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术前Mimics软件重建距后突骨折三维模型,结合踝后内侧入路治疗距后突骨折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2015年5月至2019年2月采用术前Mimics软件重建距后突骨折三维模型结合踝后内侧入路治疗的7例距后突骨折患者资料。男5例,女2例;年龄20~70岁,平均39岁。术前常规行CT检查,应用Mimics软件基于CT扫描数据三维重建距后突以明确骨折块大小、数量和移位程度,踝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螺钉内固定治疗距后突骨折。术后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系统评估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70~105 min,平均87.1 min。术后早期伤口均愈合良好,无神经、肌腱损伤。所有患者术后随访4~24个月,平均12个月。10~16周复查X线片骨折愈合,未发现断钉、不连和畸形愈合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AOFAS的踝-后足评分为80~98分,平均87分。结论术前CT影像基于Mimics软件重建距后突骨折三维模型可精确定位进钉点和进钉方向,用于踝后内侧入路术中有清楚显露、骨折易复位、置钉方便的优势。

  • 标签: 距骨 跗三角骨 骨折 Mimics软件 手术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钢板内固定结合自体髂骨植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无菌性不连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73例股骨干骨折术后无菌性不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2例,女性31例,平均年龄40.63岁,年龄范围30~58岁。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33)和观察组(n=40),对照组采用更换髓内钉治疗,观察组采用双钢板内固定结合自体髂骨植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一般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术后引流量)、不连愈合情况、手术疗效;通过门诊随访,随访时间(15.24±4.72)个月,随访截止时间2019年12月。术后6个月时评估关节功能、关节活动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的情况。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独立样本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Mann- Whitney U非参数检验。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及术后引流量[(201.6±38.4) mL、(138.7±22.7) min、(25.8±6.9) mL]显著少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及术后引流量[(278.5±40.6) mL、(171.4±20.1) min、(43.2±8.5) m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连愈合情况比较,观察组愈合时间(5.15±0.42)个月明显短于对照组愈合时间(6.31±0.58)个月,观察组愈合率(100%)明显高于对照组愈合率(90.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个月,两组患者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观察组膝关节优良率(97.50%)及髋关节优良率(97.50%)显著优于对照组膝关节优良率(78.79%)及髋关节优良率(81.8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关节活动度比较,观察组膝关节活动度[伸展角度(0.64±0.14)°、屈曲角度(138.72±6.37)°]及髋关节活动度[内收角度(35.13±9.44)°、外展角度(74.38±5.22)°]明显优于对照组膝关节活动度[伸展角度(0.48±0.21)°、屈曲角度(113.57±5.43)°]及髋关节活动度[内收角度(21.57±8.63)°、外展角度(69.57±6.3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周及术后4周VAS、ODI的疗效评分[(3.24±0.43)分、(23.45±4.77)分]明显优于对照组评分[(4.64±0.71)分、(27.25±4.38)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钢板内固定结合自体髂骨植术在治疗股骨干术后无菌性不连中疗效较为理想及显著,同时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关节功能明显好转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股骨 骨折 骨不连 髓内钉 骨移植
  • 作者: 韩烨 苗莉莉 靖无迪 李小彤 赵一姣 徐莉 侯建霞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0年第02期
  • 机构: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牙周科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口腔数字化医疗技术和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 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081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正畸科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口腔数字化医疗技术和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 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081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口腔医学数字化研究中心 口腔修复教研室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口腔数字化医疗技术和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 卫生部口腔医学计算机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081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口内扫描技术初步探索并建立一种评价软组织改变的方法,评估牙周组织再生结合皮质切开术对性Ⅲ类错嵴顶冠方牙龈厚度的影响。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正畸科和口腔颌面外科转诊至牙周科、全身和牙周健康、需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性Ⅲ类错畸形患者22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18例,年龄(24.0±4.5)岁(19~35岁);观测前牙共112颗,其中上颌前牙46颗,下颌前牙66颗。在前牙去代偿正畸移动前行牙周组织再生结合皮质切开术,观察探诊深度、出血指数、角化龈宽度,比较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差异。术前与术后6个月通过口内扫描技术直接获取患者上下颌前牙区数字化模型,在分析软件中构建软组织形态测量模型,并定量分析牙冠正中测量矢状面上龈缘根方1和2 mm处牙龈厚度的变化。结果22例患者手术前后探诊深度、出血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角化龈宽度从术前的(4.22±1.43)mm显著增加至(5.18±2.32)mm(P<0.05)。术后6个月上颌、下颌前牙龈缘根方1和2 mm处牙龈厚度与术前相比均显著增加(P<0.05);其中上颌前牙龈缘根方1和2 mm处牙龈厚度增加量分别为(0.68±0.56)和(1.00±0.69)mm;下颌前牙龈缘根方1和2 mm处牙龈厚度增加量分别为(0.38±0.42)和(0.58±0.45)mm;且上颌牙龈厚度增加量均显著大于下颌(P<0.01)。结论基于口内扫描技术进行软组织形态变化的定量评价方法切实可行。在性Ⅲ类错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中牙周组织再生结合皮质切开术不但能增加角化龈宽度,而且可增加嵴顶冠方牙龈组织厚度。

