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随着对早期胚胎发育各阶段的深入探索,尤其是对合子基因组激活以及第一次细胞分化的研究,研究者发现早期胚胎表观遗传学遵循着严密的时空修饰机制。既往研究已确定H3K9me3和H3K27me3对基因组表达的抑制效应,明确它们在基因组中参与了许多重要的生物学事件,如染色质重编程、基因组印记、胚胎干细胞干性维持及体细胞克隆等,但其涉及的详细分子机制和作用机理仍不完全清晰。本文从发育生物学和表观遗传学方面,阐述早期胚胎组蛋白H3K9me3和H3K27me3研究进展,为了解胚胎发育的复杂机制以及进一步完善体外胚胎培养技术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H3K9me3 H3K27me3 表观遗传修饰 基因组印迹 体细胞核移植
  • 简介:摘要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3例纵隔肿瘤伴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患者行全上腔静脉置换术,根据3D-CTBA重建影像技术进行术前手术规划,确定上腔静脉、左无名静脉、右无名静脉的形态、直径、受累范围和纵隔病灶的大小、部位。充分术前准备,麻醉干预。按照3D-CTBA重建结果,术中精准分离肿瘤周围组织,切除被侵组织肿瘤病灶和受累的上腔静脉、左无名静脉、右无名静脉部分。完整切除纵隔肿瘤,应用合适材料(人工血管、自体心包)行上腔静脉、左无名静脉、右无名静脉血管吻合重建。平均病灶直径7.5 cm,平均手术时间306 min,平均术中出血183 ml。术后病理诊断侵袭性胸腺瘤2例,胸腺癌1例。3例患者上腔静脉梗阻症状均得到改善,无围手术期死亡,随访至今均生存。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cDNA分子克隆测序方法,鉴定中国南方汉族1个KIR3DL3新等位基因。方法采集1例KIR3DL3基因测序结果异常的无偿志愿捐血者的外周血样,提取mRNA并逆转录为cDNA。设计1对具有KIR3DL3基因特异性的PCR引物对cDNA进行扩增,扩增产物纯化后进行分子克隆测序。结果经分子克隆测序,检出1个正常的KIR3DL3*00802等位基因和1个KIR3DL3*064新变异等位基因。KIR3DL3*064与KIR3DL3*00601等位基因的序列最为接近,仅有编码区存在nt1184 C>T错义变异,导致第9外显子中的第374密码子由ACT变为ATT,所编码的苏氨酸(Thr)变为异亮氨酸(Ile)。该等位基因被世界卫生组织HLA因子命名委员会KIR分委会正式命名为KIR3DL3*064。结论cDNA分子克隆测序法能够鉴别常规测序分型中的异常结果,可用于鉴定KIR3DL3新等位基因。

  • 标签: KIR3DL3基因 cDNA 分子克隆测序 新等位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高尔基体磷蛋白3(GOLPH3)通过PI3K/AKT/GSK3β信号调控子宫内膜癌(EC)细胞增殖与凋亡的机制。方法将人子宫内膜腺癌HEC-1-B细胞分为对照组、GOLPH3组和GOLPH3+GDC-0941组。通过转染GOLPH3 pcDNA质粒过表达GOLPH3,PI3K抑制剂GDC-0941用于阻断PI3K/AKT/GSK3β通路。分别通过CCK-8法、克隆形成实验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活力、细胞增殖能力和细胞凋亡。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PI3K/AKT/GSK3β通路中蛋白磷酸化水平。结果转染实验成功,且PI3K抑制剂GDC-0941不会影响GOLPH3 mRNA和蛋白的表达。对照组、GOLPH3组、GOLPH3+GDC-0941组的相对细胞活力分别为(100.00±4.63)%、(131.56±7.85)%、(97.85±7.36)%,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437,P<0.001);GOLPH3组高于对照组(P<0.001),GOLPH3+GDC-0941组低于GOLPH3组(P<0.001)。3组的细胞克隆形成数目分别为(46.86±3.56)个、(89.32±4.78)个、(46.48±4.05)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437,P<0.001);GOLPH3组多于对照组(P<0.001),GOLPH3+GDC-0941组少于GOLPH3组(P<0.001)。3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5.17±0.61)%、(2.34±0.56)%、(6.85±0.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643,P<0.001);GOLPH3组低于对照组(P<0.001),GOLPH3+GDC-0941组高于GOLPH3组(P<0.001)。3组磷酸化PI3K/PI3K水平分别为1.00±0.09、3.32±0.19、0.93±0.06,磷酸化AKT/AKT水平分别为1.00±0.11、4.63±0.63、1.15±0.16,磷酸化GSK3β/GSK3β水平分别为1.00±0.08、4.06±0.57、1.04±0.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2.532,P<0.001;F=16.792,P<0.001;F=15.311,P<0.001);各蛋白磷酸化水平GOLPH3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01),GOLPH3+GDC-0941组均低于GOLPH3组(均P<0.001)。结论在EC细胞中,过表达GOLPH3可通过激活PI3K/AKT/GSK3β通路促进细胞增殖并抑制细胞凋亡,提示GOLPH3参与EC的发生和发展。

