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联合高场磁共振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抽取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安阳市中医院收治的疑似小肝癌患者143例,根据穿刺活检检测结果,其中无小肝癌者95例,确诊小肝癌者48例。所有疑似患者均给予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高场磁共振检测,分析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高场磁共振检测以及两者联合检测对小肝癌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CT多期增强扫描平扫的检出率为68.75%(33/48),门静脉期检出率为62.50%(30/48),动脉期检出率为83.33%(40/48),延迟期检出率为81.25%(39/48)。高场磁共振T1加权像的检出率为72.92%(35/48),T2加权像检出率为81.25%(39/48),门静脉期检出率为64.58%(31/48),动脉期检出率87.50%(42/48),延迟期检出率68.75%(33/48)。CT多期增强扫描联合高场磁共振检测发现,门静脉期检出率为89.58%(43/48),动脉期为95.83%(46/48)、延迟期为83.33%(40/48)。结论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高场磁共振检查对小肝癌均有着一定的诊断价值,两者联合检测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较高。

  • 标签: 小肝癌 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 高场磁共振 诊断价值
  • 作者: 余洋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3
  • 出处:《医师在线》2023年第13期
  • 机构:湖北省宜城市人民医院,湖北 宜城441400
  • 简介:目的:探究分析CT动态增强扫描在诊断周围型肺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周围型肺癌患者中抽选8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手术病理确诊,分别采取CT平扫和CT动态增强扫描,对比诊断结果。结果:CT平扫检出率为83.75%,CT动态增强扫描检出率为97.50%,CT动态增强扫描检出率明显高于CT平扫,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诊断周围型肺癌中应用CT动态增强扫描准确率高,可以很好的检出疾病,为后续疾病的治疗提供有效参考依据,临床诊断价值高,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CT动态增强扫描;周围型肺癌;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增强CT在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80例初诊时拟诊为周围型肺癌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胸部CT平扫及动态增强CT检查,结合最终病理结果,分析动态增强CT在诊断周围型肺癌中的效能,以及灌注参数的特点。结果80例初诊时拟诊周围型肺癌患者,经病理确诊46例,非肺癌34例(肺结核10例,炎性病变24例)。动态增强CT诊断周围型肺癌的灵敏度93.5%、特异度97.1%、阳性预测值97.7%、阴性预测值91.7%,均高于平扫CT。在鉴别周围型肺癌与肺部良性病变时,在10 s时肺癌的CT净增值多<20 HU,20 s时通常>20 HU,至140 s时CT净增值最高,之后开始降低;肺结核不强化或弱强化,CT净增值<20 HU;肺炎性病变的CT净增值在10、20、80 s时均>20 HU,之后开始逐渐下降。周围型肺癌患者的血流量及表面渗透性均高于非肺癌患者(t=2.754,P=0.012;t=3.021,P=0.005),而血容量和平均通过时间均低于非肺癌患者(t=2.131,P=0.038;t=4.610,P=0.001)。结论动态增强CT是对周围型肺癌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 标签: 肺肿瘤 CT平扫 动态增强C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联合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在诊断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HEH)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18年11月青岛市中心医院的6例[男2例、女4例,年龄(41.0±5.6)岁]经穿刺病理证实的HEH患者的影像学表现。6例均行18F-FDG PET/CT双时相及同机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分析患者肝病变的18F-FDG PET/CT影像特点和CT强化特征。结果6例HEH患者均为多发病灶,共30个病灶,其中16.7%(5/30)有包膜回缩征,33.3%(10/30)有靶征,13.3%(4/30)有"棒棒糖征"。CT增强扫描时病灶呈3种强化方式:轻度渐进性强化、延迟明显强化以及门脉期出现黑靶征、白靶征。30个病灶中20个(66.7%)表现为18F-FDG摄取程度高于肝实质,常规显像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为4.18±0.64,延迟显像SUVmax为4.23±0.70,滞留指数为0.65(-1.88,4.60);10个(33.3%)表现为18F-FDG摄取与肝实质相似,常规显像SUVmax为2.75±0.52,延迟显像SUVmax为2.78±0.55。延迟显像后22个病灶SUVmax升高,8个病灶SUVmax降低。在18F-FDG代谢不均匀的病灶中,代谢相对较高的部位也是CT增强峰值较高的部位;代谢较均匀病灶的CT增强方式也比较均匀。2例患者同时伴有双肺转移。结论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联合同机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有助于HEH的准确诊断,同时可显示肝外转移灶。