  • 标签: 引导组织再生,牙周 错,安氏Ⅲ类 骨皮质切开术 口内扫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踝双平面截加自体软骨移植治疗内侧距软骨损伤合并距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中心行双平面截加自体软骨移植治疗的25例内侧距软骨损伤合并距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1例,女性4例,年龄36.5岁(范围:21~47岁)。所有患者于关节镜下评估软骨损伤范围及深度,Outerbridge分级为Ⅱ~Ⅳ度。手术经内踝前内侧切口,行内踝双平面截,下翻截块显露软骨损伤部位,完整切除异常软骨,使用刮勺彻底切除硬化囊壁,将来自同侧膝关节健康软骨移植至距软骨损伤区。收集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AOFAS-AH)、Karlsson-Peterson踝关节评分、膝关节Lysholm评分,记录并发症情况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数据分析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2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5.6个月(范围:12~36个月)。患者术后踝关节疼痛及功能情况明显改善,VAS由术前的(6.5±1.3)分降至术后的(1.9±1.3)分(t=8.13,P=0.00);AOFAS-AH评分由术前的(62.4±3.3)分升至术后的(88.0±2.4)分(t=-31.51,P=0.00);Karlsson-Peterson踝关节评分由术前的(59.8±2.7)分升至术后的(85.2±3.5)分(t=-25.50,P=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术前为(92.5±1.3)分,术后为(92.0±1.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3,P=0.065)。随访中无感染、移植软骨坏死、囊肿残留、截端不愈合、供区持续疼痛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双平面截加同侧膝关节自体软骨移植治疗软骨损伤合并距囊肿的临床效果满意,可明显缓解患者踝关节疼痛并改善踝关节功能。

  • 标签: 移植,自体 距骨 骨囊肿 骨软骨损伤 截骨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组织移植结合Ilizarov牵张技术重建下肢解剖结构、恢复下肢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0月-2019年4月,应用组织移植结合Ilizarov牵张技术重建患肢解剖结构及功能治疗51例,其中胫骨近端缺损17例、胫骨远端缺损27例、跟部分缺损4例、前足跖骨缺损3例。手术分期进行,一期组织瓣移植覆盖创面,切取游离股前外侧皮瓣33例、腹股沟皮瓣8例、股前内侧皮瓣5例、胸脐皮瓣3例、背阔肌皮瓣2例,切取面积3.5 cm×15.0 cm~8.0 cm×25.0 cm;二期安装Ilizarov环形架或自行设计的牵张器,采用Ilizarov环形架44例、自行设计牵张器7例。术后定期随访。结果1例股前外侧皮瓣部分坏死,3例皮瓣术后感染,其余47例皮瓣全部成活。36例胫骨采用搬运方法修复缺损,8例采用搬运与肢体延长结合恢复长度,4例跟采用横行或纵向牵张恢复跟外形,3例前足跖骨缺损采用纵向或横行牵张恢复足弓。随访9个月~2年,无骨髓炎复发,搬运对合端及延长区均获性愈合。按Paley性评分标准评定,结果优良率为98.0%,按生活质量评价表SF-36评分平均88.9分,按美国踝关节外科协会(AOFAS)评分平均79.5分。结论组织移植结合Ilizarov技术可重建下肢骨与软组织缺损,最大程度恢复患肢功能。