  • 标签: 子宫内膜肿瘤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高尔基体磷蛋白3 PI3K/AK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siRNA干扰嗜乳脂蛋白亚家族成员A3(BTN3A3)对脑胶质瘤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实验采用胶质瘤细胞株(HS683、U251)以及原代胶质瘤细胞,均设立阴性对照组(NC组)以及转染不同序列siRNA的Si-1组(转染1序列)和Si-2组(转染2序列)。应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方法分析不同胶质瘤细胞株、小胶质细胞株(HMC3)中BTN3A3的表达情况。通过转染siRNA敲减BTN3A3后,采用流术细胞术分析各细胞株中细胞凋亡的变化情况。分离培养手术切除的脑胶质瘤组织,获得原代胶质瘤细胞后,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方法分析原代细胞中BTN3A3的表达水平;通过转染siRNA敲减BTN3A3后,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原代细胞的细胞凋亡变化情况。结果BTN3A3在HS683(1.12±0.03)和U87-MG细胞(1.08±0.05)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HMC3细胞(0.66±0.02)(均P<0.01)。U251细胞Si-1组、Si-2组BTN3A3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11±0.01、0.12±0.01,均低于NC组(0.21±0.01)(均P<0.01);HS683细胞Si-1组、Si-2组BTN3A3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77±0.03、0.78±0.04,均低于NC组(1.01±0.03)(均P<0.01)。敲减BTN3A3后,与NC组相比,HS683细胞的早期凋亡比率(NC组:31.6%,Si-1组:53.7%,Si-2组:63.3%)、U251细胞的晚期凋亡比率(NC组:10.4%,Si-1组:18.9%,Si-2组:26.5%)升高。BTN3A3在原代胶质瘤细胞中的表达水平高于HMC3细胞(分别为0.75±0.07和0.55±0.06,P<0.05)。采用siRNA敲减后,原代胶质瘤细胞中BTN3A3的表达水平降低(NC组:0.90±0.01,Si-1组:0.44±0.01,Si-2组:0.49±0.02,Si-1组和Si-2组与NC组相比,均P<0.01),晚期细胞凋亡比率升高(NC组:12.3%,Si-1组:22.6%,Si-2组:18.2%)。结论采用siRNA干扰BTN3A3可促进胶质瘤细胞株、原代胶质瘤细胞的凋亡。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细胞凋亡 嗜乳脂蛋白 嗜乳脂蛋白亚家族成员A3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β-1,3-N-乙酰氨基葡萄糖氨基转移酶3(B3GNT3)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分析B3GNT3在胰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mRNA水平,并分析其表达与胰腺癌患者的生存率间的关系。回顾性分析78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胰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胰腺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B3GNT3蛋白表达水平,分析其与肾透明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B3GNT3的mRNA在胰腺癌组织中显著高表达,并与患者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显著相关。免疫组化结果表明,B3GNT3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B3GNT3在胰腺癌组织中的高表达与肿瘤分期、肿瘤大小及淋巴结的转移情况相关(均P<0.05),而与年龄、性别、肿瘤分级无关(均P>0.05)。结论B3GNT3在胰腺癌的进展演变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望成为胰腺癌重要的治疗靶点和一个潜在的生物标志物。

