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语言的观揭示了语言的整体性和体验性。语言是形式与功能或意义的结合体,既包含语义又包含语用信息,其本质是人类对在客观世界反复经验和体验到的事物事件、事件状态、结构、关系、及情景情境的抽象化、概念化的结果,其意义必须参照具有丰富百科知识的背景框架才能得以确切的理解和把握。这就要求语言教学结合学习者对所经历事物、事件的体验与理解,将词汇、句法、语篇及语义和语用教学进行有机整合。

  • 标签: 构式观 语言教学 经验和体验
  • 简介:复制是修辞化的一种具体方式,可复制的在能产性方面会有差异。复制的主要特征是:以子图式为主、语义合成性降低、语义概括化、使用积极修辞、具有变异性。修辞化是一种语用调整的现象,是发生变异的动因。基于使用的语法应重视修辞在演变中的作用。

  • 标签: 修辞化 构式复制 构式变异 子图式构式
  • 简介:汉语“NP的VP”是“NP的NP”的引申,两者都是汉语领属的例示。在整体扫描的认知识解下,VP的认知域发生了凸显调整,由凸显一个“过程”变为凸显一个抽象的“实体”,在语义上实现了压制,成为一个非典型的名词,从而消解了该中的词类相悖。这种解释对汉语其他有标记以及汉语的词类研究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 标签: “NP的VP”构式 构式语法 构式引申 构式压制 整体扫描
  • 简介:摘要:语法认为,是形式与意义的结合体,包括语素、词、半固定和固定的习语以及抽象的句型,跨语言的多个层次。但是对于这一界定,语法学派内部仍存在分歧。本文在追溯概念发展历史的基础上,讨论各学派之间的看法和观点,并且结合具体实例双宾特点,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语法是对语言本质的一种崭新的认识,对先前未能解释的语言结构具有很强的解释力,然而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 标签: 构式语法 构式 双宾构式
  • 简介:尽管语法是时下很流行的语法理论,被学界称为一场对“生成语言学”的革命,但是经过反思,本文发现,其理论基础并不牢靠。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语法带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涉及到逻辑、哲学乃至神学。其中哲学中又涉及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尤其是方法论。由定义(definition)开始反思是一种有效的论证方法,理论中的所有阐述和样例都应被定义所涵盖。而语法定义的“不可预测”是一种循环论,并且与结论自相矛盾(self-contradictory)。

  • 标签: 构式语法 生成语言学 反思
  • 简介:本文详细阐述了Goldberg的语法思想——论元观。论元观是对语法的发展,认为论元的特殊次类,它们是具有经验基础的格式塔,是对反映人类经验的基本动态场景的语义结构的识解,各种论元为语言的句子表达提供了最基本的手段。论元观突破了以动词为中心的基于词汇投射的句子语义分析模式的局限,不仅有诸多理论优势,而且对语言教学实践具有启迪。

  • 标签: 构式语法 论元构式 词汇 语言教学
  • 简介:现代汉语中的“X得要命”是表示主观极量程度义的,可做谓语、定语、补语、宾语等句法成分,也可以独立成句。进入“X”槽位的可为形容词、动词、短语。“X得要命”最早见于清代小说,表示主观极量程度义,“要命”从明代的动词短语到动词,最后虚化为表示程度义。

  • 标签: “X得要命” 句法结构 句法功能 构式化
  • 简介:分析了“可A可B”特点,认为谓词性短语“可A可B”属于“标记性”,其义可概括为可以实现的选择义.这一义因为A、B间语义关系矛盾与否具体又包含兼选和限选,表现出词汇义影响义的情况.而无相近义或相反义的A、B及体词性A、B进入“可A可B”,义最先凸现,A和B继而受到该的制约,整个或表兼选或表限选.义、义和词汇义是一种互相制约的关系.

