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传媒的社会责任,是近年中国新闻业界讲得最多的一个热词,也是新闻学界研究的永恒主题。作为一个新闻学理话语,"社会责任理论"最早由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于1947年提出,后于1956年由美国传播学集大成者韦尔伯·施拉姆等人在《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中给予详尽阐述,使这一理论系统化、完整化。

  • 标签: 社会责任理论 传媒 保障 制度 永恒主题 新闻自由
  • 简介:媒介传播与社会伦理价值取向紧密关联。“分配努力”致力于如何分配别人生产出来的财富而非努力于生产,其伦理实质属于过度经济理性,与市场经济公正、自由、平等的伦理要求相冲突。改革开放前具有组织传播特征的媒介传播与社会运动相伴随,经济理性被压抑;改革开放后的媒介传播向大众传播回归,促进经济理性快速释放,但随之陷入“GDP主义”,宣传职能服务于政绩,营销职能服务于利润,放弃了“生产努力”的价值导向;在此逻辑中,主流媒介对“分配努力”事件的监督与警示功能缺失,而人际传播与媒介传播中的精英伦理形象背离,使“分配努力”行为在人际传播中产生示范效应,至于精英们的媒介化生存技巧,则产生媒介工具化的示范效应。

  • 标签: 媒介传播 分配性努力 经济理性压抑 GDP主义 精英伦理形象 背离
  • 简介:在整个中外新闻实践史中,对客观报道原则的执守和质疑基本上贯穿始终。其间,人们不断地追问:到底何为新闻事实?新闻事实是被反映的还是被建构的?从现当代哲学和新闻叙事学角度看,新闻事实是被建构的,它是通过话语叙事而被建构起来的"故事"。新闻事实的真实在于符号真实,可用话语符号之间及其同经验事实之间的双重融贯为标准来认定被话语建构起来的新闻事实的真实。这种对新闻事实的建构主义解读从反面为客观新闻报道提供了一种辩正。

  • 标签: 新闻事实 建构 叙事 话语 符号真实
  • 简介:谣言盛行反映出社会公信的缺失.结合典型谣言案例,本文认为社会公信力薄弱为谣言的滋生和传播提供了社会环境和心理条件,还使得辟谣效果大打折扣.从长远来看,建设完备的社会公信系统是谣言防治的长效机制.应该从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健全社会监督及问责机制、建立社会公信力评价体系、整合社会公信力资源四个方面入手构筑谣言防治的综合系统.

  • 标签: 谣言 社会公信系统 社会环境 心理条件 信息公开
  • 简介: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独有的深远历史和个性魅力,体现出其在新闻传播中的重要和接近价值。与新媒体的结合,扩大和延伸了其传播空间,实现了人作为文化主体的能动,再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空,与非物质传播相契合,使其新鲜、显著、趣味等传播价值得以凸显,重要、接近得到加强和深化。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媒体 传播价值
  • 简介:新媒体时代,媒体特别是承担着一定宣传任务的主流媒体在信息传递上面更要注重实际传播效果和传播质量。本文以“习大大漫画”为样本,分析其在传播上面的特点及获得较好传播效果的原因,从而针对新媒介环境下宣传报道的路径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 标签: 习大大漫画 宣传报道 有效传 路径探究
  • 简介: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会化媒体应运而生,消费者实现增权,广告主也随之回应并经历了“从交易到关系”的营销变化,与此同时广告主尝试利用社会化媒体实现与消费者关系的建设以提升营销价值。在实际操作中,广告主在内容层面,通过构建与消费者关联度高的内容,维护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规避当下消费者弱关系、浅交流的社会化媒体运用的陷阱;在传播层面,通过持续投放、创新形式、即时沟通、及时监测等策略实现与消费者关系的维护与巩固。

  • 标签: 社会化媒体 消费者增权 广告主营销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