  • 标签: B3GNT3 胰腺癌 预后
  • 简介:摘要寄生虫病是寄生虫侵入人体而引起的疾病,而14-3-3家族在寄生虫感染、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有助于了解14-3-3家族在寄生虫体内的分布和生物学功能,为寄生虫病的免疫学诊断和预防提供帮助。故文中就近年来人体重要寄生虫14-3-3家族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寄生虫 14-3-3家族 免疫学效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OU3F3对垂体瘤细胞增殖和周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6年6月到2019年12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手术切除的150例垂体瘤和癌旁组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POU3F3和微小RNA(miRNA,miR)-127-5p表达水平;采用短发卡RNA(shRNA)和过表达技术在RC-4BC垂体瘤细胞中分别敲降POU3F3和过表达miR-127-5p,采用Lipo2000过表达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和流式细胞术分析POU3F3和miR-127-5p对细胞增殖和周期的影响;采用生物信息学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POU3F3和miR-127-5p及其靶基因关系;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POU3F3和miR-127-5p对靶基因表达的影响。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与癌旁组织中POU3F3表达水平(1.10±0.19)比较,垂体腺癌组织中POU3F3表达水平(2.84±0.22)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癌旁组织中miR-127-5p表达水平(1.04±0.15)比较,垂体腺癌组织中miR-127-5p表达水平(0.34±0.11)显著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shRNA组细胞G0/G1期、S期和G2/M期[(37.54±3.45)%、(39.10±3.90)%和(20.58±2.87)%]比较,POU3F3 shRNA组细胞G0/G1期比例(64.33±6.24)%显著增加,而S期和G2/M期比例[(20.14±3.01)%和(14.33±2.88)%]显著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mimic组细胞G0/G1期、S期和G2/M期[(35.66±4.02)%、(40.89±4.61)%和(25.33±2.19)%]比较,miR-127-5p minic组细胞G0/G1期比例显著增加[(59.48±6.14)%],而S期和G2/M期比例[(24.23±2.71)%和(17.59±1.99)%]显著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iR-127-5p与POU3F3存在碱基配对,FOXD1是miR-127-5p靶基因。与对照shRNA组和对照mimic组细胞FOXD1蛋白表达水平(1.16±0.21、0.97±0.14)比较,POU3F3 shRNA组和miR-127-5p mimic组细胞FOXD1蛋白表达水平(0.22±0.15、0.32±0.12)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OU3F3通过miR-127-5p/ FOXD1调控垂体腺癌细胞增殖和周期。