  • 标签: 血管内皮瘤,上皮样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脱氧葡萄糖
  • 简介:摘要对比剂急性肾损伤(CI-AKI)是增强CT扫描后的严重并发症。由于增强CT扫描后CI-AKI的发生率很低,利用风险评估模型筛选出CI-AKI高风险人群进行针对性防范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检索国内外文献,检索到6个增强CT扫描后CI-AKI风险的预测模型,分别是Herts预测方程、Kim列线图预测模型、Huang评分预测模型、Moos风险因素预测模型、Jeon风险评分预测模型和Baek的慢性肾脏疾病患者CI-AKI预后的风险评分模型。这6个模型的预测因子包括增强CT扫描前估算肾小球滤过率、血清肌酐和血清白蛋白,患者年龄,糖尿病、高血压和慢性肾脏疾病史,存在急性低血压或充血性心力衰竭,重复使用对比剂。除Baek的风险评分模型是预测增强CT扫描后慢性肾脏疾病患者CI-AKI发展和转归的模型外,其他5个模型均为CT扫描后CI-AKI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但这6个模型的性能指标均不完整,缺乏其他研究者的外部验证。

  • 标签: 对比剂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急性肾损伤 风险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磁共振成像(MRI)与增强CT扫描用于肝癌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余姚市人民医院2017年1-12月诊治的肝癌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肝脏增强CT扫描与MRI扫描,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对病灶的阳性率、准确率及两种检查方式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两种检查方式对肝外病灶的检出情况(41.67%比36.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肝内病灶检出率(94.44%)显著高于增强CT(77.78%)(χ2=8.361,P<0.05);MRI的漏诊率[5.56%(4/72)]、误诊率[1.39%(1/72)]均低于增强CT组[22.22%(16/72)、11.11%(8/72)],准确率[93.06%(67/72)]高于增强CT[66.67%(48/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361、4.354、15.578,均P<0.05);MRI的敏感性[92.86%(52/56)]、特异性[93.75%(15/16)]均高于增强CT[71.43%(40/56)、50.00%(8/16)](χ2=8.675、7.575,均P<0.05)。结论MRI用于肝癌患者的诊断,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均高于增强CT

  • 标签: 肝肿瘤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图像增强 诊断 误诊 敏感性与特异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级护理预防双源CT增强扫描造影剂外渗的效果。方法研究类型为前瞻性对照研究。选取2021年1—8月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CT室接受双源CT增强扫描检查的受试者1 646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894例,女752例,年龄(48.30±8.65)岁;将2021年9月至2022年5月接受双源CT增强扫描检查的受试者1 682例作为研究组,其中男912例,女770例,年龄(48.38±8.79)岁。对照组实施常规双源CT护理流程,研究组根据受试者的年龄、近3个月化疗次数、高血压、近1周静脉血管穿刺次数、糖尿病状况确定造影剂外渗风险分级,并执行分级护理。比较两组检查者的造影剂外渗发生率、造影剂外渗所致损伤分级、CT图像质量评价。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秩和检验。结果研究组造影剂外渗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0.59%(10/1 682)比1.40%(23/1 6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61,P=0.019)。研究组造影剂外渗所致损伤分级:轻度9例,中度1例;对照组造影剂外渗所致损伤分级:轻度12例,中度11例,重度1例;研究组造影剂外渗所致损伤分级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59,P=0.031);研究组CT图像质量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77±0.45)分比(2.75±0.43)分](t=1.297,P=0.295)。结论分级护理在双源CT扫描受试者中应用可降低造影剂外渗发生率,减轻造影剂外渗所致损伤严重程度分级,且CT图像质量无明显变化,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双源CT 增强扫描 造影剂外渗 分级护理
  • 简介:摘要CT增强扫描对恶性肿瘤的诊疗决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CT增强扫描的广泛应用,与之而来的安全性也越来越引起我们的重视,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影像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参阅大量文献并结合我国的临床实践,经反复讨论,就恶性肿瘤相关性肾损伤、危险因素、CT扫描方案及预防方案等达成共识。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碘对比剂 肿瘤 安全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应用CT增强延时扫描技术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分别对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在浙江衢化医院就诊的106例肝脏肿瘤患者实施多排螺旋CT平扫和CT增强延时扫描。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观察并比较CT平扫和CT增强延时扫描的诊断准确率以及两组诊断肿瘤特征情况。结果手术病理检查显示,106例肝脏肿瘤患者中原发性肝癌有39例(36.79%),肝脏转移肿瘤有22例(20.75%),肝血管瘤有17例(16.04%),肝囊肿有14例(13.21%),肝母细胞瘤有8例(7.55%),肝脏局部结节性增生有6例(5.66%)。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CT增强延时扫描技术的诊断准确率为98.11%(104/106),2例误诊,误诊率为1.89%;而多排螺旋CT平扫诊断准确率为91.51%(97/106),9例误诊,误诊率为8.49%;两种检查方式诊断准确率、误诊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3、4.70,均P<0.05)。以手术病理为金标准,CT增强延时扫描患者的肿瘤直径为(5.13±0.57)cm,CT平扫诊断为(4.23±0.67)cm,两种方式诊断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P<0.05)。结论鉴别诊断肝脏肿瘤时,采用CT增强延时扫描技术可有效鉴别肿瘤性质以及类型,诊断准确率相对较高,可作为临床诊治肝脏类疾病的首选诊断方案。

