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NP+BE+NP在修辞学、语义学、语用学等领域都是非常棘手的问题。本文试图以Lakoff(1987)的“理想认知模型”(ICMs)中的转喻映射为理论框架从认知的角度来透析NP+BE+NP,通过单向决定性转喻映射和多向选择性转喻映射两种方式对NP+BE+NP的认知理解反映了人们对各类事物、活动等的定势态度。

  • 标签: NP+BE+NP构式 理想认知模型 转喻映射
  • 简介:以认知语法为基础,试图探讨现代反讽威胁语中的“NP+敢+VP”,并尝试通过全面分析这一的句法形式.从语义、语用特征探索该义形成机理,认为该义产生基于词汇压制和压制之间的互动。

  • 标签: “NP+敢+VP” 认知构式语法 词汇压制 构式压制
  • 简介:汉语“NP的VP”是“NPNP的引申,两者都是汉语领属的例示。在整体扫描的认知识解下,VP的认知域发生了凸显调整,由凸显一个“过程”变为凸显一个抽象的“实体”,在语义上实现了压制,成为一个非典型的名词,从而消解了该中的词类相悖。这种解释对汉语其他有标记以及汉语的词类研究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 标签: “NP的VP”构式 构式语法 构式引申 构式压制 整体扫描
  • 简介:“你这(个)NP”作为标记性,语用功能倾向于表负向评价,评价功能的获得在于该形成两层套叠的“参照体-目标”。在短语层面,“你这(个)NP”构成同位短语,用“这(个)NP”明示“你”的身份、性别、职业、属性等,构成“参照体-目标”,直接表示评价;在语篇层面,“你这(个)NP”作为话题结构,与其后的命题或从句组成更大的“参照体-目标”,共同实现主观评价功能。“你这个NP”有多个变体,形式尚未完全固化,仍处于语法化的进程中,语法化的认知理椐是语境吸收和交互主观性。

  • 标签: “你这(个)NP” 负向评价 “参照体-目标”构式 构式语法化
  • 简介:本文以认知语法为理论主旨,考察了具有评判功能的“NP—个”,并将其与对应“一个NP”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词项与的互动,导致“NP—个”的义呈现为:1)浮现义[+典型];2)消蚀义[-数量];3)强化义[+贬抑]。“NP—个”与“一个NP”存在句法、语义和语用功能的一系列差异,这是无同义原则的一个例示。

  • 标签: NP一个 一个NP 构式 互动 功能
  • 简介:b“去你的(NP)”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贬抑性习语,表达否定态度或消极情绪.“去你的”由祈使义短语“去你的”发展而来,简省的结构不完整性和语义模糊性是其发展基础,“V你的”和“V你的N”结构的类推作用是其形成的内在动因,高频使用与语境吸收则是外在动力,主观化也起到了助推作用.“去你的NP在“去你的”的基础上产生,是“去你的,NP”形式中两个成分融合的结果.

  • 标签: 构式 主观化 祈使义 情态义
  • 简介:本文基于语法相关理论,探讨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对HAVE+a/an+NP的习得过程和机制。文章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了英语专业四个年级的学习者在HAVE+a/an+NP的使用频数和意义类型上的差异。研究发现,不同语言水平的英语学习者在使用HAVE+a/an+NP的频数上有显著差异;在表达物质所属和社会所属意义时有显著差异,但在表达抽象所属和非人类所属或行为意义时则没有明显差异。错误分析表明,不同水平的语言学习者对于HAVE+a/an+NP意义的习得还没有扩展到非人类所属这一意义范畴上。

  • 标签: 构式语法 HAVE+a/an+NP构式 习得
  • 简介:句式“NPI+在NP2+V+NP3”是典型的歧义旬,但歧义并非源自结构本身,而是基于对现实世界关系的多种解读。其歧义主要表现在:(1)NP2与NP1、NP2与NP3空间关系的两可性;(2)当NP2与NP3有空间关系时,NP2语义功能的多样性;(3)当NP2与NP3没有空间关系时,NP2语义功能的歧义。文章认为,该句式可以从语义上分解出10种单义句式,不同性质的歧义可采用不同的消歧策略。

  • 标签: 句式“NP1+在NP2+V+NP3” 语义功能 歧义消解 起点 生点
  • 简介:根据句子的深层语义关系,可把"给+NP"中NP的语义范畴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按照句法语义理论的基本观点,每个名词短语以"格的关系"和动词发生联系."格的关系"即不同的语义范畴(<"格"辨>,24页).按照这个原则,可以把"给+NP"中的NP划分为:[对象]、[施事]、[受事],以及语用成分.其中"给+[对象]"是"给+NP"结构的主要用法.第二层:[对象]范畴进入组合后,由于动词选择限制关系不同,又可以次范畴化为:[受物]、[受益]、[受损]、[朝向]等几个小的范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给"字句的一些句法特征.