  • 标签: 下肢 Ilizarov骨牵张技术 骨缺损 外科皮瓣 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解剖锁定钢板结合注射式人工治疗老年肱骨近端外展嵌插四部分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8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采用解剖锁定钢板结合注射式人工治疗的11例老年肱骨近端外展嵌插四部分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性4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72岁。评估术后情况、肩关节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末次随访时,患者视觉模拟评分平均1.6分;多数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肩关节活动范围:平均前屈角度166°,平均外展角度166°;平均Constant-Murley评分为86.2分;前臂、肩及手快速残疾调查评分平均18.9分。随访过程中无病例出现肱骨头缺血性坏死、螺钉切出或其他内固定失败。结论注射式人工一方面填塞外展嵌插复位后造成的缺损,另一方面提高螺钉的把持力,可有效解决近端螺钉切出的问题,解剖锁定钢板结合注射式人工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外展嵌插四部分骨折的有效选择。

  • 标签: 肱骨近端骨折 人工骨 内固定失败 老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即刻种植后组织引导再生(GBR)术对缺损再生的成能力。方法选取山西煤炭中心医院2017年3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单颗上前牙拔除后即刻种植合并唇侧缺损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34例,使用Bio-Oss骨粉和海奥生物膜进行GBR术,对照组34例,自然愈合。使用锥形束CT于种植即刻、种植后6个月、种植后12个月测量种植体颈部肩台上方1、4、7、10 mm点处唇侧壁的厚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种植即刻至种植后6个月,两组种植体颈部肩台上方1、4、7、10 mm点处唇侧壁的厚度变化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后6~12个月,观察组种植体颈部肩台上方1、4、7、10 mm点处唇侧壁的厚度变化量分别为(0.12±0.08)mm、(0.11±0.06)mm、(0.10±0.08)mm、(0.08±0.06)mm,对照组分别为(0.51±0.15)mm、(0.40±0.10)mm、(0.39±0.07)mm、(0.25±0.07)mm,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18、4.647、4.007、3.507,均P<0.05)。两组种植后6个月种植体唇侧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后12个月,观察组种植体唇侧厚度为(2.87±0.49)mm,对照组为(1.51±0.41)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79,P<0.05)。结论GBR术能够保证成性细胞的优先迁移生长空间,以良好的成能力提供足够量完成缺损的结构性重建。

  • 标签: 牙种植,骨内 骨重建 骨再生 骨生成 生长面 牙骨质 骨代用品 外科,口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颅牵张成结合人字缝固定治疗婴儿颅缝早闭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烧伤整形外科共收治7例综合征型颅缝早闭患儿,男4例,女3例,年龄3~11个月,平均6个月,4例为Apert综合征,2例为Crouzon综合征,1例为Pfeiffer综合征。用超声刀在后颅采用枕骨结节上截方法进行截,在双侧颅骨颞枕部安装2个2 cm的延长器,其中4例患儿行双侧人字缝钛板固定(人字缝固定组),3例未进行人字缝固定(未固定组)。均于术后5 d开始牵张进行延长,每日每侧1次,每侧0.4~0.8 mm/d,10~15 d延长期,6个月固定期后行二次手术拆除延长器,人字缝固定组患儿同时拆除钛板。均于术前及6个月固定期后拆除延长器前,测量2组患儿额枕周长与头颅指数变化情况,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组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6~14个月,平均12个月,所有患儿头颅畸形都有明显改善,人字缝固定组患儿后颅充分延长,而未固定组患儿枕部低平,后颅形态扁平。2组患儿均无死亡、颅骨坏死、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人字缝固定组和未固定组手术后头颅指数均较手术前降低,固定组术后头颅指数降低20.5%±5.8%,高于未固定组的17.5%±5.1%,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字缝固定组和未固定组手术后额枕周长均较手术前增加,固定组手术后额枕周长增加(2.7±0.4) cm,显著高于未固定组的(1.7±0.1)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89,P=0.013)。结论后颅牵张成术治疗颅缝早闭症患儿时,用钛板固定人字缝可使后颅成为一整块颅板进行后颅牵张成,枕部扁平畸形改善效果更加明显,后颅饱满,效果优于未固定人字缝患儿,尤其适用于严重综合征型的低龄患儿。