  • 标签: POU3F3 微小RNA-127-5p FOXD1 垂体腺癌 增殖 周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尔基体磷蛋白3(GOLPH3)、NOD样受体蛋白3(NLRP3)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4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行胆囊根治术的63例胆囊癌患者手术标本和临床资料,纳入胆囊癌组,男性21例,女性42例,平均年龄62.5岁。另取同期胆囊轻中度不典型增生的30例患者标本,纳入癌前病变组,男性9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62.4岁。取因肝脏创伤或巨大肝血管瘤行外科手术的20例患者切除的正常胆囊标本,纳入正常组,男性7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61.9岁。免疫组化检测各组胆囊组织GOLPH3、NLRP3、Ki-67的表达,并计数阳性率。log-rank检验及Cox回归分析胆囊癌患者GOLPH3、NLRP3表达与生存预后的关系。结果GOLPH3、NLRP3、Ki-67在胆囊癌组、癌前病变组、正常组表达依次降低。胆囊癌组织中GOLPH3、NLRP3表达阳性率均与Ki-67表达阳性率呈正相关(r=0.972和r=0.969,均P<0.05)。多因素分析,GOLPH3阳性(HR=4.891,95%CI:1.776~13.470)、NLRP3阳性(HR=3.006,95%CI:1.273~7.099)是胆囊癌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GOLPH3和NLRP3蛋白在胆囊癌组织中高表达,GOLPH3和NLRP3阳性是胆囊癌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胆囊肿瘤 高尔基体磷蛋白3 NOD样受体蛋白3 预后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LC3-Ⅱ)和激活转录因子3(ATF3)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蛋白表达与HCC患者预后的关系,并分析在HCC组织中,两者的表达是否具有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CC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蜡块标本中LC3-Ⅱ与ATF3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期之间的关系。使用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新鲜HCC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LC3-Ⅱ与ATF3蛋白的表达,分析两种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LC3-Ⅱ和ATF3蛋白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HCC组织,两者的表达水平与HCC组织病理分级和静脉癌栓情况相关(均P<0.05),但与年龄、性别、血清甲胎蛋白、肿瘤直径、HBsAg等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C3-Ⅱ和ATF3的低表达与HCC患者的不良预后显著相关(均P<0.05)。结论LC3-Ⅱ和ATF3蛋白表达均与HCC的发生发展有关,两者的联合检测有助于HCC的恶性程度的评估,有望成为判断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 标签: 肝细胞肝癌 LC3-Ⅱ 激活转录因子3 免疫组织化学 Western blot
  • 简介:摘要报道1例基因诊断明确的线粒体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合成酶缺乏症(HMGCSD),并对国内外已报道病例进行文献复习。先证者,女,7个月16 d,因"发热4 d,喘息3 h,呼吸困难、呻吟2 h"急诊入院,主要表现为脑病、肝大、肝损害、低酮性低血糖、高脂血症,于住院第3天死于呼吸循环衰竭。全外显子组测序示HMGCS2复合杂合变异:c.1061+1G>C与c.476G>T,结合患儿临床特点,可基因诊断HMGCSD。文献检索共收集HMGCSD相关文献13篇,共26例患儿,发病年龄3个月~6岁,发病诱因主要为能量摄入不足,主要表现为低酮性低血糖、肝大、肝损害等,尿4-羟基-6-甲基-2-吡喃酮增高可能有强烈提示意义,3例死亡。26例患儿共报道HMGCS2突变32种,主要突变类型为错义突变。本研究为国内确诊第2例HMGCSD,发现2个HMGCS2新变异,扩展了HMGCS2临床表型及突变谱。

  • 标签: 线粒体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合成酶 酮体 低血糖 HMGCS2基因 变异
  • 简介:摘要核苷酸结合寡聚结构域样受体家族含吡啉结构域蛋白3(NLRP3)炎症小体是一种细胞内多种蛋白质组成的大分子蛋白复合体,其形成可导致炎性天冬氨酸特异性的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自我剪切,后者激活体内促炎因子,引起宿主体内一系列炎症反应。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方式多样,参与并调控了干眼、青光眼、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炎症相关眼部疾病。本文就NLRP3炎症小体及其相关分子基因突变或相关蛋白活性异常在眼科相关疾病中发生及发展的机制进行综述,以期对今后眼部相关疾病发生和发展的研究带来启发。