  • 标签: 肝脏肿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X线影像增强 诊断,鉴别 误诊
  • 作者: 覃芙蓉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18
  • 出处:《护理前沿》2023年第13期
  • 机构:湖北省宜城市人民医院,湖北 宜城441400
  • 简介:目的:探究分析CT增强扫描造影剂外渗中加强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从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CT增强扫描造影剂外渗患者中抽选80例列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患者例数为40例,接受加强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例数为40例,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因造影剂外渗出现的不良症状发生率为2.50%,护理满意度为97.50%;对照组患者因造影剂外渗出现的不良症状发生率为20.00%,护理满意度为85.00%;实验组患者因造影剂外渗出现的不良症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CT增强扫描造影剂外渗中加强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减少因为造影剂外渗造成的影响,减少不良症状,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CT增强扫描;造影剂外渗;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 tomography,CT增强扫描造影剂过敏反应及防治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于本院行CT增强扫描的76例患者,按照造影剂差异分为非离子型组(n=40)与离子型组(n=36),比较两组过敏反应发生情况与增强扫描合格率,并分析过敏反应防治护理方法。结果非离子型组增强扫描合格率100.00%,明显高于离子型组的86.11%(P<0.05);非离子型组过敏反应总发生率5.00%,明显低于离子型组的25.00%(P<0.05);两组过敏反应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增强扫描检查时,应该合理使用造影剂,并配合有效护理干预,对防治过敏反应具有积极作用。

  • 标签: 计算机断层扫描 增强扫描 造影剂 过敏反应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动态CT扫描探索声带麻痹患者喉部软组织三维形态的动态变化及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7月就诊于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二嗓音科的单侧声带麻痹患者18例(男10例,女8例,年龄29~75岁)和健康受试者10名(男5名,女5名,年龄25~58岁),行喉部动态CT Cine电影序列扫描,获得受试者从吸气到发音过程中喉部运动的10个动态序列影像,结合声门区面积和环状软骨位移的动态变化将获得的动态序列影像划分为吸气相和发音相、开相和闭相,分别测量各个相位声带长度、宽度、厚度和声带下方收敛角度。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单侧声带麻痹患者与健康受试者声带的三维形态参数。结果健康受试者从吸气到发音的过程中,吸气相和发音闭相声带形态相对稳定,发音开相和开闭相变换时,声带形态变化明显,长度变长(1.19±0.10)mm,宽度变宽(2.19±0.17)mm,厚度变薄(2.66±0.56)mm,声带下方收敛角度变小(31.45±4.78)°。声带麻痹组与健康受试组比较,开相时,声带麻痹组患侧声带的厚度比健康受试组薄(t=10.25,P<0.001),宽度较健康受试组大(t=5.25,P<0.001);闭相时,声带麻痹组患侧声带下方收敛角度较健康受试组大(t=4.41,P=0.001),健侧声带宽度比健康受试组大(t=2.54,P=0.026),其他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喉部动态CT扫描为吸气到发音过程中喉部软组织三维形态动态变化的客观定量测量提供了一种简便、无创的方法。吸气到发音过程中,失神经支配的单侧声带麻痹患者的声带下方收敛角度与声带厚度较健康受试组发生特征性的动态变化。闭相时健侧声带的宽度可用于评估其代偿功能。