  • 标签: 颅缝早闭 骨生成,牵张 婴儿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双层皮质片夹层植技术对恢复美学区三维缺损患者的安全性及长期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第四门诊部,并使用双层皮质片夹层植技术完成上前牙区三维重建患者24例,男性13例,女性11例,年龄(37.8±13.4)岁(20~54岁)。将取自患者下颌外斜线的自体块片切成2块皮质片,分别固定于唇、腭侧恢复缺损壁,两片间充填自体碎,整个植区域覆盖异体胶原或骨粉和胶原膜。测量增量前缺损大小及增量后的重建尺寸,种植体植入时植区域的体积变化,统计块成活率、种植体存留率及相应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24例患者(35个位点),随访(7.1±1.9)年。自体的成活率100%(24/24),种植体存留率100%(35/35)。水平向和垂直向的增量分别为(6.47±2.46)和(5.01±1.12) mm,吸收率分别为9.0%和10.9%。其中1例在随访9年时发生植体周黏膜炎,其余种植修复体唇侧龈缘稳定。共12牙位修复后5年后锥形束CT显示,种植体唇侧板厚度>1.5 mm。结论应用双层皮质片夹层植技术重建三维缺损安全有效,联合使用异体骨胶原或骨粉和胶原膜可进一步减少吸收。

  • 标签: 骨移植 自体骨 骨缺损 引导性骨再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有限切开持钳复位结合加长型InterTan髓内钉固定治疗SeinsheimerⅤ型股骨转子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22例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的资料,男14例,女8例;年龄(62.95±12.44)岁(范围36~81岁);骨折均为SeinsheimerⅤ型。所有股骨转子下骨折均采用有限切开持钳复位及加长型InterTan髓内钉固定,其中7例伴有较大蝶形块者附加单根钛缆环扎辅助固定。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采用Baumgartner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采用Harris评分标准评价髋关节功能,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价髋部疼痛程度。结果2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5.33)个月(范围12~30个月)。术后根据Baumgartner标准评价复位质量,其中解剖复位20例,复位可2例;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4.36±1.36)个月(范围3~8个月)。末次随访时,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89.05±7.75)分(范围71~100分),其中优11例,良8例,可3例,优良率为86.4%(19/22);VAS评分(0.64±0.85)分(范围0~3分)。2例患者术后双下肢不等长,均小于10 mm;随访期间无一例发生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不连、头颈钉切割股骨头和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结论采用有限切开持钳复位结合加长型InterTan髓内钉固定治疗Seinsheimer Ⅴ型股骨转子下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利于复位、骨折端稳定性好等特点,术后疗效满意,并发症少。

