介:评论界对于菲茨杰拉德小说《夜色温柔》中的女性形象有着极为矛盾的看法.通过剖析《夜色温柔》的叙事特征可以解释这一复杂的批评现象.小说文本对聚焦的特殊处理和小说中第三人称叙述者对待人物的含混态度是引发问题的重要原因.

  • 标签: 《夜色温柔》 菲茨杰拉德 女性形象 聚焦者 叙述者
  • 简介:中国古代有借闺音以抒情、言志的“男子作闺音”现象,沈从文在湘西小说创作中也深谙此道。在城市遭遇的自卑苦闷让沈从文梦回湘西;而阿尼玛原型影响下的女性崇拜心理让沈从文更多寄梦于女性形象。湘西女性形象的塑造让沈从文在城乡对照中完成了对湘西世界的造神运动,从而实现了对自卑的超越。因此他笔下的湘西小说具备了“男子作闺音”的基本特征,其中的一些重要女性形象,被赋予了作者自身最重要的人生追求与审美理想,同时,也充当了沈从文情感情绪的隐蔽代言人,要想读懂真实的沈从文,需要我们揭开其女性形象创作背后的神秘面纱。

  • 标签: 男子作闺音 沈从文 湘西小说 女性形象创作
  • 简介:两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做出的新阐释。通过对直接生活的生产和人类自身再生产的分析,探讨粤东客家女性在两种生产中如何实现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引领近代中国女性实现个性自由全面发展开辟新曙光。

  • 标签: 两种生产理论 客家女性 价值
  • 简介:目前,功利主义的宣传很盛行,为此,要正确了解功利主义的两方面。不能把功利主义与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画等号。功利主义主张先付出后获得,承认社会的绝大多数的幸福快乐,因而符合目前的经济政策和人才政策。但是功利主义不利于无偿付出的牺牲行为和慈善事业,不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 标签: 功利主义 拜金主义 慈善事业 义工
  • 简介:后女权主义和哥特式原本是两个颇具争议的概念,但随着当代后女权主义的出现和哥特式的复兴,这两个概念结合成一个新的概念“后女权主义哥特式”.本文追溯了“后女权主义哥特式”的根源,考察和辨析了前缀(后-)与女权主义一词、女权主义与后女权主义、后女权主义与哥特式之间的关系和含义,进而指出,正是由于回避二元性逻辑和渴求“释意”,后女权主义和哥特式两者被结合在一起.“后女权主义哥特式”超越了女性哥特式,同过去第二波女权主义女性遭受压制有着内在联系.它为批评划定了一个新的空间,重新探讨了性别、代理和压抑等概念.通过对“后女权主义哥特式”的辨析,实际上追溯和梳理了从哥特式、女权主义女性哥特式、后女权主义到后女权主义哥特式的发展轨迹.

  • 标签: 女权主义 后女权主义 哥特式 后女权主义哥特式
  • 简介:现代西方哲学乃是对传统西方哲学进行的一次基于“理性主义何以可能”的问题式全景反思与批判。人类理性同人类历史的发展一样,都是一种充满内在矛盾的辩证运动过程。作为呈现人的反思判断能力的理性,本质上属于人类须臾不可或缺的“本体论承诺”;作为“普照之光”的理性主义,实质是人之为人的一种“弘道逻辑”,即“真”与“诚”相统一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复合体。当代世界理性主义的复杂性立场或走势值得关注。人类理性主义精神重在建设和培育。

  • 标签: 西方哲学 理性主义 人类精神
  • 简介:在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60周年之际,胡锦涛总书记对全国少先队员提出争当“四好少年”的殷切期望:“争当热爱祖国、理想远大的好少年;争当勤奋学习、追求上进的好少年;争当品德优良、团结友爱的好少年:争当体魄强健、活泼开朗的好少年。”这里首先提到的就是要热爱祖国,要培养少年儿童的爱国主义精神。

  • 标签: 爱国主义精神 少年儿童 少先队 胡锦涛
  • 简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命运》一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特点的概括有新意、创意,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特点概括为唯物论、实践论、矛盾论、生产力论、人民群众论等“五论”。此外,该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内在关系的分析、论述也有新意、创意,提出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胜利,反思社会主义建设成功与失误的经验与教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改革开放,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内在关系。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历史命运 新意 创意
  • 简介:黑人女性文学是当代文学批评实践中最为突出的课题,而身份认同既是黑人女性文学的经典母题、同时也是研究黑人女性文学的关键。对黑人女性文学中的身份认同研究进行概览并评述其优缺点,有助于深刻理解黑人女性文学、推进黑人女性文学研究。

  • 标签: 黑人女性文学 身份认同 批评角度
  • 简介:党的十八大报告首先强调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是方向,道路是途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问题尤为重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解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刻内涵,试图从另一个角度唤起学术界对道路问题的再关注,为相关理论研究提供帮助,为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提供参考。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特色 道路
  • 简介:运用伦理学分析法对王尔德的小说《道连·葛雷的画像》进行解读,梳理出王尔德自成体系的伦理观即唯美主义道德观和人道主义道德观的融合,进而从伦理观的角度解释主人翁道连·葛雷死亡的原因.并探究其死亡的意义。从而说明王尔德这位“臭名昭著的”浪荡子其实是有着坚定的道德立场的。他的作品不仅符合19世纪文学的总体特点,即关注道德问题和表现道德主题,同时他的双重道德立场也使得作品具有现代性。

  • 标签: 《道连·葛雷的画像》 王尔德 唯美主义道德观 人道主义道德观
  • 简介:高校教育管理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具有相对独立的结构功能,从结构功能主义的功能视角来看,高校教育管理包括“教育功能”、“社会服务功能”、“价值整合功能”和“潜在的社会建设”等基本功能。解决中国高校教育管理问题需要从结构和功能的视角同步展开创新。

  • 标签: 结构功能主义 高校教育 管理创新
  • 简介:中东反美主义就是中东地区一些国家的民众甚至政府对美国抱有深刻的反感和敌视并把美国视为威胁,抵制和否定美国产品、文化和价值观,甚至针对美国本土及其海外设施进行报复性的恐怖主义活动。对美国文化与价值观的强烈抵触是中东反美主义产生的文化根源;美国在巴以冲突问题上实行偏袒以色列的政策,在中东地区发动反恐战争并向该地区输出美国式民主是中东反美主义产生的两个重要原因。中东反美主义表现出浓重的伊斯兰教色彩,相当激进和极端,往往演变为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行动;同时,反美政权与亲美政权的并存,对中东国家和地区的稳定与安全造成了消极影响。

  • 标签: 中东反美主义 地区局势 伊斯兰教 反恐
  • 简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西方现代性进程的必然产物,它伴随着现代性在全球扩展来到中国,并以不断变化的形式贯穿于近百年来中华民族寻求解放和复兴的历史过程中。作为一种唯心主义历史观,历史虚无主义具有"虚无"中国传统文化、否定中国革命、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历史倒车的严重危害,因而需要我们予以系统的分析和批判。

  • 标签: 历史虚无主义 意识形态 理论前提 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