  • 标签: 炎症小体 干眼 青光眼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作者: 李国贤 韩根成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国际免疫学杂志》 2020年第01期
  • 机构:河南大学基础医学院抗体药物开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河南开封 475000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军事认知与脑科学研究所神经免疫及抗体工程研究室,北京 100850
  • 简介:摘要肿瘤微环境可诱导一些免疫检查点分子的高表达,以利于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目前基于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 PD-1)、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ytotoxic T-lymphocyte associated protein 4, CTLA-4)以及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3(T-cell immunoglobulin and mucin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3, Tim-3)等免疫检查点分子的靶向抗体药物研发已经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其中多种靶向PD-1和CTLA-4的抗体药物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批准上市,虽然有部分患者经以上药物治疗后出现完全缓解或生存期延长,但尚存在较多患者出现耐药或没有缓解病情的状况。最新的研究发现,靶向PD-1治疗的耐药患者Tim-3表达上调,Tim-3也被认为是潜在的新一代肿瘤治疗靶点,Tim-3与PD-1的靶向联合治疗有可能成为研究的热点。现就国内外靶向Tim-3药物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 标签: 免疫检查点 Tim-3 靶向药物
  • 简介:摘要SEMA3A作为神经轴突发育的一个关键信号蛋白,参与多种生理过程。SEMA3A是一种分泌性蛋白,属于3号信号素(class-3 semaphorins)家族,通过结合NRP1、NRP2和PLXN A复合物受体参与轴突排斥、树突分支、突触形成和神经元迁移过程。SEMA3A是神经元迁移信号的主要组成部分;SEMA3A在免疫反应的所有阶段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免疫调节剂;SEMA3A通过对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作用来调节骨重塑,通过抑制骨吸收和增加骨形成发挥了骨保护作用;SEMA3A通过NRP1和Plexin D1在心血管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 标签: 信号素3A 蛋白功能
  • 简介:摘要3例患者(例1男,48岁;例2女,65岁;例3女,58岁)均因精神分裂症服用氯氮平治疗,日剂量分别为200 mg、175 mg和100 mg。例1在氯氮平治疗16年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给予溶栓治疗后好转。10年后患者出现活动后气促症状,且逐渐加重,经CT肺动脉造影(CTPA)诊断为双肺动脉栓塞,先后给予华法林和利伐沙班抗凝治疗。1年后患者出现心功能不全症状。诊断为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肺动脉收缩压86 mmHg(1 mmHg=0.133 kPa)]、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给予华法林联合强心、利尿等对症治疗,3个月后呼吸困难明显减轻,肺动脉收缩压降至48 mmHg。例2在氯氮平治疗5年后发生肺栓塞,行溶栓治疗后给予口服华法林治疗,3年后自行停药。停药2年后肺栓塞再发,先后给予那屈肝素钙和华法林抗凝治疗。3个月后CTPA示肺栓塞基本消失。例3在氯氮平治疗2年后发现下肢静脉血栓,1年后发生肺栓塞,经抗凝、利尿等治疗后好转。3年后自行停用华法林,停药10个月后肺栓塞再发,给予低分子肝素钠桥接华法林治疗。3个月后CTPA示肺动脉血栓基本消失。

  • 标签: 氯氮平 血栓形成 肺栓塞
  • 简介:摘要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对R-CHOP方案免疫化疗反应良好,但30%~40%的患者最终发展为复发难治DLBCL。因此,发现新的预后标志物,对提高DLBCL的诊疗水平至关重要。免疫逃逸是DLBCL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研究表明TIM-3、BTLA、LAG-3在DLBCL中均高表达,抑制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的效应功能,促进淋巴瘤细胞的免疫逃逸,从而促进DLBCL发生发展,影响常规化疗的效果。积极探索上述3个抑制性分子对DLBCL的影响,有望成为治疗DLBCL的新靶点。

  • 标签: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TIM-3 BTLA LAG-3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旨在探讨C3a-C3a受体(C3aR)在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进展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收集ADPKD患者切除肾组织和PKD1敲除小鼠多囊肾组织,观察C3a、C3aR及F4/80在肾组织中的表达;利用脂多糖(LPS)和白细胞介素4(IL-4)分别刺激巨噬细胞,检测各组细胞C3aR、TNF-α、分型标志物和相关信号通路的表达及机制;使用C3aR抑制剂SB290157(1 mg/kg)处理PKD1敲除小鼠,观察肾脏病理、囊肿相关指标和肾功能变化。结果C3a及C3aR在ADPKD患者和PKD1敲除小鼠肾组织中表达显著上调(均P<0.05),C3aR与F4/80共定位于小鼠多囊肾组织中的巨噬细胞上。体外培养M1型巨噬细胞C3aR表达显著上调(P<0.05),C3a刺激后M1型巨噬细胞表达iNOS、TNF-α和IL-6 mRNA显著上调(均P<0.05),分泌TNF-α增多,说明C3a不仅影响M1型巨噬细胞自身炎性因子表达,还影响其周围炎症微环境;此外,C3a激活M1型巨噬细胞Akt信号通路显著上调(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SB290157治疗组小鼠血Scr、BUN水平、囊肿指数、双肾重/体重(2KW/BW)均显著降低(均P<0.05),小鼠肾组织中C3a、C3aR水平及p-ERK、p-P65通路蛋白表达显著下调(均P<0.05)。结论多囊肾组织中增多的C3a通过C3aR引起巨噬细胞浸润和活化,进而促进ADPKD进展,其机制可能通过Akt活化、TNF-α产生增多所致。C3aR拮抗剂是治疗ADPKD的一个潜在研究方向。

