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3 个结果
  • 简介:教学目标体系当中包括价值观目标是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优质教学”的基本维度。在一般课堂教学中进行价值观教学目标设计有现实必要性、现实可能性以及不可替代性。当代课堂教学中价值观教育效率不高有多种原因,其中在教学目标设计方面的主要问题包括目标错误、目标虚高、目标矮化和目标孤立化等。根据价值观教育的内涵和特点,价值观教学目标在设计上要遵循正当性、适度性和系统性的原则

  • 标签: 价值观教育 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设计
  • 简介:传统直观性教学原则作为教学的经典性原则一直在夸美纽斯阐释的意义上加以使用,它建立在感知直观的基础上。随着现代哲学与心理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理智直观的价值和意义,胡塞尔的“本质直观”,李泽厚的“自由直观”,完形心理学所论证的“格式塔”,为“理智直观”的研究奠定了哲学和心理学基础。由此,现代直观性教学原则亟待扩展其意义,即培养学生的理智直观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养成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整体的感悟能力与自由人格德性。

  • 标签: 直观性教学原则 感知直观 理智直观 自由直观
  • 简介:摘要:价值乃是主体提出和满足需要所遵循的正当性原则;共同价值是不同主体提出和满足共同需要所遵循的正当性原则,是指导一个时期社会公民共同生活的核心原则或标准。共同价值是公民身份的灵魂,统整了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共同价值教育是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交往活动,引导受教育者认同、形成并践行共同价值,自觉将共同体的美好生活纳入个人追求的过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和新加坡在共同价值教育上的经验可以为我所用。我国开展共同价值教育可从三个途径着手:教育者形成共同价值自觉,挖掘教育资源中的共同价值要素,构建交往网络形成共同价值。

  • 标签: 价值 共同价值 价值教育 学校教育
  • 简介:学习方式反映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乃至生存方式。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为主要特征,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而要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首先明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真正内涵以及当前面临的现实困境,改变以教师、课堂和书本为中心的传统学习场景,使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增加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为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 标签: 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 教育发展方式
  • 简介:教育乌托邦是对现实世界的客观反映和对实践活动的理性规划,是在教育理想基础上建立的“完美建筑”:良善的人性、无私的师爱、健全的体制和不懈的超越。形成个性化的精神结构是其关键主题,也是教育乌托邦精神的内在诉求,让人通过接受教育养成自主发展的自觉性和激发自身潜在的生命力。

  • 标签: 教育乌托邦精神 生活世界 自我迷失 人性回归
  • 简介:我国学校教研具有较长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学校教研方式也发生了很大改变。但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校教研方式在内容和形式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转变。在转变过程中,需要系统变革学校教研的主体、内容与形式,可采用问题跟进式教研、教与学的课例研究、小课题研究等策略,真正实现学校教研服务于教育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 标签: 学校 学校教研 学校教研方式
  • 简介:为解决中小学教师教学中存在的“满堂灌”、“一刀切”等问题,要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实现教师教学方式的转交。在教学方式转变中,要遵循教学目标,实现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的结合;遵循方法的适切性、发展的规律性和内容的基础性原则。通过一些策略和保障性措施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

  • 标签: 中小学 教师 教学方式
  • 简介:教师专业生活的勇气是教师在专业生活中以自己身体实践活动为依据发生和显现出来的敢于迎战恐惧、勇于承担焦虑的对专业发展具有内在动力性的气魄。具体表现在教师在其专业生活中常怀敬畏之心、自觉的责任担当、在自我否定中实现自我肯定、多种方式应对恐惧等方面。教师专业生活勇气的意义在于三个方面:有助于教师克服自身专业发展中的困难;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得以可能的一个前提;从根本上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动力。

  • 标签: 教师专业生活 身体实践活动 勇气 教师专业发展
  • 简介:以名著达致修养看似美好,实际上并非坦途,它注定无法解决死人之手问题——由时间和名著表达方式造成的接受困难。这是赫钦斯名著阅读计划无法推广的原因。以名著达致修养最终会悖论式地造成名著本位,在规定时间训练学生咽下大量名著“锯末”,其结果是制造学者而非培养通达之人,因此更适合研究生而不是本科生。对本科生来说,变通办法是综合施特劳斯方案与茨威格方案,同时重视教材和论文的价值。对学生来说,可以考虑余华方案,据自己的精神气质取舍名著。

  • 标签: 名著 死人之手 制造学者 施特劳斯方案 茨威格方案 余华方案
  • 作者: 姜文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原理
  • 创建时间:2012-11-21
  • 出处:《教育研究》 2012年第11期
  • 机构:〔摘要〕快乐可以促进我们更好地学习和工作,学习让人懂得真正的快乐。开心只是一种心情,而快乐是一种精神。精神是人类最高追求境界。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快乐地学习,但并不等同于“无忧无虑,没有负担”地学习。既然我们要快乐地学习,又不可以无忧无虑、没有负担地学习,又不可以不要教科书,想学什么就学什么,那我们怎么才可以真正快乐地学习呢?
  • 简介:耶律楚材不仅是一位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父亲,他为儿子耶律铸设计的教育方案,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充分地表现了时代的需要,所以他不仅成功地培养出了一位文武全才,而且使儿子的人生左右逢源,进退自如。他的教子思想对现代教育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 标签: 耶律楚材 耶律铸 教子思想
  • 作者: 贾燕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原理
  • 创建时间:2012-10-20
  • 出处:《教育研究》 2012年第10期
  • 机构:〔摘要〕英语中的词汇学习是英语学习之本,充足的词汇量是有效进行听、说、读和写等表达的基础,也是确保人际交流成功的关键,词汇量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衡量了语言沟通中的个体语言能力的高低,由此可见词汇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如何提高词汇记忆效率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 简介:解读马克思关于人的教育问题的语境、主旨与实质,是深化马克思教育思想研究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从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视角,把“现实中的个人”确定为教育对象,提出“现实中的个人”是“对象性存在”和人的发展的三阶段理论,阐释教育目的的内涵以及实现教育正义的道路。以此立场理解教育,使教育成为“现实中的个人”的“实践”活动,凸显教育理解的历史维度,实现教育思想方式的革命。因而,加强马克思人的教育思想的研究,有利于展示马克思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为当前学校教育改革提供思想资源。

  • 标签: 马克思教育思想 人的教育 教育本质
  • 作者: 陈玥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原理
  • 创建时间:2012-12-22
  • 出处:《教育研究》 2012年第12期
  • 机构:〔摘要〕课堂教学是一项复杂多样的工作,它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它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只能作为主导而不能单人唱独角戏,一节课成功与否,要看师生双方配合得是否融洽。地理课堂尤其需要教师展现教学艺术,因为地理课具有一定特殊性,它是一门既枯燥又充满活力、时空无限延伸的学科。如何让学生成为游客在短短45分钟内充分领略地理的魅力,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就显得十分重要。
  • 作者: 张良刘要悟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原理
  • 创建时间:2012-06-16
  • 出处:《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2年第6期
  • 机构:[摘要]本文从大学德育主体的培育这一角度论述了网络学习资源与大学德育主体的含义,分析了网络学习资源给大学德育主体培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强化主体性德育、优化网络环境、创新德育形式和加强德育队伍建设等大学德育主体培育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