  • 标签: “可A可B”构式 构式义 词汇义 制约
  • 简介:【摘要】:近些年来,“吃X饭”结构成为一种蕴含着新语义的搭配,其本质是由一定的修辞动因对语法重加塑造的修辞。从修辞的角度对“吃X饭”进行分析后得出:“X”的词性只能为动词、名词与性质形容词,且“X”是整体语义变化的关键。这一结构从语法演变为修辞的过程中突破了原有的规约意义的限制,进而衍生出新语义,其语义认知机制是概念转喻、压制。

  • 标签: 语法构式 修辞构式 吃X饭
  • 简介:本文采用Kay和Fillmore(1999)的单层语法方法、采用最小递归语义(MRS)的表达形式(Copestake1995,Copestake1999),对英汉语的典型致使移动进行认知对比,得出了英汉民族对于致使移动事件的根本性认知差异,即英语民族对于致使移动事件的认知是单事件认知,而汉语民族对于致使移动事件的认知是双事件认知。

  • 标签: 单层构式语法 典型致使移动构式 认知对比
  • 简介: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本文分别从义、适切语境、的认知演变和话语功能的表达形式四个方面对“哪里A(了)”进行认知研究。“哪里A(了)”是一个带有反问或感叹语气的主观否定,由传统的空间认知词“哪里”和无标记的性质形容词“A”构成。整体是言者主观的评价性命题,适用于对某人、某物或某件事情的否定评价。其认知演变体现在方位词“哪里”由具体的空间认知向抽象的极性状态认知的发展。“委婉拒绝”“申辩”和“讽刺”是该的主要话语功能。

  • 标签: 构式 主观评价 认知演变 话语功能
  • 简介:以认知语法为基础,试图探讨现代反讽威胁语中的“NP+敢+VP”,并尝试通过全面分析这一的句法形式.从语义、语用特征探索该义形成机理,认为该义产生基于词汇压制和压制之间的互动。

  • 标签: “NP+敢+VP” 认知构式语法 词汇压制 构式压制
  • 简介:摘要双宾语结构一直都是中外语言学家研究的重点。近年来属于认知语言学的语法为双宾语句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丰富的双宾语句,本文基于语法,对英汉双宾语进行对比研究。

  • 标签: 构式语法双宾语英汉对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1.问题的提出案例求cos7°+cos47°+cos87°+…+cos327°的值.本题是笔者在执教高一下册《向量》章节时一本练习册上的题目,原参考答案是构建正九边形,利用基底向量和零向量进行解决的,后来在办公室讨论有同事提出是否可以不用向量法解决,笔者经过一番思索,发现可以构造对偶巧妙解决该问题,并运用该方法对一类三角数列求和.

  • 标签: 对偶式 数列和 《向量》 参考答案 数列求和 练习册
  • 简介:“有所”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语言形式,多用来表达“评述性低量程度义”。从先秦时期的连用,到魏晋时期的形成,再到明清时期的发展,以至现代的成熟,“有所”的产生经历了一个动态、连续的演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说话人对已有的识解是引发了“有所”化的主要因素,而“所”的语义虚化,韵律因素的制约,句法关系的相互作用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有所”取得独立意义后,与后续词汇成分融合,形成“有所X”

  • 标签: 凝固结构 有所 构式化
  • 简介:语法主张语法是语言的基本分析单位.本文基于语言形成与现实和认知的关系分析了语法形成的事件基础,提出语法研究的事件观,指出特定的意义来源于该所描写的事件结构及的使用事件.对一个语法的分析就是以事件结构为基础统一描写该在句法、语义、语用和语篇方面的语言特征.的事件结构是认知语言学语言单层观、连续统观、使用观和体认观的理论建构基础.在实时语言交际中,一个的使用(即使用事件)激活了的事件结构.的使用事件是进入实际话语场景的入场作用要素.

  • 标签: 语法 构式 事件 入场
  • 简介:“很”不能出现于比较句,而“已经很AP了”却可以出现于比较句,这源于该蕴涵着一个参照点(说话人的心理预设),而实际情况却超出了这个预设.“已经很AP了”蕴涵着程度的变化,同时对“很AP”带有动态的强调意味.否定性的“AP”较少出现于该.

  • 标签: 构式“已经很AP了” “已经” 参照点 强调
  • 简介:NP+BE+NP在修辞学、语义学、语用学等领域都是非常棘手的问题。本文试图以Lakoff(1987)的“理想认知模型”(ICMs)中的转喻映射为理论框架从认知的角度来透析NP+BE+NP,通过单向决定性转喻映射和多向选择性转喻映射两种方式对NP+BE+NP的认知理解反映了人们对各类事物、活动等的定势态度。

  • 标签: NP+BE+NP构式 理想认知模型 转喻映射
  • 简介:介绍语法的研究方向、主要特点,论述语法在汉语研究中的应用,以及中国学者对语法理论建设的贡献.

  • 标签: 构式语法 句式 句式义 构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