  • 标签: 语义范畴 施事 受事 汉语 "给"字句 句法特征
  • 简介:在认知语法的理论框架下研究"给"字结构"NP1+V+给+NP2+NP3"的象征关系发现,"给"字结构"NP1+V+给+NP2+NP3"和其语义结构"施事+动作+与事+受事"之间的象征关系是通过"自主/依存联结"实现的。运用"新自主/依存联结"分析模型分析了"NP1+V+给+NP2+NP3"的语义合成过程,以期对其语义建构机制做出合理的解释。

  • 标签: NP1+V+给+NP2+NP3 象征关系 语义建构
  • 简介:“满+NP”与“全+NP”存在细微的差别,在动态的语句环境下不宜互换。认知主体如果意欲突显事物的充溢性、个体的数量以及成员之间的同质性,就会选择容器隐喻,形式化为“满+NP”;如果意欲突显事物的完整性、个体分布的范围以及成员之间的异质性,就会选择套件隐喻,形式化为“全+NP”。言说者是主观夸张还是客观实陈,表达式是侧重描述还是侧重指称,可以反映认知主体的突显对象及相应的隐喻模式。统计表明,“满+NP”倾向于充当修饰语(定语/状语),存在谓语用法;“全+NP”倾向于充当主宾语,未发现谓语用法。这是“满+NP”与“全+NP”不宜互换的形式证明。

  • 标签: 隐喻 突显 语用 分布 “满”“全”
  • 简介:先前研究对"NP+V+的不是A,(而)是B"新的构成机理存在较大争议,解释不一。研究基于认知语法理论,认为惯性压制是化解该修辞新中句法误配的重要手段,并通过精简与合并,促成新。此外,组分B发生的"结果代动作"转喻是压制得以形成的内在动因。

  • 标签: 认知构式语法 修辞构式 惯性压制 转喻
  • 简介:在生成词库理论的框架下,"谓词隐含"(袁毓林1995)实质上就是"事件强迫"。在此基础上,文章探讨了汉语的"NP1+的+NP2"结构,根据该结构的语义关系,对该结构能否隐含谓词以及隐含什么样谓词的现象进行了归纳和描写;同时解释了为什么有的结构可以隐含谓词,有的结构不能隐含谓词,并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归结为NP1和NP2所代表概念或事物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差异。此外,文章还涉及"NP1+的+NP2"结构的歧义性问题,歧义性源于"NP1+的+NP2"结构隐含谓词的多样性,而谓词的多样性又是因为NP(包括NP1和NP2)有多种物性角色。

  • 标签: 谓词隐含 事件强迫 物性角色 “NP1+的+NP2”结构 歧义
  • 简介:“(NP1)+在+NPL+VP+NP2”歧义的复杂性表现在NPL与NP1、NP2的空间位置组合的可能性,空间位置组合的可接受程度直接导致了歧义程度的高低。通过对空间兼容度的统计分析,我们得出了“空间的兼容度直接导致了歧义的单义化或者弱化”的结论,具体表现为:歧义量与歧义度正相关,“次兼容度与最大兼容度”由大到小的4种比值2:2、2:3、1:2、1:3直接对应了歧义度由高到低的4种不同情况。

  • 标签: 歧义度 空间兼容量 次兼容度与最大兼容度比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正>0.1不含疑问词的体词性成分(NP)加“呢”,能够造成一种简短问句。如:(1)鲁四凤(不安地)老爷呢?(《曹禺选集》3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2)我不抽烟,你呢?我们将此种句式记为“NP呢?”。0.2不含疑问词的非体词性成分加“呢”也可以造成一种简略问句(陆险明1982);NP加“呢”也可以不是问句(邵敬敏1988)。这两种情况我们暂不讨论。

  • 标签: 先行句 句式 “呢” 信息核心 句义 是非问
  • 简介:NP1是动作的涉事,一般为定指性成分;在相同的连动动作链上,NP1的可控自由度从大到小依次是:无生可移空间实体>无生定位空间实体(有生空间实体)>抽象实体。NP2是动作的施事,一般也为定指性成分。

  • 标签: “被”字连动句 涉事 施事 有定
  • 简介:<正>本文是汉语和朝鲜语对比语法研究的一个尝试。以汉语"在+名词词组(NP)"和朝鲜语在名词词组(NP)后面附加位格或与格的粘附成分这两种不同的语法形式的对比为范围,分析有关句式,找出汉、朝两种语言句式的对应规律。初稿引用了大量彼此对译的句子,分门别类,作了统计,篇幅较长。这里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句子,以汉语句式的不同特点为区分小类的标准,把朝鲜语的相对句式,对比排列在下面,指出每个小类的句式特点及对比关系。初稿是双向——汉到朝与朝到汉——分析的,这里限于篇幅,只做单向——汉到朝的叙述。在必要时对朝到汉的对比关系略述一二。

  • 标签: 朝鲜语 句式特点 过去时 汉语 位格 施动者
  • 简介:现代汉语中的“到+NP”、“在+NP”结构可位于动词前充当状语,也可位于动词后充当补语。“V到+NP”、“V在+NP”和“到+NP”、“在+NP”中的“到”和“在”基本上对应于韩国语。本文讨论这两类结构在汉韩翻译中的特征,韩国学生对这两类结构的习得情况及这两类结构的语法教学策略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与有关的韩汉翻译教学策略。

  • 标签: V到+NP V在+NP 汉韩翻译 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