  • 标签: 声带麻痹 动态CT Cine电影模式 声带下方收敛角度
  • 简介:摘要目的CT增强扫描过程中碘造影剂引起不良反应的护理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6月在该院进行CT增强扫描的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采用不良反应护理。对两组患者进行CT增强扫描。观察两组患者碘造影剂引起的不良反应率及患者的恢复情况。结果研究组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患者采取不良反应护理后患者的恢复状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采用碘造影剂的CT增强扫描患者中,对患者进行不良反应的预防方案,可以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率,有效缓解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改善患者的恢复状况,对患者及时治疗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缓解医患间的关系,减少患者的痛苦,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CT增强扫描 碘造影剂
  • 作者: 覃芙蓉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28
  • 出处:《中国医学人文》2023年第13期
  • 机构:湖北省宜城市人民医院,湖北 宜城441400
  • 简介:目的:探究预见性护理干预在心脏CT增强扫描中产生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22年5月医院收治的50例心脏CT增强扫描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即观察组(n=25例)和对照组(n=2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实施预见性护理措施。结果:在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方面,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00%,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2.00%,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预见性护理措施在需要进行心脏CT增强扫描患者的护理中,患者的护理工作得到了较好的提升,并且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对于患者的生活水平是一种较好的保障,值得参考。

  • 标签: 预见性护理;心脏;CT增强扫描;临床护理
  • 作者: 李堂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31
  • 出处:《中国结合医学》2023年第5期
  • 机构:湖北省宜城市人民医院,湖北 宜城441400
  • 简介: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21年1月至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即观察组(n=40例)和对照组(n=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扫描。观察组实施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结果:在两组患者的诊断满意度对比方面,观察组诊断满意度为95.00%,对照组诊断满意度为75.00%,观察组诊断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在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诊断中,诊断的准确率更高,进而使得患者诊断的满意度得到提升,对于诊断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值得参考。

  • 标签: 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急性胰腺炎;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扫描在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上界定位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19年8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73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术前1周内行MRI检查。首先在患者的T2WI和扩散加权成像及动态增强图像上了解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信号及强化方式等情况,然后在动态增强扫描图像上独立测量肿瘤上界与贲门切迹的距离,并与手术大体标本中实测肿瘤上界与贲门切迹的距离进行对照。结果本组73例患者的MRI测量肿瘤上界位置平均为(1.75±1.98)cm,手术大体标本测量平均为(1.72±1.97)cm,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72, P=0.569)。两组测量值的一致性为优(组内相关系数=0.974,95% CI:0.959~0.984,P<0.01)。结论MRI动态增强扫描测量的肿瘤上界与手术大体标本测量的结果基本一致,MRI动态增强扫描可用于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术前肿瘤上界的定位。