  • 标签: 髋骨折 骨折固定术,髓内 外科手术,微创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结合可塑形的个体化钛网在修复上颌缺损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因上颌良恶性肿瘤行上颌部分或全部切除、或严重复合性外伤后的获得性上颌缺损的患者共14例,男性12例,女性2例,年龄16~51岁。其中鳞状细胞癌2例;良性肿瘤7例,包括血管瘤1例、纤维异常增殖症3例、囊肿2例和巨细胞瘤1例;复合性上颌外伤5例。根据术前薄层CT扫描数据,通过计算机建模数据传送至3D打印机,分别打印出原始状态和重塑后的上颌树脂模型。在患者的原始模型上,术前模拟肿瘤切除和上颌重建,在重塑的模型上塑形钛网,使其能恰当重建缺损的结构。术中将预制好的钛网植入缺损区域,将软组织瓣复位,分层缝合,术后局部加压包扎。术后通过临床和CT检查,评价患者颌面部外形、鼻腔功能及并发症情况。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所有肿瘤病例均能在术前3D打印模型预测的范围内完整切除病灶,与外伤病例在清创后植入钛网一样,无需于术中再次对钛网进行塑形和修剪,钛网可完整覆盖缺损的面,周边贴合紧密,钛钉固定顺利,植入钛网坚固稳定。术后随访6~20个月,患者对面部外形满意,功能恢复良好。结论3D打印技术结合可塑形钛网应用于上颌缺损的修复,能精确恢复上颌性结构对于软组织的支撑,恢复面部形态及功能。

  • 标签: 3D打印 钛网 上颌骨缺损
  • 简介:摘要踝上截术是治疗内翻性踝关节炎的重要保踝术式,目前在手术上尚存许多争议,除了性手术外,软组织平衡越来越受到重视。踝关节内侧三角韧带、外侧副韧带、跟腱及其他腱性结构对于维持踝关节稳定和活动度十分重要。本文就软组织平衡这个问题进行详细地阐述,以期为踝上截术的成功开展提供参考。

  • 标签: 外侧韧带,踝 跟腱 骨关节炎 截骨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尺骨斜形截短缩结合腕关节镜技术治疗特发性尺骨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5年1月,采用尺骨斜形截短缩结合腕关节镜探查修复术治疗25例尺骨撞击综合征患者资料,男14例,女11例;年龄(32.5±4.9)岁(范围,18~62岁);均为单侧病变,均合并腕关节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riangular fibrocartilage complex,TFCC)损伤。术中先使用腕关节镜探查TFCC损伤、月软化及月三角韧带损伤情况,清理增生的滑膜,修复TFCC损伤,清除月及三角剥脱的软骨,而后在尺骨中下段背侧行尺骨斜行短缩截内固定。分别记录手术前、后尺骨变异,术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及改良的Mayo腕关节评分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价。结果关节镜探查示25例TFCC损伤者,根据Palmer’s分型,其中ⅠB型5例、ⅡA型5例、ⅡB型7例、ⅡC型4例、ⅡD型4例。2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6±1.9)个月(范围,12~46个月);所有患者截部位均获得性愈合,愈合时间(14.0±1.9)周(范围,12~20周)。术前尺骨变异值为(3.8±1.5)mm,术后降至(-1.5±0.5)mm。术前VAS评分为(7.8±0.7)分,末次随访时降至(1.3±1.5)分;改良的Mayo腕关节评分由术前的(52.8±15.8)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83.0±11.2)分,其中优19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为96%(24/25);握力由术前的(6.3±1.5)kg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12.3±1.9)kg。术后无一例发生感染及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术后10例患者出现钢板的激惹症状,拆除钢板后症状消失。结论尺骨斜形截短缩结合腕关节镜技术治疗尺骨撞击综合征能明显减轻腕关节疼痛,增强手部握力,改善腕关节功能,临床效果肯定。