  • 标签: 多囊肾,常染色体显性 补体C3a 肿瘤坏死因子α 巨噬细胞
  • 简介:摘要3例患者(例1女,52岁,有甲型肝炎史;例2女,64岁;例3女,61岁)均因慢性胃炎给予摩罗丹(浓缩丸)16丸口服、3次/d。例1无合并用药,例2合并使用雷贝拉唑钠肠溶片,例3合并使用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及瑞巴派特片。例1、例2、例3分别在服用摩罗丹(浓缩丸)27、22、19 d后出现肝功能异常,丙氨酸转氨酶(ALT)均升高>5倍参考值上限,例2、例3伴胆红素升高。例1、例2、例3均立即停用摩罗丹(浓缩丸),分别在给予保肝治疗18、22、24 d后肝功能恢复正常。

  • 标签: 化学和药物性肝损伤 医学,中国传统 摩罗丹
  • 作者: Cao Jian Wang Jun Wang Yanan Wang Liang Bi Yuhai Zhu Baoli Fu Gao George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生物安全与健康 (英文)》 2020年第01期
  • 机构:CAS Key Laboratory of Pathogenic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52, China; Savaid Medical School,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CAS Key Laboratory of Pathogenic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52, China,CAS Key Laboratory of Pathogenic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52, China; Savaid Medical School,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National Institute for Communicable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Beijing 102206, China
  • 简介:AbstractThe emergence of mobile Tigecycline-resistant tet(X3) and tet(X4) is believed to be a global threat to public health. Here, we investigated the prevalence of tet(X3) and tet(X4) in our metagenomic data of migratory birds. While tet (X4) was not identified in our samples, tet(X3) was found in two gut microbiomes of bird fecal samples, with 100% amino acid identity of sites 150–387.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et(X3) has been spreading into the environment 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 and that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control its further transmission.

  • 标签: Tigecycline resistance Migratory birds Tet(X3) gene
  • 作者: 李环 王娟莉 张艳敏 王涛 张展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0年第06期
  • 机构: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西安市儿童医院)心血管内科 710003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西安市儿童医院)心血管内科 710003;陕西省儿科疾病研究所,西安 710003;西安市儿童健康与疾病重点实验室 710003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西安市儿童医院)超声科 710003
  • 简介:摘要对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例川崎病3次复发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男,8岁7个月,于3岁首次川崎病发病,其后分别间隔18个月、23个月、25个月再次复发,且每次复发均表现为完全川崎病的特点。患儿前3次川崎病发病予1次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2 g/(kg·次)]冲击治疗,第4次川崎病发病予2次IVIG[2 g/(kg·次)]冲击治疗。其中患儿第2次川崎病复发时以腹痛为首发表现,并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回盲部数枚肿大融合淋巴结。患儿第3次川崎病复发时再次出现不完全性肠梗阻表现,且抗链球菌溶血素O进行性升高,经抗感染及IVIG冲击等治疗后出院。出院后随访0.5年未见川崎病复发。提示对于既往有川崎病病史且再次出现长时间发热患儿,应警惕川崎病复发可能,且部分川崎病患儿可合并有不完全性肠梗阻。

  • 标签: 川崎病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复发 肠梗阻 抗链球菌溶血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