  • 标签: 食管胃结合处 磁共振成像 腺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增强CT动脉早期与动脉晚期扫描对胰腺癌肝脏小转移灶(长径<1cm)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20年8月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93例经病理证实的胰腺导管腺癌患者增强CT资料,按数字表法随机将患者分为动脉早期组(47例,行动脉早期+门静脉期扫描)和动脉晚期组(46例,行动脉晚期+门静脉期扫描)。观察两组肝脏转移灶的数量、长径、强化特征,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评估两组扫描方法对肝脏小转移灶检出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动脉早期组47例患者中21例伴28个肝脏小转移灶,病灶长径为(7.33±1.40)mm,动脉晚期组46例患者中20例伴29个肝脏小转移灶,病灶长径为(7.69±6.67)mm,两组肝脏小转移灶长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小转移灶在动脉晚期更易表现为环形强化(69.0%)。动脉早期组和晚期组检出肝脏小转移灶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57(95% CI 0.531~0.782)、0.810(95% CI 0.672~0.947),动脉早期组对肝脏小转移灶检出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8.1%、61.9%、75.0%、88.5%、42.9%,动脉晚期组分别为82.6%、65.7%、100%、100%、75.8%,动脉晚期组对肝脏小转移灶的检出效能高于动脉早期组。结论增强CT的动脉晚期扫描可提高胰腺癌肝脏小转移灶的检出,有利于胰腺癌术前准确分期。

  • 标签: 胰腺肿瘤 肝脏 肿瘤转移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作者: 郭庆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28
  • 出处:《中国医学人文》2023年第13期
  • 机构:内江市中医医院,四川内江641000
  • 简介:CT扫描的全称是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也是英文Computed Tomography的缩写。CT扫描的工作原理是利用X射线束对人体某一部位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然后将扫描的图像转换为数字信号,在电脑显示屏上展示出来。

  • 标签: 增强C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对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患者不良反应及生理应激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5于本院进行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患者1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7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针对纳入研究患者扫描前后出现的不良反应、生理应激等情况,综合评价优质护理对接受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患者不良反应及生理应激情况的影响。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低于对照组的1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理应激反应发生率为9.33%,低于对照组的2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有利于降低行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减少生理应激反应,值得应用。

  • 标签: 64排螺旋CT 优质护理 不良反应 生理应激
  • 作者: 王胤奎 陕飞 应项吉 张燕 肖琪严 唐磊 吴齐 李子禹 季加孚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外科杂志》 2020年第08期
  • 机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胃肠肿瘤中心一病区 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00142,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影像科 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00142,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内镜中心 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00142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腹部CT增强扫描与超声胃镜应用于胃癌新辅助化疗后分期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3日至2017年11月23日86例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行新辅助化疗后利用腹部CT增强扫描和超声胃镜进行肿瘤临床分期的进展期胃癌患者的资料。男性60例,女性26例,年龄(57.8±9.7)岁(范围:32~76岁)。以新辅助化疗后的病理学分期作为金标准,比较两者诊断新辅助化疗后临床T分期和N分期的准确性。采用多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M-AUC)计算两者的诊断效能,采用McNemar检验比较两者的灵敏度。结果新辅助化疗后腹部CT增强扫描诊断T分期(CT-ycT分期)的M-AUC为0.614,超声胃镜诊断T分期(EUS-ycT分期)的M-AUC为0.704。胃中部和下部癌CT-ycT分期的M-AUC分别为0.599和0.613,EUS-ycT分期的M-AUC分别为0.558和0.709。胃小弯和非胃小弯肿瘤CT-ycT分期的M-AUC分别为0.630和0.607,EUS-ycT分期的M-AUC分别为0.616和0.749。对于CT-ycT1期至CT-ycT4期患者,其CT-ycT分期和EUS-ycT分期的灵敏度分别为2/18、2/15、52.8%(19/36)、8/13比0、4/15、55.6%(20/36)、7/1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00,P=0.157;χ2=2.00,P=0.157;χ2=0.08,P=0.782;χ2=0.33,P=0.564)。CT-ycN分期和EUS-ycN分期的M-AUC分别为0.654和0.553。对于CT-ycN0患者,CT-ycN分期与EUS-ycN分期的灵敏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7%(7/55)比5.5%(3/55),χ2=4.00,P=0.046];对于CT-ycN1、N2、N3患者,CT-ycN分期与EUS-ycN分期的灵敏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19、1/10、0比1/19、1/10、0;χ2=1.00,P=0.317;后两者P值不可估)。结论腹部CT增强扫描与超声胃镜在胃癌新辅助化疗后分期的准确性方面无明显差异。考虑到超声胃镜的不耐受性,不推荐常规行超声胃镜检查。

  • 标签: 胃肿瘤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胃镜检查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肿瘤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