  • 标签: 腕关节 关节镜检查 尺骨 截骨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伤椎植与不植结合椎弓根钉棒系统辅助药物治疗老年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10月— 2018年10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48例老年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4例,女14例;年龄60~78岁[(62.8±2.5)岁]。损伤节段:L1 37例,L2 7例,L3 2例,L4 2例。植组20例,其中男15例,女5例;年龄60~78岁[(63.7±2.1)岁]。非植组28例,其中男19例,女9例;年龄60~75岁[(62.4±2.9)岁]。植组术前Frankel分级D级15例,E级5例;非植组术前Frankel分级D级18例,E级10例。两组患者均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辅助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其中植组行伤椎植,非植组伤椎不植。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单节段钉棒置入时间、术前及术后1年随访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骨折愈合情况;分别测量并比较术前、术后1 d及术后1年椎体高度压缩率及术后1年椎体高度丢失率。评估术前、术后的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等级。比较伤口愈合情况、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肺部感染及压疮等情况。结果48例患者均获随访,其中植组随访时间12~25个月[(16.2±3.4)个月],非植组15~24个月[(17.5±5.4)个月]( P>0.05)。植组和非植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40±70)ml和(210±65)ml(P>0.05)。植组单节段钉棒置入时间为(38.5±9.6)min,较非植组(30.5±5.4)min延长(P<0.05)。植组术前和术后1年的VAS分别为(7.5±1.8)分和(1.5±0.7)分,非植组分别为(7.8±1.4)分和(2.9±1.2)分,两组术后1年的V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植组术后3个月和1年的骨折愈合率分别为85%(17/20)和95%(19/20),非植组分别为64%(18/28)和86%(24/28)(P>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椎体高度压缩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植组术后1年的伤椎椎体高度丢失率为3%(2%,4%),非植组为6%(5%,8%)(P<0.05)。两组患者术后Frankel分级均为E级。随访期间,患者均未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压疮或肺部感染等,其中植组术后1年骨折不愈合1例,非植组4例(P>0.05)。结论伤椎植结合椎弓根钉棒系统辅助药物治疗老年腰椎压缩性骨折,与伤椎不植治疗相比,虽增加了置钉时间,但可有效恢复并维持伤椎的椎体高度,减轻术后疼痛,并可能提高骨折愈合率,疗效更好。

  • 标签: 腰椎 脊柱骨折 老年人 植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单边外固定支架行搬运技术治疗肱骨大段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深圳市人民医院骨关节科治疗的9例肱骨大段缺损患者资料。男5例,女4例;年龄21~41岁,平均29岁。缺损原因:外伤导致缺损2例,慢性骨髓炎6例,骨肿瘤1例。缺损长度4.2~9.0 cm,平均5.9 cm。手术安置单边外固定支架,术后7~10 d定期调整外固定支架行搬运,逐步恢复肱骨长度,复查X线片见有3~4层皮质后,可拆除外固定支架。记录肱骨延长长度、延长率、骨折愈合时间、外固定支架携带时间及并发症情况,同时记录并比较术前与术后15个月上肢功能评分(DASH)。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15~36个月(平均19个月)随访。延长长度平均5.9 cm,延长率平均26%,平均愈合指数为31 d/cm。愈合时间平均8.3个月,外固定支架携带时间平均10.8个月。DASH评分从术前的(25.0±2.4)分改善至术后15个月的(12.0±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肱骨大段缺损均得到良好的矫治,除1例暂时性的桡神经麻痹外,其他均无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肩肘关节功能基本正常。结论采用单边外固定支架行搬运治疗肱骨大段缺损可较快治疗缺损,恢复患者的上肢功能。

  • 标签: 肱骨 骨延长术 外固定器 大段缺损 Ilizarov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局部皮瓣转移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联合3D打印个体化钛笼、Masquelet技术自体肋骨植治疗跟骨感染性缺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采用局部皮瓣转移修复足跟软组织缺损和3D打印个体化钛笼、Masquelet技术自体肋骨植等技术治疗5例跟骨感染性缺损的患者资料,男3例,女2例;年龄37.0岁(范围,17~52岁);车祸伤2例,高处坠落伤2例,碾压伤1例。全部病例采用分期手术治疗,一期水泥填塞跟缺损皮瓣覆盖创面。清创后软组织缺损:2例10 cm×8 cm,8 cm×7 cm、8 cm×5 cm和5 cm×3 cm各1例。跟体部缺损:2例4 cm×3 cm ×2 cm、2例3 cm×3 cm×2 cm和1例3 cm×1 cm×1 cm。二期通过3D打印联合Masquelet技术自体肋骨植重建跟缺损。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植愈合情况、跟形态、内固定位置,采用Maryland评分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足部功能。结果5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2个月(范围,12~30个月)。一期手术后4例伤口愈合良好,1例于术后2个月发生深部感染,再次清创更换水泥后愈合。细菌培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3例、表皮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各1例。二期采用Masquelet技术自体肋骨植和3D打印个体性化钛网植入重建跟形状和结构。临床愈合时间4.32个月(范围,3~8个月);影像学检查跟区域连续性小梁形成时间为13个月(范围,10~22个月)。术后12个月,Maryland评分为92分(范围,86~98分),其中优2例、良3例;AOFAS评分89.8分(范围,83~100分),其中优2例、良3例。1例一期术后发生深部感染,再次清创后治愈。结论3D打印个体化钛笼、Masquelet技术自体肋骨植重建跟是治疗跟骨感染性缺损的一种方法,术后疗效满意。

  • 标签: 跟骨 感染 创伤和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螺旋CT扫描探讨青少年不同垂直面型上下颌皮质厚度和密度的变化规律。方法针对上下颌前后临床常用微型种植体植入位置,测量距离牙槽嵴顶4~6 mm范围内皮质厚度和CT值。分析不同面型间皮质厚度和密度间差异。结果除下颌后部皮质厚度在不同垂直面型间无显著区别外,均表现为高角患者皮质厚度和密度显著低于均角及低角患者。结论青少年高角患者上下颌前部皮质厚度较低,上颌后部皮质骨密度较低,低角患者下颌后部皮质骨密度较大,应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

  • 标签: 皮质骨厚度 皮质骨密度 不同垂直骨面型 CBCT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多聚嘧啶序列结合蛋白(polypyrimidine tract binding protein, PTB)在正常人和骨质疏松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成分化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收集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收治的4例齿槽嵴裂患儿术后废弃骨髓血,原代分离培养人BMSCs并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TB在诱导分化7 d和14 d的表达水平;应用shRNA技术对人BMSCs中PTB的表达进行敲减,茜素红染色和荧光定量PCR评价其对成分化的影响;体外分别应用浓度为10 ng/ml和40 ng/ml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处理人BMSCs,荧光定量PCR和茜素红染色检测其对PTB表达及成分化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人BMSCs经PTB敲减后细胞内活性氧(ROS)含量。10只6个月龄雌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卵巢切除骨质疏松模型组和假手术组,每组5只,荧光定量PCR检测其BMSCs中PTB的表达变化。各项定量数据以均值±标准差表示,2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BMSCs成诱导分化7 d和14 d PTB表达显著升高,敲减PTB并成诱导14 d后,成标志基因RUNX2和ALP相对表达量显著下降,分别为对照组的0.74±0.15和0.29±0.18倍(t=3.490、P=0.039,t=7.983、P=0.004),且茜素红染色阳性的矿化结节形成减少。10 ng/ml TNF-α(t=3.528, P=0.039)和40 ng/ml TNF-α(t=4.306, P=0.023)均下调BMSCs中PTB表达,并抑制成分化。敲减PTB后BMSCs细胞内ROS含量(720.7±129.7)较对照组(1 204.0±300.1) 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872, P=0.040)。相比于假手术组(0.001 66±0.000 18),卵巢切除骨质疏松模型大鼠BMSCs中PTB的相对表达量(0.001 25±0.000 12)显著降低(t=3.217, P=0.032)。结论PTB的表达可促进BMSCs成分化,PTB敲减介导的ROS含量下调是其调控BMSCs成分化的一个重要机制。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RNA结合蛋白 多聚嘧啶序列结合蛋白 成骨分化 活性氧